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年轻人该如何看待中医?鲁迅给出了正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6:43 1

摘要:自媒体无耻传播给小孩喝米油这种令人咋舌的中医理论,部分中医从业者神乎其神地夸大着中医功效,上面也把中医摆在了本不属于它的位置上。

如今,在年轻人的网络圈子里,中医已经声名狼藉,几乎要成为人人喊打的存在。

只要你在网上讨伐中医,很容易就会得到大批簇拥。替中医说一句话,吐沫星子便接连不断涌来。

自媒体无耻传播给小孩喝米油这种令人咋舌的中医理论,部分中医从业者神乎其神地夸大着中医功效,上面也把中医摆在了本不属于它的位置上。

导致中医在新一代眼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几乎成了一文不值的反智代表。

人们大肆批判中医不科学,许多药物和方法无法通过双盲实验和三期临床实验的验证。

在户晨风这样的网红带领下,贬低中医已经成为了一场网络狂欢。那些耗费心血的典籍和传承多年的方法似乎即将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奇怪的是,在线下生活中,抵触中医的人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多,连我身边的三甲医院临床大夫都需要用中医解决职业病。那么作为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的年轻人,我们究竟该以何种态度对待中医呢?

许多朋友学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名为《父亲的病》。讲得是鲁迅的父亲病重时,当地的中医给他开出了以一对原配蟋蟀为药引子的奇怪药方,但效果不佳,最终父亲很快在病痛中去世的故事。

这件事让鲁迅对中医满怀恨意,他认为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加之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思潮的盛行,中医所带有的神秘主义色彩更使他无法接受。

但意外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鲁迅先生这样一位现代医学生,一位思想先驱者对中医的态度居然产生了巨大改变。

他开始收藏整理中医典籍,并使用一些中医疗法治疗顽疾。

他在《南腔北调集·经验》中提到:人们大抵已经知道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造成。建筑、烹饪、渔猎、耕种,无不如此;医药也如此。

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开始把中医看作一种群众抗争疾病的经验积累,承认了它的宝贵价值,但需要通过现代医学逐渐完善。

那么年轻人该如何看待中医?鲁迅的观点就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

实际上,本不应该存在中医与西医的分类,这种称呼呈现了一种空间的并列关系,似乎中医能够与西医各立山头,分庭抗礼。

其实和中医并列的应该是德国日耳曼自然疗法、印度阿育吠陀医学、希腊和阿拉伯的尤纳尼医学、日本汉方医学等等。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才是中西医的正确称呼方式,他们是时间线上的递进关系,传统医学不可能与现代医学站上同样的高度。

那么为什么传统医学仍有自身的宝贵价值呢?鲁迅先生已经告诉大家:传统医学是人类经验的汇总。

鄙夷中医的网友以科学的方法去审视它,将其拒在科学的大门外,随即给出“中医无用论”。

可实际上,用现代科学的评判体系去看待中医,是一个张冠李戴的事。因为中医依赖的是经验,而不是科学。甚至可以说,“不科学”就是它的特征之一。

当我们搞清人类探索世界的过程,一切便豁然开朗。

起初,这世界先有现象。

随后,人类发现现象,生成经验,为我所用。

最后,人类将经验深入地系统化研究,产生能造福更多人的科学。

中医的核心在第二步,对经验的不断探索。而西医则专注于更高层次的第三步,创造科学成果。

但人们的经验成为科学,要经历一段漫长的探索,无论是中医,还是日耳曼自然疗法。这个时间差就是所有传统医学的生存空间。

这些人类经验很可能是粗糙的,不完善的,甚至于无效的。但总有一些人钻研出了能攻克疾病的野路子方法。

至于疗效产生的缘由,传统医学当然不能解释得很清楚,专注科学的现代医学后继者终将给出答案。

而从患者的视角,科学与否更不是他们该担心的,他们只需要关心疗效,只要能够治好病,无论来自何门何派,也都是好医生。

尤其是疑难杂症患者,当西医解决不了问题时,他们需要一次把自己交付给人类经验的机会。

所以中医到底该如何定位呢?

中医是西医粗放式、经验式的补充,应该作为补充医疗手段而存在。

人们可以借助中医调节亚健康状态,日常疾病首选西医,当访遍大医院毫无办法时,寻访靠谱的中医便很有必要。

西医是景区给登山者修好的登山台阶,省时省力也相对安全。

可当某座大山的台阶尚未修好,你只能选择树林里遍布的羊肠小路,这些路上也遍布着人的脚印,人们不断地在其中试错,而脚印最多的几条小路,便可直指山顶。

这些小路,全都是中医。直指山顶的几条小路也是人们通过反复实践得出的智慧结晶,即便未铺台阶,也未尝不是一个选择。

接受现代科学教育的年轻人,大多习惯了用科学的视角审视一切,可唯信科学,其实也是一种迷信。

因为科学不过是整个世界的冰山一角,只有人们研究明白的东西才叫做科学,而大量的经验都还尚未成为科学。

1687年,伟大的牛顿首次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便是科学。

不过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这件事,我想牛顿绝不是第一个知道的,无论是旧时代的农夫还是妇孺,他们都知道这个道理。

所以年轻人,也许我们在看待中医这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老古董时,也没必要那么绝对。

毕竟谁小时候没在发烧时喝过几次姜汤呢?而且如果你已不幸成为996,很可能也和我一样需要几颗马应龙吧。

来源:健康长寿小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