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长春市实验中学、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先后当过20年的校、院长。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要敢为人先。工作有顺径的时候,可按步就班往前走;但也有形势变化脚下无路可走的时候,怎么办?要敢为人先,突破旧规、陈习走新路。
我在长春市实验中学、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先后当过20年的校、院长。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要敢为人先。工作有顺径的时候,可按步就班往前走;但也有形势变化脚下无路可走的时候,怎么办?要敢为人先,突破旧规、陈习走新路。
1978年5月组织上派我到长春市67中学去办首批重点中学。在那个特殊年代学校老教师流失很多,人才匮乏。怎么办?我首先在学校破除论资排辈,让能者先上、青年教师挑重担。全省首批特级教师评聘时,我首推潘福田老师。他时年39岁,是全省唯一一个不满40岁的特级教师。这极大地鼓舞了青年教师,一批青年教师成长起来,满足了教学需要。
再比如,长期以来教师给学生补课成风。学生拄着老教的拐杖走,教学质量不高。为扭转这种情况,我在全校作了一条硬性规定:“不允许教师在正课之外集体给学生补课”。让教师集中精力备课,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1981年我校高考全省排名第一,创造了市实验中学的辉煌。
1985年我升任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针对在职教师补偿学历教育中课程设置繁多,难度太大的实际情况,我第1个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提出用专业合格证书代替学历文凭。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同,后来教育部采纳了这个意见,实行专业合格证书培训。
1990年,我被派到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任校长。那时学历补偿教育的任务已基本完成,电大招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怎么办?还是敢为人先。我针对义务教育学校缺乏劳动技术教育师资的情况,创建师范类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得到教育行政部门支持,连续多年招生,培养了上千名劳动技术课新教师。不仅为电大解决了生源问题,也为基础教育做出了贡献!
来源:茶旅茶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