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4年,七十七岁的蒋红英,等来了一张鲜红的结婚证,这次结婚没有战火纷飞,也没有枪炮隆隆,有缘人终成眷属,只可惜夕阳西下,春花晚至冬……
战争年代的军人,将青春洒在了沙场;而战争年代的革命夫妻,爱情也在那烈火硝烟当中绽放。
不过老红军蒋红英的爱情,却在战火当中凋零,将人生最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峥嵘岁月当中。
战火当中夫妻失联,蒋红英本以为至爱已经化作春泥,去孕育伟大的时代,但是到了晚年,得知丈夫还活着。
1994年,七十七岁的蒋红英,等来了一张鲜红的结婚证,这次结婚没有战火纷飞,也没有枪炮隆隆,有缘人终成眷属,只可惜夕阳西下,春花晚至冬……
年华随水东流,半生相隔天涯,聚首已然白头。
由此开始本篇文章,且看老红军蒋红英的爱情,绽放在生命的尽头。
一切的一切,要从1917年说起,蒋红英出生在上海的工人家庭,父母原先是浙江省的定海县农民。
因为老家太穷,田无一垄,房无一间,所以才会来上海讨生活,家里人都在工厂谋生。
蒋红英的爷爷,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来到上海成为工人,越是在那血雨腥风的乱世当中,越是相信读书上学,能够改变穷苦的一生。
爷爷希望后代能够做个会计,搞文职工作而不是卖苦力,所以出钱让儿子读过几年书。
可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也就是在蒋红英两岁那年,工人、学生、农民、纷纷走上了街头,她的父母也在五四运动的队伍当中。
不得不说,五四运动启蒙了整个时代,这中国不再是统治者的中国,不再是独裁政权的中国。
蒋红英的父母读过书,是有文化的工人,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扑进了动荡的大时代当中。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早期的中共革命思想吹遍上海,各行各业的工会接连诞生,一大批信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走进了工人的队伍当中。
蒋红英从记事那天起,就看到上海的工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反对剥削压榨,反对资本家和官僚阶级的高压统治。
工人的血汗,养肥了一大批国家的蛀虫和吸血鬼,每天累到死去活来,依旧填不饱肚子。
蒋红英是在工会当中长大,自幼读书识字,不仅学会了文化知识,还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立志长大之后,要为共产主义而战。
到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带着江浙系,李宗仁和白崇禧带着新桂系,再有就是上海的黑帮恶势力,拉开了白色恐怖的罪恶帷幕,上海的工人组织,遭受国民党右翼势力的打击。
国民党是分左右的,简单解释的话,大概意思就是:左派遵从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在大革命的运动当中,要联俄、联共,扶助工农;右派刚好相反,违反孙中山先生的遗愿,这些反革命分子的屠刀,落到了上海公会的身上。
仅仅才十岁的蒋红英,跟随父母逃往祖籍浙江定海,暂时居住在母亲的舅舅家里,躲避国民党右派对工人的打击。
而浙江定海的亲戚家里也不富裕,原本就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如今又来了蒋红英一家,所以生活压力就更大了。
于是蒋红英的舅爷,无奈的说:“有个姓陈的富贵人家,正缺个童养媳……”
母亲望着年幼的女儿蒋红英,晚上是哭了一场又一场,第二天早上的时候,母亲拿出家里最后一块布,为蒋红英做了一身新衣裳。
舅爷领着蒋红英,送到地主家里做了童养媳,也将这小女孩送到了苦海深渊当中。
旧社会的女性,命运好似水上的浮萍,蒋红英也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但一口饱饭能压倒一个家庭。
蒋红英到了陈家之后,还不如家里的丫鬟,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人还没有那木盆大,就要洗一盆的衣服。日出东方的时候,她已经去劈柴,夕阳西下的时候,依旧在地里照顾庄稼。
