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7日,在鲁迅先生诞辰144周年之际,“鲁迅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碰撞”学术论坛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科技厅外国专家局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
2025年8月7日,在鲁迅先生诞辰144周年之际,“鲁迅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碰撞”学术论坛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科技厅外国专家局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鲁迅文学作品的心理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文联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副主席
河北省文联主席边发吉致辞
边发吉从“文化强省”战略高度阐述了论坛的重要意义:鲁迅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他早年学医的经历,使其作品兼具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关怀,这种特质正是我们推动文艺与科学交融发展的典范。边发吉表示,要学习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坚持“跨界融合、守正创新”的理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河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
王仲群致辞
王仲群表示,科技与人文的协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鲁迅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深刻洞察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思想源泉,这种跨学科交流必将促进心理学研究的创新发展。此次论坛将进一步打通文学、心理学、医学的学科壁垒,为构建人类精神健康共同家园注入新动能。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党委书记赵增仁致辞
赵增仁书记表示,鲁迅先生“救治国人之灵魂”的初心与当前推进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理念高度契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始终秉持“规模要适度,学科有特色,管理精细化,运营有效率,医院有文化”的精致医院建设理念,此次承办论坛正是医院推动医学与人文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乔治斌发表感言
乔治斌表示,读书会的成立是面向未来弘扬鲁迅精神的生动实践。我们将以诵读鲁迅经典为起点,让浓郁的书香弥漫医院的每个角落,让深邃的思想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所打造的,就不仅是一所技术精湛的医院,更将是一座充满温度、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精神家园。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副院长董升主持开幕式
“鲁迅读书会”正式成立
鲁迅先生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
周令飞先生发表演讲——
《从心理学视角读懂鲁迅:打破固化认知,触摸真实灵魂》
周令飞先生以独特的家族视角,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立体、充满人性温度”的鲁迅形象。他从心理学角度解读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指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弱势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祥林嫂的创伤记忆反映了“未完成事件”的心理学特征,周令飞提到“鲁迅不仅是文学里的心理解剖师,更是生活里的心理挣扎者。他的文字与生活,本就是一场关于人与时代如何共处的心理实践。”这一富有创见的解读,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鲁迅读书会”
授牌仪式
“鲁迅读书会”成立合影
在成立仪式中,“中国文联副主席、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联主席边发吉同志;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原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刘国胜同志;河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王仲群同志;河北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省科协原一级巡视员郑丽萍同志;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古大勇同志;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中医药发展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杨立龙同志;中国科技部科技文献出版社多媒体中心副主任何譞同志;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委、石家庄市委老领导李屏东同志;人民教育数字音像出版社智慧学习事业部主任严立同志;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理事长王学义同志;石家庄市民革副主委邢建辉同志;河北省赞皇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素丽同志;河北省赞皇县教育局局长赵兰科同志”等多位领导共同见证!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委、石家庄市委老领导李屏东向周令飞先生赠送了家藏珍品,表达对鲁迅文化的崇高敬意。
主旨演讲:跨学科视角下的鲁迅研究
