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的“药都”江西省樟树市,中草药香气在青砖古巷间蔓延。宜春学院的大学生们扛着直播设备穿梭其间,将镜头聚焦在当地非遗项目中药炮制技艺上。药学专业的学生化身讲解员,为观众讲解药理知识。
7月的“药都”江西省樟树市,中草药香气在青砖古巷间蔓延。宜春学院的大学生们扛着直播设备穿梭其间,将镜头聚焦在当地非遗项目中药炮制技艺上。药学专业的学生化身讲解员,为观众讲解药理知识。
“我们大学生在‘三下乡’中到底能为当地做些什么?”出发之前,宜春学院“岐黄文化·青春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播”成了团队的答案。
今年暑期,各地高校组织学生走进乡村开展社会实践。不少实践团队与时俱进,将“直播”纳入实践内容。
他们运用“电商直播”新模式,帮农户“带货”特产、跻身文化主播赛道,让镜头聚焦乡村文化……
青春助农实践为乡村“播”种希望
7月初,刚结束调研的南阳理工学院“双高四力行,青衿沃野兴”乡村振兴实践团带着“农村电商发展痛点”回到学校的数字经济产业孵化园,开启助农直播,为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特色产品风干椒麻鸡拓展销路。
“肉质紧实有嚼劲,麻中带香,香中带辣,吃过的都说绝!”学生主播热情讲解着椒麻鸡的口感与工艺,助播负责互动带动直播间氛围,场控实时调整镜头与流程,运营快速回复网友提问……
直播助农之外,实践团还在当地进行电商直播培训。队员们发现,当地商户虽有直播热情,但在账号运营、产品介绍、互动技巧等方面存在不足。对此,他们结合产品特点,定制了“手把手”培训方案。
南阳理工学院范蠡商学院副院长、团队指导老师周青浮向记者介绍,此次社会实践自组织筹备到具体实施历时数月。该学院2024年成立数字经济产业孵化园,目的就是培养数字经济型人才,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地合作。截至目前,已培养学生主播130多人。
宜春学院“岐黄文化·青春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非遗学堂直播。团队供图
大学生镜头激活乡村旅游路线
“这条溪水可是浏阳‘本地土著’,源头在大围山深处,比矿泉水还干净!”清晨的湖南省浏阳市龙溪谷溪水清凉,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文旅志愿服务队赴浏阳、益阳社会实践团来到这里,用接地气的话语开启乡村旅游推广直播。
镜头背后,是无声的攻坚。团队技术组扛着设备沿溪流徒步,在信号盲区架设便携Wi-Fi;文案组深夜逐条分析弹幕高频问题,把生硬的安全提示优化成贴心提醒……
这支队伍的组建源于对乡土的牵挂。队长杨陈曼告诉记者,团队成员超八成来自旅游学院,多数生长于湖南农村。“当在专业课上分析农文旅融合案例时,我们萌生了此次行动的念头——响应‘数商兴农’工程号召,用专业反哺家乡。”
实践团于7月初奔赴湖南浏阳、益阳,像这样的直播,团队共开展14场,平均每场点赞8000多个。
“更让我们惊喜的是转化:龙溪谷景区特惠票单场领取超200张;周末专场直播创下‘次日景区接待量翻倍’的纪录。”杨陈曼介绍。
旅游学院的队员还发挥所长,设计乡村旅游路线。在益阳市安化县,他们将碧岩村茶旅、苏溪村“博士村”、久泽坪红色资源、洞天村非遗体验等串联起来,设计“两日文旅闭环线路”,并手绘乡村旅游打卡地图,通过直播进行讲解。
离村前,实践团队将手绘地图、直播脚本等资料整理成旅游推广手册,留给了村里。几个村民也跟着团队学会了用手机直播家乡。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团委书记、团队指导老师龚曦表示,这正是团队能为乡村旅游作出的独特贡献。
直播结束后,南阳理工学院“双高四力行,青衿沃野兴”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查看分析直播数据。团队供图
“青年主播”让地方文化被更多人知道
“直播间的朋友们大家好!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云’游药圃!”在樟树市,宜春学院社会实践队将直播间设置在田间地头、文化街区、非遗学堂等一线场景,通过青春视角和新媒体方式打造一场场文化直播。
在天齐堂非遗工坊,实践队与樟树“中药炮制技艺”非遗传承人朱福林一起当“主播”。直播间里,朱福林用布满老茧的手握住樟刀,切出薄如蝉翼的饮片。镜头特写给到饮片透光的瞬间,弹幕“震撼”刷屏。
当天,团队特意设计“学生展示+传承人点评”环节。当学生们略显生涩地拿起刀具尝试时,朱福林耐心指出不足,“药是治病的,刀都拿不稳,咋对得起病人?”
朱福林的话引发了直播间观众的热烈讨论,成了此次直播的爆点,单场点赞破3.5万。
“这样的互动,让观众感受到非遗传承的严谨与不易,也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非遗匠心。”团队成员王洪樑说。
在该团队近期开展的5场非遗主题直播中,平均每场观看人数稳定在1000人。当看见屏幕上“原来樟树这么有底蕴”“我一定要去打卡”的留言时,这群青年主播意识到,“药都”文化已突破地域限制,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