蒋红英最害怕的就是回家,因为九岁的小丈夫,和尖酸刻毒的婆婆,总是嫌弃她干活少,轻则一顿臭骂,重则一顿毒打。
在旧社会和旧思想的压迫下,蒋红英时常是伤痕累累,如果顶撞两句,就会被丈夫揪住头发,摁在桌子上毒打。
母亲对于女儿的命运,内心深处无比悲愤;而女儿蒋红英对于自己的命运,更是万分悲痛,生活沉入黑暗当中。
到了1928年的时候,母亲突然找到女儿,说组织派人来了,咱们赶紧走。
蒋红英跟随着一位采药的老头,自然也跟随着母亲去了大别山,从此才算是脱离苦海。
大别山的河南省新县,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蒋红英随着母亲,暂时住在大别山的箭场河,母女俩都加入了当地的农会,从大城市的工人运动,转入到了农村的农民运动当中。
在土地革命时期,蒋红英所在的赤卫队,投身于革命运动当中。
1930年4月,中共鄂豫皖特别区委员会在箭场河成立;1931年4月,蒋红英所在的赤卫队,跟随革命家吴焕先,编入了红军的作战序列,部队番号是红25军。
蒋红英在登记身份的时候,操着脆生生的南方口音说:“我叫蒋红英,今年14岁。”
而负责登记的红军战士名叫赵基生,今年19岁的年纪,这位年轻人稍显腼腆,工作认真又细致。
赵基生是本地人,在父母的影响下,所以小小年纪就投身于革命浪潮当中。
部队里的年轻小伙子,如果识字的话,大多从事文职工作;如果不识字的话,大多担任通讯员,跑跑腿送送信。
不到万不得已的关头,是肯定不会让这样赵基生这种、既年轻又有学问的人上战场。
蒋红英和赵基生结识之后,俩人那懵懂又青涩的情愫,在悸动的年纪悄悄发芽。
赵基生已经在师部工作多年,革命理论越来越丰富;蒋红英从大城市归来,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这对少男少女一起工作,一起学习。
蒋红英入伍之后,得了一顶军帽,在师直属的警卫连,担任通讯员和宣传员,而且她那软软的南方口音,唱歌非常动听。
小小年纪的赵基生,自然也要担负通讯员的工作,像他这个年纪的孩子,能穿梭在敌人的控制区,而且不会被怀疑。
有一次为了运送重要情报,所以警卫连的战士假扮成轿夫,而赵基生假扮成新郎,蒋红英则假扮成新娘。
领导假扮成媒人,带着“成亲”的队伍出发了。
蒋红英穿红挂绿坐在轿子里,进入到白区也就是敌人的控制区之后,再也不能喊赵基生同志,而是喊哥哥。
赵基生扶着轿子,胸前挂着红花,俨然是接回自己的新娘,穿过了敌人的重重监视。
在执行这次任务的过程当中,不仅仅完成了使命,赵基生和蒋红英的革命友谊,也在生与死的考验当中升华。
有时候相互之间对望一眼,都能感受到彼此内心当中,那感情的火焰。在美好的青春当中,赵基生和蒋红英的爱情悄悄开花;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赵基生和蒋红英的爱情,越来越甜美。
时间到了1932年的三月份,部队来到了湖北随州,蒋红英和赵基生上报首长,经过组织的批准之后,一对恋人结为夫妻。
面对蒋匪军的重重围困,红军部队当中的婚礼,虽然简单但胜在温馨,一对年轻的夫妻,开始憧憬革命的未来。
仅仅才结婚一个多月,蒋介石调集三十万大军,好似泰山压顶一般,朝着鄂豫皖苏区扑来。
红军主力部队,暂时撤出了苏区,而赵基生则留下来,继续和敌人斗智斗勇,他已经从新兵蛋子,逐渐成长为勇敢的革命战士。
虽然夫妻俩人都留在苏区,但是赵基生去了战斗部队,而蒋红英则留在后方,夫妻俩在大别山当中,和敌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激战。
在1934年的时候,赵基生所在的那个团,在随州地区遭遇敌人大兵围困,打到最后只撤出一个营。
赵基生身受枪伤四处,被战友抬着送到了医院里,可是随着敌人的大部队到来,医院也是不安全的。
怎么办呢?战友又抬着赵基生,去了附近的老乡家里,希望村民保护红军伤员。
从此之后的大半辈子,丈夫赵基生和妻子蒋红英,也就分别两地。
赵红英继续担任交通员,在多个战场穿梭,将我党特工获取的关键情报,送到前线指挥员的手中。
兵荒马乱的时代当中,爱情和战争迎头相撞,战士们只能舍掉个人情感,大爱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
大别山的阶级斗争非常血腥,举例来说:开国大将徐海东,66位亲属被国民党残忍杀害。
美国记者斯诺,也就是采访延安毛泽东的那位,他以前不懂什么是阶级战争,可是在采访了徐海东之后,了解到大别山的革命斗争,斯诺从那之后,才了解到中国的阶级斗争,以及阶级仇恨。
有一次,蒋红英在大别山运送情报,伪装成农家姑娘,但是在路过国民党的检查站之时,被国军士兵给拦了下来。
蒋红英眼看着敌人端着枪,朝着自己走来,她急忙把情报塞进口中,强行咽了下去。
那人问:“你哪里的人?”
