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广西最有名的“女子”传奇,大家第一时间想的肯定就是刘三姐。说到底,不管你小时候是听老人念叨,还是电视电影里看过,她的“姓刘”好像没人会怀疑过——这名字都挂在大街小巷,电影也演了几十年,谁还纠结她是不是桂林人、柳州人,姓甚名谁呢?但你真往深里捣鼓,这事还真有
要说广西最有名的“女子”传奇,大家第一时间想的肯定就是刘三姐。说到底,不管你小时候是听老人念叨,还是电视电影里看过,她的“姓刘”好像没人会怀疑过——这名字都挂在大街小巷,电影也演了几十年,谁还纠结她是不是桂林人、柳州人,姓甚名谁呢?但你真往深里捣鼓,这事还真有点看头,而且跟广西那些少数民族的“身份密码”沾边,远比咱平常瞎扯复杂得多。
其实刘三姐的名气,跟那部老片子分不开。1961年头一次拍出来的《刘三姐》,山水配山歌,一拍就是广西风貌。片子很土气,也很有味儿,说的无非就是一个敢跟有钱老爷叫板、用歌声怼回去的农村姑娘。阿牛哥、莫老爷、几个“酸先生”,人全是典型人物。老广西人都说,那个年代要不是这电影,可能也没多少外地人知道桂林山水、柳州风情。
这就乱了,有人觉得,刘三姐就生在桂林边上,阳朔那棵大榕树,不是她和阿牛定情的地方么?还有柳州的鱼峰山,把她的故事和景点串起来一说,倒像广西的每一个小城都能蹭她点儿光。可你真去问当地老人,他们却未必会这么认——刘三姐到底是哪儿人,真各有各的说法,吵起来还挺有意思。
跟“桂林人”说法不一样,其实不少人把刘三姐的根扎在宜州,说她是宜州人那边流传最广。宜州不光有刘三姐镇、还有那座老宅子据说是她故居,旅游宣传都绕不开“刘三姐文化”这口号。谁去那儿瞅一眼,都能看到三姐的画像挂得处处都是,连粉刷一新的村墙都会画个歌仙唱山歌。可你查查周边地志,有的地方把故事搬去了罗城,有的又说贵港,广东电白、阳江也有“刘三姐”传说,乱得很。
这种人各一口,地方各一套的“争名”,你不光能在广西见,广东那边一样。其实,岭南地界自古还是挺“闭塞”的,各地各族有自己的规矩、唱自己的山歌。信息又不通,流传出来的传说可能沾点本地情感,不一定和邻省邻县的说法一模一样。可奇怪的是,无论哪儿,谁家三姐都姓刘,排行老三。这种“姓刘”怎么就成了“统一设置”,难不成大家都觉得刘这个姓有啥特别?为什么阳江不冒出个“黄三姐”、贵港不讲“林三姐”?这里头还真有点门道。
这说起来,还得翻翻咱们岭南的老底。百越民的老地方,自打秦始皇南征之后,汉人慢慢进驻,本地原住民就被叫成什么“西瓯”“骆越”,后来这些名字也都跟着改了头换了面。广西现在是壮族的“主场”,但你如果往前翻,无数代人的名字,其实都跟“族名”看不出一丁点关系,聊到姓氏更乱。五十六民族的现代叫法,其实是近代才定下来的,老祖宗们根本不这么叫。最早,各种族的名称,史上变的花样比糖葫芦还多——什么“乌浒”“狸獠”“猺”“獞”“獠”,乱七八糟全都是地名后裔的标识。
想当年,谁在意什么姓?尤其少数民族,能有个好听的名已经很幸运了。古时候“獠人”基本没姓,朝廷也不爱给他们正式的归属。像女子,族里管年轻的都叫“妲”(那个女字加个太,只是现在很少有人写了)。“獠山妲”意思是“会唱山歌的獠家妹子”,说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好嗓子的女孩们。本地老话传着,谁家嫁女,喜宴上少不了山歌,少不了“打妹歌”。其实刘三姐故事很多就是从这种习俗“嫁接”出来的。
后来,为了让传说更接地气,一来外乡人听不懂地方话,二来故事流传得广,就用谐音、艺术加工,把“獠山妲”弄成了“刘三姐”。你要是懂点现代壮语,说“刘三姐”这仨字发音里,还带点“獠山妲”的尾音味道。慢慢的,各地故事都变成了刘三姐唱山歌的版本,不管戏里戏外,大家都默认她姓刘、排行第三,谁问都只有这个答。
其实,这背后还跟唐代政策有关。唐朝那会儿,对于岭南少数民族,根本没打算“直接管到底”。搞了个“羁縻制度”——听着好听,说白了就是“我给你封点头衔,名义上你归我,其实你干你的”。此类地方头头,有的真姓刘,有的只是汉化后捡了个好姓,反正到后来,百家姓总要贯进来。三姐姓刘,很大可能不完全来自老祖上的血脉,而是故事编写者“顺手拈来的名字”,更容易被汉族观众记住罢了。
你说岭南流行唱山歌,小孩入学前都能跟着大人哼两句。山野间随便哪个庙会、节庆,村口总要来几段合唱。也曾有位学者说,广西的民歌艺术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没有什么高深学问,就是百姓在田间地头用歌声传递心事——这个氛围下,山歌“神女”必然会有。广东的雷州、人遂的西江等地,也有专门介绍会唱山歌的三姐或同类故事,甚至名字也叫“阿三姐”“刘妹姐”,无非是生活需要,逐渐合情合理地“统一”成了现在的版本。
咱们城里人可能觉得,这么多说法,不就是民间传说“随口编”?其实看得深点,正体现了岭南地区几千年多民族融合的结果。没有哪一家能准确说清:刘三姐的姓氏到底算不算她自己的?还是后来编故事时硬塞进来的?但不管传说多变,归根结底,我们乐于接受“会唱山歌的刘三姐”,也就是愿意记得她以歌声抗争、以灵魂自由的本色。
最后提一句,小时候家里老人喝早茶时说——“只要歌声还在,刘三姐的名字也活着”。你说她姓刘还是姓妲,就像问家里的红糖水,到底是甜还是暖,都不是最重要的事。真正打动人的,还是那一声简单、干净的山歌,在广西的村口、河畔飘荡了几百年,认得她姓啥姓都不如能记住那份声音。
有天清早,路过宜州的刘三姐镇,听见广播里在放那首老山歌,嗓子清亮又带点笑意,不禁想,这样的三姐,也许不是某个人——而是说,每一个有胆有智慧、敢开嗓和命运讲理的姑娘,都能是“刘三姐”。你信不信,这里头的故事,远没咱们翻到的那么简单。
来源:微笑海燕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