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铁,已经成为很多人出行的首选,更是中国一张闪亮的名片。不过,在这份光鲜背后,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超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高铁,已经成为很多人出行的首选,更是中国一张闪亮的名片。不过,在这份光鲜背后,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超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我们的复兴号列车,一旦超员超过20%,竟然会直接“趴窝”,启动不了。
反观日本,他们的新干线列车却能在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载客量高达200%的情况下,照样顺畅运行。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高铁对于超载的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安全第一,绝不含糊。复兴号动车组身上有一套相当灵敏的超员监测系统。
拿8节编组的CR400AF和CR400BF来说,它们的定员都是576人。铁路部门为它们设置的超员报警线,划在20%这个位置。
也就是说,一旦列车上的总人数超过限定的数值,系统就会触发整列超员报警,列车很可能就无法正常开行了。
2018年国庆假期,就发生过G108次列车因为超员而无力运行,广播催促无票旅客下车的尴尬场面。
2023年10月,G541次列车也因为在韶关站部分旅客买短乘长不下车,导致车厢报警,最终在工作人员疏导下才恢复正常运行。
为什么超员了车就开不动?专业工程师解释,动车组不是传统火车,它的很多核心系统,比如空调、卫生供水、牵引动力和制动性能,都是在精确计算的重量范围内才能发挥最佳性能。
严重超员会直接导致这些系统负荷过大,轻则制冷效果变差、厕所无法冲洗,重则影响加速和刹车距离,埋下安全隐患。
所以,那个自动报警系统,其实是一把不可或缺的安全锁,它不是矫情,而是对车上每一个人生命的负责。
而买短乘长是导致节假日期间列车意外超员的一个常见原因,很多旅客归家心切,买不到全程票,就先买短途票上车,打算再补票。
平时运力宽松时,这种做法或许可行,但在春运、国庆这种人流爆炸的高峰期,就极易造成列车严重超员。
铁路部门对此也很无奈,只能在确保安全的大前提下,劝导超员旅客下车换乘。看来,方便不能凌驾于安全之上,每一位旅客的配合,才是列车顺利开行的重要一环。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好奇,日本的高铁难道就不怕超载吗?他们是怎么做到在极端拥挤下还能正常运营的?
日本铁路,尤其是东京都市圈的通勤铁路网,以其惊人的密度和恐怖的拥挤度闻名全球。通勤地狱这个词,可不是白叫的。
他们的列车在早高峰时,载客率达到200%是家常便饭,车厢里挤得前胸贴后背,几乎是脚不沾地的状态。日本铁路之所以能承受这样的极限运营,首先源于其独特的设计。
与中国高铁更侧重长途旅行的舒适性不同,日本很多通勤线路的列车,从设计之初就明确了一点,在有限的运力下,尽可能多拉人。
于是,他们采用了更紧凑的座椅布局,车厢内部站立空间更大,甚至一些通勤电车的座椅是可以折叠收起的,在高峰时段腾出更多空间来容纳站立的乘客。
简单说,就是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个人乘坐的舒适度,换来了整体运载能力的大幅提升。日本的车辆制造技术在应对高负载方面也确实有独到之处。
他们的转向架和车体结构设计非常扎实,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压力,确保即使在严重超员的情况下,列车的基础运行性能依然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再者,不得不提的是日本高度自律的乘车文化。虽然挤得怀疑人生,但大多数乘客都严格遵守秩序,排队上下车,高效快速,很少发生推搡争吵。
站台工作人员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会用哨子、手势甚至著名的“推手”服务,在高峰期帮助乘客挤进车厢,确保车门顺利关闭,列车准点发车。
为了缓解通勤者的紧张情绪,日本铁路公司甚至用悦耳的发车旋律取代了刺耳的警报声,这些短短几秒的音乐成了日本站台的一道独特风景。
当然,这种极致的拥挤也带来过问题。2014年,就发生过一起因为过度拥挤,乘客把车窗玻璃挤破的意外。
鉴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日本方面也确实曾认真研究过如何缓解地铁拥挤,以便照顾不习惯如此拥挤环境的外国游客。
可见,他们自己也明白,这种200%的运载能力,其实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极限操作,并非值得炫耀的最佳体验。
那么,一个追求绝对安全舒适而限制超员,一个为了应对通勤压力而锤炼出承载极限,中国和日本的高铁发展路径究竟有何不同?
中国高铁和日本新干线,看似是同类交通工具,但因为两国国情、发展阶段和需求侧重点不同,走上了两条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建设高速铁路的国家,新干线诞生于1964年。其铁路网络,特别是围绕大东京都市圈的线路,首要任务是解决巨量人口的日常通勤问题。
因此,他们的技术演进始终围绕着如何在高密度、大流量的运营环境下保持可靠和安全,“挤但不崩”是一种刚性需求。久而久之,他们的技术和管理体系都适应了这种状态。
中国高铁的起步比日本晚了四十多年,但发展速度堪称史诗级。我们从2008年才拥有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但只用了短短十几年,就建成了运营里程超过5万公里、纵横全国的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其规模相当于日本新干线的15倍还多。
中国高铁的核心任务,是构建一个国家级的、高效的长途客运干线网络。它服务的旅途更长,乘客在车上的时间也更久,因此,设计的优先級自然是乘坐的舒适性、平稳性和绝对的安全性。
复兴号设置超员报警,不是技术落后,恰恰是这种安全优于一切和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它不愿意让乘客以牺牲舒适和安全为代价,去换取理论上的更大运量。
换句话说,两者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更多的是因地制宜和因需设计。
日本的新干线像是一个经验丰富、极度适应本地通勤文化的地下铁战士,而中国的复兴号则像一个为广袤国土量身定制、追求高品质长途旅行的长途绅士。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高铁凭借强大的基建能力、集成技术和成本优势,在海外市场高歌猛进,如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都是成功案例。
而日本则更专注于输出其成熟的运营管理系统和高精尖技术,比如正在积极研发的超导磁悬浮技术。两者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一场精彩的竞争与合作。
说到技术竞争,就不得不提中国最新的进展。2024年底,中国宣布时速400公里的CR450动车组即将投入商业运营,再次刷新了速度纪录。
这无疑也给日本等传统铁路强国带来了新的压力,推动了全球高铁技术向更高速、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中日高铁发展的侧重点不同,中国高铁用短短十几年走过了别人半个世纪的路,它也许在一些细节和经验上仍在不断学习和完善,但其整体技术实力、运营规模和取得的成就,已经当之无愧地站在世界第一梯队。
我们既不必因局部差异而妄自菲薄,也要看到别人长处,虚心学习。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一指标的比拼,而是如何更好地将安全、效率、舒适、智能融合在一起,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出行体验。
日政府严防奥运期间地铁拥堵伤及外国人 网友:平时就算了?——观察者网2018-01-21
东京列车站台里藏着这么些微妙的小心机——界面新闻2018年10月27日
这列高铁,超员报警!最新回应——环球网2023-10-08
日媒:中国高铁“驶出去”势头强劲——参考消息2025-08-10
高铁出口竞争激烈 中国高铁面对日本新干线显现竞争优势——人民资讯2025-08-21
来源:小菲有点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