蒋红英说:“我是嫁到箭场河的媳妇。“
敌人立刻去搜身,而蒋红英尖叫着大骂,骂那俩士兵不要脸。就在争执的过程当中,敌人也没有搜到什么可用的情报。
而蒋红英的大骂,惹恼了国民党的士兵,结果敌人抄起刺刀,就把蒋红英的大腿捅了个血窟窿。
幸亏旁边村庄里的村民很善良,赶紧抬着蒋红英去医院包扎,才算是保住了一条命。蒋红英因为失血过多而昏迷,她醒来之后急忙一瘸一拐的,就去寻找红军的队伍。
医生把蒋红英拦了下来,因为伤势太重了,如果非要出院的话,肯定有生命危险。
结果疗伤两个月,蒋红英可就追不上红军的长征,红军的队伍已经出发,在长征的路上越走越远。
蒋红英伤势痊愈之后,开始寻找红军的部队,在她找到汉口的时候,遇上了自己的母亲。
刚好母亲也是跟队伍走散,可能是苍天开眼,也可能是命运的安排,母女俩在汉口相遇。
当时,连蒋介石的百万大军,都追不上红军的长征队伍,更何况是蒋红英母女二人呢?
蒋红英和母亲,在汉口做了工人,首先解决饿肚子的问题,想要挣点路费之后,就去追上红军的队伍。
有情人远在天涯,蒋红英虽然牵肠挂肚,只能对窗长相思,遥相望天边白云,寄思念予长风。
蒋红英和母亲,在汉口工作的这段时间里,突然收到上海的一封电报,说父亲去世了,母女二人赶紧回去料理后事。
蒋红英一直在打探红25军的消息,只可惜她身在敌人的城市当中,能够打听到的自然都是坏消息。
尤其是那个胡宗南,手下的一群人最擅长吹嘘,各种所谓的“战功”多少多少,“剿匪”多少多少。
蒋红英并不知道胡宗南在吹牛,每当在报纸上,看到胡宗南所谓的“大捷”内心就无比的担忧。
为父亲料理完丧事之后,母女俩就去了南京讨生活,蒋红英打探不到红军的消息,即使有关于延安的,那也是蒋家王朝故意散播的坏消息。
1936年的年末,母亲要求蒋红英嫁人,因为红军的队伍已经去了西北,而今母女俩身在南方,相隔几千里之遥。再加上国民党的重重封锁,想要去延安何其之难?是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
蒋红英不同意嫁人,但她深爱的丈夫赵基生又许久了无音讯,蒋红英以为丈夫已经牺牲了。而母亲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总是哭着劝女儿,再成一个好人家。
母亲哭的时候,女儿也会哭泣,蒋红英放不下、忘不掉、难以割舍……革命感情的丈夫了无音讯,而今生活的压力,和母亲的逼迫又近在眼前。
无奈之下,蒋红英被迫执行,所以她只能选择再嫁,嫁给了比她大了十岁的浙江人张聚缘。
接下来则发生了西安事变,在之后就是抗日战争,南京沦陷之后,蒋红英和丈夫一起被迫逃难,一家人逃往了河南,也就是母亲的故乡。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则爆发了解放战争,蒋红英的家庭在国统区,又遭受战争的洗礼。
新中国成立之后,彻底打碎了旧社会,在1952年的时候,我国的纺织部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招工。
张聚缘去应聘,所以成了纺织技术工人,而蒋红英则是工人家属,住在河南的省会郑州,夫妻俩倒也恩爱,在工厂给分配的居民楼当中,安顿了下来。
丈夫张聚缘的亡妻,留下了一女儿,而蒋红英和张聚缘结婚之后,也一直没有怀孕。她虽然是继母,但是对女儿非常好,照顾得无微不至。
蒋红英倒是没有谈起过自己的红军经历,因为在那个大时代,大家更愿意做无名英雄,这属于是时代特征。
蒋红英经常从报纸上、从收音机当中,听到许世友将军的名字,徐向前元帅的名字,还有李先念的名字,这些都是当年大别山走出去的我军将领和我国领导人。
回忆当年那战火纷飞的岁月,蒋红英嘴角总是露出骄傲的微笑。而进入了新时代之后,将往日的铁血岁月,深深埋藏在了心中。
到了1985年,丈夫张聚缘身患重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蒋红英的生活,仿佛少了一半,在日复一日的孤独当中度过,当年的纺织公司,已经改名叫“河南省建五公司”。
到了蒋红英的这个年纪,对于生活已经无欲无求,只想着安享晚年。可是命运总无常,世事也难料……
似乎老天爷也可怜蒋红英那不幸的爱情遭遇,又或者是因为巧合当中的巧合,偶然当中的偶然……
