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没试过,在地铁、在办公室楼下、在商场扶梯,和一个陌生人对视半秒,全身像被电流扫过。
心跳扑通那一下,值不值得请假?
谁没试过,在地铁、在办公室楼下、在商场扶梯,和一个陌生人对视半秒,全身像被电流扫过。
下一秒人流散开,你以为自己能忘掉,结果那半秒的电流在脑子里循环播放,像免费广告。
文章里那个商场例子,简直复制粘贴。
一个男生路过女装区,瞄了一眼,脸烧到不行,回家连晚饭都没心思吃,把那天穿的衣服留到今天,想留点“证据”。
说白了,就是这种心动,真的没法排练。
科学家那边也认证了:心跳快是因为肾上腺素,脑袋晕乎是多巴胺在排队领糖,情绪忽上忽下是血清素在打瞌睡。
身体先开枪,大脑才反应过来,这就是人类自带的“盲盒抽奖”按钮。
尴尬的是,按钮按下去之后,大多数人选择把故事存档,连一句招呼都不敢打。
原因不新鲜:社畜时间碎片、朋友圈已读、恋爱被算法推荐成匹配分数,现实像一层保鲜膜,把人裹得严严实实。
但越是这样,那半秒的电流越像偷来的糖。
它提醒我们:原来大脑和心脏还肯为陌生人加班;原来没被大数据算到的空白,还留得住一个心跳失速。
所以别急着把它当幻觉。
下一次电流来袭,别只低头刷手机。
往前一步,说一句“嗨”,最差的结果不过是多一个点头微笑的路人,最好的结果谁都猜不到。
错过电光火石,只能等下一轮心跳,而那轮心跳什么时候来,天知道。
来源:鸿运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