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鲁迅评鲁迅”,或有新感悟
不少人将鲁迅笔下的闰土视作封建枷锁下的囚徒,把《故乡》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奉为觉醒者的箴言,更将《阿Q正传》里精神胜利法的剖析当作解剖国民性的手术刀。我们的理解与鲁迅本意一致吗?这些被反复阐释的经典,在鲁迅眼中究竟是什么样的?由魏建总策划和总主编
不少人将鲁迅笔下的闰土视作封建枷锁下的囚徒,把《故乡》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奉为觉醒者的箴言,更将《阿Q正传》里精神胜利法的剖析当作解剖国民性的手术刀。我们的理解与鲁迅本意一致吗?这些被反复阐释的经典,在鲁迅眼中究竟是什么样的?由魏建总策划和总主编
鲁迅和郁达夫这两位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既是同乡,又是挚友。他们相知甚早,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阵地上,并肩战斗,愉快合作,为现代文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美丽的佳话。在反动派统治的白色恐怖年代,他们有着类似的遭遇,同怀着深挚
上小学时,同学们得知他的身份后,像是发现了新大陆,“鲁迅孙子”的称呼便取代了他的本名,仿佛他身上带着某种神秘光环,嘴里还念叨着,你爷爷写的文章可真难背!
郭沫若和鲁迅,都是20年代中华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化人。一个人写出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代表作狂人日记。另一个写出了现代新诗代表作女神。对于他们两个人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大,民国时期的文化界普遍认为鲁迅高于郭沫若, 这主要是指小说和杂文方面,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对
鲁迅的讽刺观深植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语境。在《狂人日记》开篇"救救孩子"的呐喊中,在《药》结尾凭空添上的花环里,都蕴含着启蒙者改造国民性的深切焦虑。这种焦虑转化为文字时,就形成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的创作自觉。
美军统帅麦克阿瑟访问台湾时,蒋介石率众多政要到机场,隆重接待。
鲁迅应该算得上是文人中的“富豪”。有学者根据 《鲁迅日记》 里所记的他工作后的每年所得,得出这样一组数据:鲁迅前期在北京教育界任公务员,14年的总收入相当于2009年的328万元人民币;中期在厦门、广州做大学教授,1年收入相当于2009年的35万元人民币;后期
70年代的北京,一位青年踏上北上的列车,满怀希望地奔向远方,想挣脱那个自出生起便紧紧缠绕着他的“身份标签”,鲁迅的孙子。
初夏是荔枝刚上市的节令,5月底,前路未定的鲁迅给远在北平的好友章廷谦写信:“……其实是我固在此地,住白云楼上吃荔枝也……敝人身体甚好,可惜,此地热了,但我想别处必也热,所以姑且在此逗留若干天再说。荔枝已上市,吃过两三回了,确比运到上海者好,以其新鲜也。”
各位好,前天《对祥林嫂,其实我们都误解了鲁迅的本意》一文,有位朋友付费点题,让我在谈了《祝福》中的祥林嫂之后再聊聊《伤逝》这篇小说,说说为什么鲁迅在这篇小说当中“批判了子君这个知识女青年”。
学生们对这位传闻中的“文坛巨匠”充满期待,却在第一眼见到他时忍俊不禁,哄笑声在教室里回荡。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出生于1965年代,1970年上了小学。知道鲁迅先生是通过看小儿书知道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祝福这个小说,知道了悲惨的祥林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除了10万个为什么,基本上没有可以让小学生阅读的书籍。1975年准备上初中放暑假的时候,家里的大人从单位借了三四本鲁迅的小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人们很喜欢把一些不知出处的话,安在他身上,让他“不劳而获”。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人们很喜欢把一些不知出处的话,安在他身上,让他“不劳而获”。
鲁迅在《灯下漫笔》与《狂人日记》中,通过不同文体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形成深刻呼应。
从《鲁迅日记》中可以查到,从1926年到1935年,陈望道和鲁迅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共有70多次,这些记载充分反映出他们为保卫和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成果,为反对和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在同一条战线上冲锋陷阵,并肩战斗,并在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杭州西湖南岸,一声隆然,历尽沧桑的雷峰塔在一片烟尘中轰然倒塌。在雷峰塔倒掉一个月后,1924年10月25日,身在北京的鲁迅写下了杂文名篇《论雷峰塔的倒掉》。
夜色如墨,案头一盏油灯摇曳。鲁迅先生摘下金丝眼镜,将手机举至灯前,见上写着:“重庆三峡学院七十五万购‘防火墙’,网民哗然。”他眉峰骤蹙,枯瘦的手指捏紧了报纸,青筋如虬枝暴起。
刷手机时总能撞见魔幻场景:莫言在教年轻人断亲,鲁迅在劝人扔掉无效社交,杨绛的百岁感言变成网红鸡汤 —— 这些带着名人光环的句子像长了腿,在朋友圈、短视频里横冲直撞,直到莫言亲自下场打假,人们才惊觉:原来我们早就困在一场盛大的文字冒名游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