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架在台岛海峡西侧空域进行联合战备警巡任务的歼-10战斗机和歼轰-7A战斗轰炸机在数月前进入所谓“金门空域”,也是首次对一架台岛起飞的小型固定翼航空器进行抵近目视监控、识别查证。
据岛内媒体报道,多架在台岛海峡西侧空域进行联合战备警巡任务的歼-10战斗机和歼轰-7A战斗轰炸机在数月前进入所谓“金门空域”,也是首次对一架台岛起飞的小型固定翼航空器进行抵近目视监控、识别查证。
歼-10战斗机
尽管事后,台当局一再宣称,当时在金门空域飞行的航空器是一架隶属于岛内安捷航空的医疗专机,且该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全程开启ADS-B信号通报飞行航迹以及航向、航速和飞行高度等基本信息数据,但是,鉴于ADS-B信号和相关信息可随时篡改和伪装,因此,歼-10战斗机对其实施抵近监视无可厚非。
值得注意的是,对金门空域进行实时监视的台军空情指挥中心对于歼-10战斗机进入金门上空一事,只能低调处置,直到几个月之后才透过岛内媒体对外进行局部披露。
P-2012型轻型通用飞机
根据岛内媒体报道称,遭到歼-10战斗机追尾跟踪、并实施识别查证的台民用飞机是长期从事航空救援任务的岛内安捷航空,该企业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台岛以及金门地区相关紧急医疗运送和救治服务。2023年1月起,该公司使用由意大利通用航空器企业“泰克南”(Tecnam)生产的P-2012型轻型通用飞机在此重返金门急救市场,不定期执飞紧急救援任务和空中紧急输送任务。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虽然台岛小型螺旋桨动力飞机全程开启ADS-B信号,但相关信息并不能作为安全飞行的实际证据,美军曾经多次派遣其RC-135V电子侦察机、P-8A反潜巡逻机和MQ-4C侦查无人机等,采取篡改和伪装ADS-B信号的方式执行其所谓的“抵近侦察”和“战略情报收集”任务。
歼35战斗机
也就是说,歼10战斗机对我管辖空域内飞行器进行识别查证任务属于常规操作,更何况金门空域历来敏感,包括W123、W122、A470和M503等多条民航航线经过或靠近金门空域,为确保飞行航路安全、清除空中安全隐患,歼10飞机对低空慢速目标实施目视监控、识别查证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岛内媒体“大惊小怪”,恶意炒作所谓“不安全接近事件”,无非是台当局为“带节奏、搅风向”,制造厦金海空域紧张局势、渲染所谓区域安全威胁的惯用伎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所谓“歼-10进入金门空域事件”,台军自上而下的反应令人侧目,其“外不强中也不干”的嘴脸更是显露无疑。
新型战斗机即将进入东南空域执行任务
一方面,台军近年来不断从金门、马祖等外岛撤出兵力,防御守备基本已经处于“躺平”状态,从实际行动和作战能力部署来看,台当局实际上已经彻底放弃所谓“固守待援”的策略,金门、马祖各岛原有对大陆实施警戒监视和抵近袭扰的作用已经荡然无存。
特别是台巡视船只粗暴冲撞大陆渔船的恶性事件发生之后,大陆方面派遣海警执法船在厦金海域开展常态化、大规模、高频率海上执法巡查和登船临检任务以来,厦金水域渔业生产、航运安全局势得到根本性改观,台当局妄图在厦金水域制造冲突事件的诡计至此彻底破产,为了避免遭到迎头痛击,台当局立即在金门、马祖进入“收缩态势”,金门、马祖海域的执法权则完全掌握在大陆这边。
实际上,多批次大陆海警执法船进入金门水域,台海巡船只只能口头示警,甚至因为不敢接近大陆海警船而被后者在双方追逐中甩开,这次金门空域事件后,实际上也等于台当局在相关空域的所谓“主导权”已丧失殆尽。
歼-35A战斗机
第二点,我们可以看到,台当局一再对外“喊打喊杀”,多次对外公开叫嚣,一旦大陆军机进入相关空域,将“率先开第一枪”。2024年4月,台当局对外扬言要对陆军机、军舰采取所谓的“先发制人”战术,若陆舰、机进入所谓“12海里范围”,就要行使所谓的“自卫权利”,也就是要“打响第一枪”。
原本台当局这套说辞除了给岛内势力“吹哨壮胆”之外,主要还是想通过对外示警,确保陆军机、军舰不能继续采取切边战术,逐渐抵近台岛防区,继而大幅压缩台军执行所谓“防御任务”的反应时间。
歼-35A战斗机
与此同时,随着常态化联合战备警巡任务不断在态势上包围台岛,台军为了防止陆军机、军舰突然“由训转战”,也必须给自己留有“反制空间”,因此,所谓台军要打响第一枪,并修改所谓“第一击”的界定,无非是借着“擦枪走火”这个噱头来掩盖台当局的恐惧心态。
实际上,当歼-10战斗机进入金门空域那一刻起,厦金海空域的形势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岛内媒体声称,事件发生后不久,台军负责空情调度指挥的指挥机构内瞬间“乱了套”,举棋不定的台当局不知如何是好,在权衡利弊之后最终还是决定按兵不动,绝不“开第一枪”,这反映的是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
来源:科大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