摘要:当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智驾系统立刻发出警报并开始减速。驾驶员随即接管车辆,试图转向避让。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车辆最终撞上了隔离带的水泥桩。碰撞前,车辆时速仍高达97km/h!
3月29日,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小米SU7的爆燃,带走了三位年轻女大学生的生命。这起事故,被网友痛心地称为“智能驾驶时代最惨烈车祸”!
小米集团市值也因此单日蒸发超700亿港元!雷军的造车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据了解,事发时,这辆小米SU7正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以116km/h的速度飞驰。然而,前方路段正在施工,车道被路障封闭,需要车辆改道。
当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智驾系统立刻发出警报并开始减速。驾驶员随即接管车辆,试图转向避让。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车辆最终撞上了隔离带的水泥桩。碰撞前,车辆时速仍高达97km/h!
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但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更令人痛心的是,三位遇难者都是年轻的大学生,驾驶经验相对不足。尽管小米一再强调智驾需要“手不离方向盘”,但用户往往因为系统频繁的误报而放松警惕。数据显示,开启智驾后,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平均延长1.5秒,这在高速行驶中,足以致命!
这场悲剧,暴露出智能驾驶领域的三大隐患:
1. 低配智驾的“先天缺陷”:
出事车辆是标准版SU7,仅配备一个毫米波雷达,没有激光雷达。在夜间,识别施工改道、水泥桩等复杂障碍物的能力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光线不佳的情况下,纯视觉方案的智驾系统,很难准确识别临时路障或混乱的车道线。此前,杭州也曾发生过同款车智驾误判急刹导致追尾的事故,这都印证了低配版硬件难以应对突发路况。
2. 人机博弈的“致命一秒”:
智驾系统虽然在碰撞前1秒发出了警报,但在高速行驶下,人类的反应时间至少需要0.3秒以上,加上车辆从116km/h减速到97km/h,仍然需要近百米的制动距离。更可怕的是,数据显示,开启智驾后,驾驶员的注意力会下降,反应时间平均延长1.5秒。对于经验不足的年轻驾驶员来说,更容易过度依赖系统。
3. 车企的“两面三刀”:
车企在宣传时,往往会强调“无限接近L3”、“零接管”,但很多车主反映,智驾系统经常在碰撞前毫秒级退出,最终责任还是落到驾驶员头上。此外,新能源车碰撞起火的概率比燃油车高42%,但电池防爆设计标准仍然不够完善。
血的教训:L2辅助≠自动驾驶,科技再牛也替代不了责任!
这起事故再次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过度依赖智驾系统!目前所有的智驾都只是L2级别,驾驶员必须全程掌控车辆。在夜间、施工路段等复杂路况下,最好关闭智驾。同时,后排乘客也务必系好安全带!
小米的NOA属于L2级辅助驾驶,需要驾驶员全程监控。但实际使用中,用户很容易因为系统之前的良好表现而放松警惕。例如,事故发生前,系统曾多次发出“分心报警”和“脱手预警”,但并没有引起驾驶员足够的重视。
当然,车企也应该停止夸大宣传,加强极端场景下的算法训练。
小米曾高调宣传NOA功能,甚至在直播中展示“脱手驾驶”。但标准版和高配版在性能上存在巨大差距(没有激光雷达,算力只有1/6)。这起事故也暴露了车企“宣传用顶配,卖车推低配”的话术陷阱,误导消费者过度信任智驾。
雷军承诺会全力配合调查,但生命无法重启。智能驾驶再先进,手握方向盘的敬畏心,才是最后的安全防线!你,还会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算法吗?
来源:华尔街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