在1987年的六月,在酷暑的天气下,蒋红英这位“五保户”出去串门,在院子外面的小卖铺里坐了下来,和店老板聊天。
这店老板很年轻,是二十多岁的姑娘,名叫赵桂英,来这里开小卖铺已经十多个月,和附近的老太太关系特别好。
就在聊天的时候,俩人谈起了当年的战争岁月,赵桂英说自己的爷爷是老红军,当年在大别山和敌人激战,多次身负重伤。
蒋红英问你爷爷叫什么呀?说不定我们还认识呢。
赵桂英说:“我爷爷的名字,叫赵基生……”
蒋红英整个人都懵了,因为赵基生三个字,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三个字一直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一直埋在内心的最深处。
蒋红英问你奶奶呢?赵桂英说奶奶去世了,十几年前就已经走了。
蒋红英心中暗暗思考,究竟是不是巧合呢?她内心深处有一股强烈的直觉,赵桂英的爷爷赵基生,极有可能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前夫。
蒋红英对赵桂英说:“我可能认识你爷爷,因为我以前也是大别山的红军……”
而赵桂英从小卖铺的小小杂货间,拿出了一张全家福,上面是一家人的合影,坐在中间的就是爷爷赵基生。
蒋红英目光呆滞,对于那张脸庞,是再熟悉不过了,日日思夜夜念,而今再一次看到,虽然时过境迁,但那熟悉的轮廓未曾改变。
离开小卖铺之后,蒋红英回去深思熟虑了许久,她又回到了小卖铺,和赵桂英讲起了当年的往事。
从浙江怎么去的大别山、怎么参加赤卫队、怎么改编入红军、怎么认识赵基生、感情的萌芽、爱情的升华、婚姻之后的兵荒马乱……
赵桂英听得是头晕目眩,这也太巧了吧?可却从来没有听爷爷说起过。
紧接着,赵桂英写了一封信,信里放着蒋红英的照片,从郑州寄回了老家新县的箭场河……
老家这边,赵基生的儿子和孙子,看完了信里的内容之后也是满脸震惊,随后赶紧去找赵基生。
一张照片,已然能证明身份,赵基生看到蒋红英的照片之后,眼角也变得湿润了,他曾经等待妻子蒋红英整整四年,因为一直联系不上,所以才跟老家的姑娘成亲。
赵基生第一次,在孩子们面前讲述自己的前妻,讲述旧社会时期,讲述战争年代,那烽火硝烟当中的爱情。
孩子们非常高兴,而左邻右舍得知这件事之后,大家都议论纷纷,都表示接回蒋红英。
到了秋天,暑气消散之后,蒋红英在赵桂英的搀扶下,从省城再次来到了新县的箭场河,来到了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两位老人分别了六十多年,那时候蒋红英17岁,而赵基生22岁。而今再相逢的时候,蒋红英67岁,赵基生72岁。
曾经青春似水年华,而今两双枯瘦的手再次相牵,哭着哭着便彼此拥抱,心情非常的激动,谁也不知道该先说什么好。
到1994年3月25日,两位老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再次举行了婚礼,这次没有那兵荒马乱和枪林弹雨,只有一声声的祝福。
俩人掏出了结婚证,上面写着彼此的年龄和姓名,儿女摆了几桌酒宴,墙上贴着喜气洋洋的红纸,外面放着热闹的鞭炮。
这是一场非常特别的婚礼,特别的不仅仅是年纪,还有阔别大半生,因为奇妙的缘分,再次相聚。
赵基生和蒋红英的爱情,透着那个大时代的波折和悲壮,既然生在乱世当中,就拿起武器勇敢反抗。只不过,虽然打走了敌人,但却误了自己半生。
本该有的幸福和甜蜜,足足迟到了六七十年,为了共和国的建设,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赵基生和蒋红英这样的老战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文章写到最后,笔者想说:
战争是无情的,和平是美好的,每当看到革命前辈的故事,看到革命老兵的爱情,我都会敬佩那个英雄时代。
敌人是凶残的,硝烟是狰狞的,回望祖国近百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救国救民,为革命而战,更为子孙而战。
来源:无人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