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原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原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国胜先生以《为了现代人生——鲁迅“立人”思想今读》为题,系统阐释了鲁迅思想的当代价值。刘先生结合在宝钢集团的工作实践,生动诠释了“立人”思想在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意义。详细解读了“立人”思想在理想信念、待人处事、改革发展等方面的现代意义,指出这一思想在当代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文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古大勇教授则从医学视角切入,在《鲁迅的医学经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演讲中,深入剖析了鲁迅的医学背景如何塑造其文学创作。通过对鲁迅“医学笔记”的考证和作品分析,古教授揭示了鲁迅作品中独特的“诊病模式”和医学思维投射,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病诊断”视角。这一新颖的解读,为理解鲁迅文学开辟了新路径。
刘国胜先生专访
鲁迅文学作品的心理学意义
7日下午,在“刘国胜先生专访——鲁迅文学作品的心理学意义”访谈中,刘国胜先生为学者们解答了关于鲁迅研究的诸多问题。他特别就鲁迅文学的心理学意义以及鲁迅“立人”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刻阐释,指出鲁迅对国民性的剖析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先生结合自身在企业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生动诠释了鲁迅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与会者一致认为:鲁迅作品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研究中国人心理特征的珍贵文本,其“立人”思想强调的人格独立与心理健全,对当代社会心理健康建设仍具重要指导意义。此次专访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与资深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对推动鲁迅研究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专访持续近三小时,最后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
本次“鲁迅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碰撞”学术论坛取得丰硕成果,临床心理科李幼东主任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要发起者,成功搭建跨学科平台,推动创立“鲁迅读书会”这一重要文化载体,深化了鲁迅文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
论坛特别邀请到鲁迅先生长孙周令飞先生以独特的家族视角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我们呈现了鲁迅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心理学智慧,让与会者得以重新认识这位文化巨匠的人文温度与思想深度。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鲁迅研究开辟新视角,更激活了当代知识体系的深层对话。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鲁迅精神的价值在于被不断重读和再创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场思想盛宴既是对鲁迅文化遗产的生动诠释,也为医学人文建设与心理健康事业注入了持久动力。
特别推送|周令飞先生主题演讲全文
《从心理学视角读懂鲁迅:打破固化认知,触摸真实灵魂》
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
提起鲁迅,我们总习惯将他定格为“横眉冷对”的战士,仿佛他的笔尖只有锋利,他的灵魂只余坚硬。但当我们拨开“匕首投枪”的固化印象,会发现文学鲁迅与人间鲁迅的心理褶皱里,藏着更复杂的人性光谱。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为什么从心理学视角解读这两个鲁迅,既是必要的,更是迫切的。
先看文学鲁迅。他笔下的人物从来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人性在社会规训下的心理标本。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们总当笑话看,可心理学告诉我们,那是弱势个体在生存挤压下形成的防御机制——用自我欺骗消解屈辱,恰如“合理化”“反向形成”的心理保护壳。鲁迅写狂人对“吃人”的偏执恐惧,表面是疯癫,深层却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心理投射:当外部规训变成无形的枷锁,人会将外界的恶意内化为自我迫害的焦虑,这与精神分析中的“投射性认同”惊人契合。还有祥林嫂反复诉说丧子之痛,在“无回应的环境”里,创伤记忆像未愈合的伤口反复撕裂,这正是创伤心理学中“未完成事件”的典型轨迹——当痛苦不被承接,心理能量便会卡在创伤节点,最终拖垮精神。
过去我们读这些人物,多聚焦于“批判封建礼教”的主题,却忽略了鲁迅对“人与环境如何塑造心理”的精准预判。心理学视角恰能帮我们捅破这层窗户纸:他写的不是某个人的病,而是整个时代在个体心灵上刻下的疤。这种对“心理与社会共生关系”的洞察,比单纯的文学批判更触及本质——而这,正是我们以往解读中缺失的维度。
再看人间鲁迅。这个在私人褶皱里呼吸的鲁迅,藏着太多被“战士”标签遮蔽的真实。他会在给许广平的信里笑海婴“反动宣言”,字里行间是父亲的柔软;会在《两地书》里坦言“太敏感,太讲趣味”,暴露公共场域下不敢示人的自我怀疑;与周作人失和的痛,他藏在日记里,却悄悄影响了他对“人性复杂”的理解——那些未愈合的伤口,让他笔下的祥林嫂、魏连殳更具真实的痛感。
这些私人细节,不是无关紧要的琐碎,而是理解他公共姿态的心理密码。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的公共形象与私人心理永远在互动。文学中“横眉冷对”的坚硬,或许正是对私人生活中“敏感柔软”的防御;“救救孩子”的呐喊,根源是他的内心藏着对孩子们的的疼爱。以往我们只看他的“硬”,却不懂这“硬”里藏着多少“软”的挣扎——心理学视角,让我们得以看见一个“完整的人”,而非被供奉的符号。
为什么说这种解读迫切且必要?因为长久以来,我们把鲁迅简化成了“批判者”的标本,却忘了他首先是个“人”。当我们用心理学的眼睛看他:会发现文学鲁迅对人物心理的解剖,与今天心理学研究“个体适应与社会环境”的核心命题一脉相承;会懂得人间鲁迅的私人挣扎,恰是每个在时代里“横站”者的心理缩影——他的敏感与坚硬、柔软与挣扎,从来不是矛盾,而是人性在复杂环境中的真实呈现。
更重要的是,这种解读能帮我们打破“非黑即白”的认知惯性。鲁迅不是神,他是带着自身病灶行走的“患者”,也是解剖病灶的“医师”;是文学里的心理解剖师,也是生活里的心理挣扎者。心理学视角让我们看见:他的批判里有自我疗愈,他的坚硬里有柔软的支撑,他的文字与生活,本就是一场关于“人与时代如何共处”的心理实践。
今天,当我们谈论鲁迅,不该再让“匕首投枪”的标签遮蔽他作为“人”的丰富。从心理学视角走近文学鲁迅与人间鲁迅,不仅是为了读懂一个更真实的鲁迅,更是为了读懂:在时代的褶皱里,每个个体的心理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在挣扎中保持人性的温度。这,或许就是这种解读最珍贵的意义。
谢谢大家!
来源:家庭医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