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坊 | 鲁迅品人录
《鲁迅品人录》是一部凝练鲁迅思想锋芒的精选集,以“品人”为脉络,将鲁迅杂文、散文、书信中的犀利洞见汇聚成河——从阿Q式国民性的解剖,到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从市井众生的生存百态,到历史暗角的鬼影幢幢,书中密集的思想火花,既是匕首投枪,又是救赎的火种。每段文字都适
《鲁迅品人录》是一部凝练鲁迅思想锋芒的精选集,以“品人”为脉络,将鲁迅杂文、散文、书信中的犀利洞见汇聚成河——从阿Q式国民性的解剖,到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从市井众生的生存百态,到历史暗角的鬼影幢幢,书中密集的思想火花,既是匕首投枪,又是救赎的火种。每段文字都适
丁香花象征着坚韧与希望,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花卉之一,与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不谋而合。1925年4月5日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载:五日晴,云松阁来种树,计紫、白丁香各二,……刺梅……。1925年5月8日鲁迅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北京暖和起来了;我的院子里种了几株丁香,活了
丁香花象征着坚韧与希望,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花卉之一,与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不谋而合。1925年4月5日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载:五日晴,云松阁来种树,计紫、白丁香各二,……刺梅……。1925年5月8日鲁迅给友人的信中提到“北京暖和起来了;我的院子里种了几株丁香,活了
如果提到“闰土”这个名字,或许00后的同学们印象不深,但很多70后和80后的同学们一定记忆深刻。作为鲁迅在《故乡》中刻画的人物,他陪伴我们走过了很长的岁月,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按部就班的中年,从《少年闰土》到《再见闰土》,原来只隔了四个字:“再见,少年”!
我作这一篇文的本意,其实是想研究怎样改革家庭;又因为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尤想对于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意见。总而言之:只是革命要革到老子身上罢了。但何以大模大样,用了这九个字的题目呢?这有两个理由:
今易卜生,后文同此)是十九世纪后半的瑙威(注:今挪威)的一个文人。他的著作,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这些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这是一篇三年前完成的文章。近期准备重建本号在1.0时代的“文化·人物·故事”栏目,于是收入此文,并对本文的背景补充一些说明。所以是(+)版
苏轼夜泊龟山,听闻渔人言及水下时有铁链颤动之声,作诗云:“川锁支祁水尚浑”。这座沉埋于淮河淤泥中的神秘铁链,牵引出一个横跨千年的神话谜题:大禹镇压的猿妖无支祁,究竟是上古水神还是文学幻影?其与孙悟空的神秘血缘,又暗藏怎样的文化密码?
两卷本《鲁迅日记》终于读完了。 自1912年5月,至1936年10月,时间跨度为24年。洋洋洒洒八十余万言,我是一个字一个字念过来的。日记恰如鲁迅所说的纯属“流水账”,简约到只记事件,没有任何说明。比如,“XX来”、“得XX信”,至于来访与来信的详情绝无半点透
一位无畏的战士,积极参与各种革命活动。何香凝以笔为剑,创作的画作饱含革命情怀,激励无数人投身革命,为中国革命事业和妇女解放运动立下不朽功勋。
鲁迅与朱明的思想体系存在本质差异,分别代表了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与21世纪综合哲学的不同范式。二者共同点在于都致力于民族精神觉醒,但鲁迅侧重解构旧秩序,朱明着力建构新文明。这种差异折射出中国思想史从批判到建设、从单一到综合的演进轨迹。历史定位与社会影响 :鲁迅
在晚清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医生陆士谔医术精湛,还以“沁梅子”笔名创作了多种题材的小说。他在1910年写下的《新中国》,描述了主人公陆云翔穿越到未来的上海,见证了一个发达而平等的社会。这部小说当时被鲁迅批评为“胡说八道”,但时间证明了其预言的惊人准确性。陆士谔是如
近日,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主办的首届鲁迅青少年文化展演在北京启动,将在全国巡展。今日,记者从主办方获悉,本届文化展演湖南省优秀作品征集系列活动也将在四月陆续拉开帷幕,活动将包括线上公益作品征集,名师讲座交流,线下优秀作品展演等。全省青少年可创作文艺作品,参加本次活
思想深度与智慧积累:《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之道、道德准则和教育理念。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教导我们要以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同时对
刘勰《物色》有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词以情发。一叶且或迫意,虫声有足引心”。从《诗经》开始,微小的“虫”以其惊人的“繁殖力”一直出现在人类社会生活与文学创作中。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主要从视觉、听觉塑造“虫”的形象,人听虫而情动,见虫而有思,虫成为情感
鲁迅,是小说家、杂感家,但也是诗人。不过,在读者心目中,他的诗人身份长期被忽视。李长之在《鲁迅批判》中表示:“鲁迅是一位诗人。诗人的鲁迅,是有他永久的价值的。”
在《鲁迅日记》中,我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日记中那些鲁迅亲笔写下的文字,争相在诉说着他一身傲骨的民族之魂。
人生就像四季更迭,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休养,每个阶段自有它的节奏。可现实生活里,很多人却喜欢拔苗助长,渴望跳过过程,直接到达成功的彼岸。
1931年秋,上海一间普通的民宅内,鲁迅紧攥报纸,目光锁定在一条红军反“围剿”胜利的新闻上。他转向身旁的茅盾,急切问道:“他现在到底多大岁数了?”
刷到是缘分,感谢大家的阅读,希望您能动动小手帮忙点赞,关注,评论。你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在此祝福大家天天快乐,日日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