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唇蕨家族3个新种落户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9 17:36 1

摘要:9月9日,记者了解到,记者从云南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了解到,近年来,保护区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团队张良博士开展蕨类植物调查研究中,在薄唇蕨属中惊喜发现了3个全新物种——纤细薄唇蕨、短柄薄

9月9日,记者了解到,记者从云南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了解到,近年来,保护区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团队张良博士开展蕨类植物调查研究中,在薄唇蕨属中惊喜发现了3个全新物种——纤细薄唇蕨、短柄薄唇蕨和突脉薄唇蕨。这3个蕨类新物种的发现,不仅填补了生物分类学领域的重要空白,更为研究物种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了全新视角。

短柄薄唇蕨,图片来源于Phytotaxa 634 (2)- 143–152,Copyright __ 2024 Magnolia Press,145页喻智勇、张良等论文

我国此前仅记录有3种薄唇蕨属植物

据介绍,近年来,在“中央财政林业草原保护生态恢复资金”项目的支持下,云南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团队张良博士,深入开展蕨类植物调查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陆续发现了金平耳蕨、黑心蕨、燕尾蕨等新物种和新纪录,同时在薄唇蕨属中惊喜发现了3个全新物种——纤细薄唇蕨、短柄薄唇蕨和突脉薄唇蕨。

突脉薄唇蕨,图片来源于Phytotaxa 716 (2)- 128–136,Copyright __ 2025 Magnolia Press,130页喻智勇、梁振龙等论文

这3个蕨类新物种的发现,有力证明了云南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健康度,充分展现了该地区生物物种的丰富多样性与复杂性,意味着这里存在独特的生态位,蕴含着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价值。同时,这些成果也凝聚着科技工作者们执着探索、不懈努力的心血,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植物界增添了珍贵的“新成员”,为生物多样性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纤细薄唇蕨,图片来源于Phytotaxa 468 (1)- 112–120,Copyright __ 2020 Magnolia Pres,115页梁振龙、张良等论文

薄唇蕨属隶属于水龙骨科,是其中的一个小属。该属植物根状茎长且横走,叶片单叶、二型,不育叶呈阔披针形或卵形,能育叶则狭缩成线形。据《中国植物志》中文版和《云南植物志》记载,薄唇蕨属全球共有4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在我国,此前仅记录有薄唇蕨、似薄唇蕨和心叶薄唇蕨3种,分布于华南、西南及台湾等地。近期,专家结合形态学与分子学证据,将线蕨属归入薄唇蕨属。

研究人员6年内发现薄唇蕨家族3个新种

2020年,研究人员在金平瓦窑河发现了蕨类新物种——纤细薄唇蕨。该物种与线蕨外形极为相似,但仔细观察便可发现明显差异。纤细薄唇蕨植株相对较小,叶长不足20厘米,叶面仅有一对或两对裂片,裂片的中脉与叶轴夹角为45—60度;而线蕨植株较大,叶长超30厘米,叶面有(3—4)—9对裂片,裂片的中脉与叶轴夹角达80—90度。通过对四个质体标记的系统发育分析,不仅确认了纤细薄唇蕨这一新物种,还发现其在线蕨支系中形成了独立的亚支系。

2024年,在金平板板桥、阿得博等地,研究团队又发现了另一个新物种——短柄薄唇蕨。从形态上看,它与似薄唇蕨较为相似,但似薄唇蕨具有短叶柄,且叶面呈长矛形,相对较窄,最宽处位于中部。经六个质体标记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了短柄薄唇蕨为新物种,并确定其在Colysis支系的云南亚支系中的位置。

2025年,于金平西隆山脚翁当,研究人员发现了薄唇蕨属的第三个新物种——突脉薄唇蕨。该物种形态特征介于似薄唇蕨和短柄薄唇蕨之间,但其不育叶两侧有着独特而明显的脉序,这一特征使其区别于其他两种。细胞研究表明,突脉薄唇蕨为二倍体。质体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它与断线蕨互为姐妹群。

全媒体记者:张小燕

编辑:贺靖

审核:段寅彬

二审:钟玲

终审:黄翼

来源:都市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