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早期,《禹贡》九州的划分更多是一种基于当时认知的地域概念,是古人对天下的一种朦胧想象,尚未形成明确的边界意识。那时的人们以中原为中心,构建起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天下观 ,这种观念虽体现了对统治范围的一种理想化认知,但缺乏精确的地理界定。
周朝疆域
中国疆域的演变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跨越了上下五千年,其发展过程充满了曲折与变革 ,每个时代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在早期,《禹贡》九州的划分更多是一种基于当时认知的地域概念,是古人对天下的一种朦胧想象,尚未形成明确的边界意识。那时的人们以中原为中心,构建起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天下观 ,这种观念虽体现了对统治范围的一种理想化认知,但缺乏精确的地理界定。
随着历史的推进,秦朝的统一为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秦始皇不仅统一了六国,还将统治范围扩展至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首次有了较为明确的实际控制线,标志着从模糊的天下观向具体疆域的转变。此后,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继续拓展,通过对西域的开拓,使中国的版图向西延伸至今天的新疆地区,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和贸易交流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唐朝疆域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疆域达到了古代的巅峰。其统治范围不仅涵盖了现今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还延伸到了朝鲜半岛、中亚和西亚的部分地区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依托帕米尔高原构建起丝路屏障,通过军事、政治和文化的多重影响,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贸易的畅通 ,彰显了强大的国家实力和影响力。
到了清朝,中国疆域的形成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清朝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征服和外交谈判,将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纳入了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实现了四大地理单元(中原、草原、高原、绿洲)的完整整合 。在边界划分上,清朝采取了 “山川形便,犬牙交错” 的策略,利用自然地理屏障如喜马拉雅山脉、黑龙江等作为国界,不仅强化了边疆的防御,也使中国的疆域在地理上更加稳固和完整 。1689 年,清朝与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明确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以法律形式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确定边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清朝疆域
19 世纪,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中国被迫卷入了由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之中,国际法也随之传入中国。这一时期,殖民主义列强利用 “条约体系”,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迫使中国割让领土、开放口岸,中国的边疆危机四伏。
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使中国失去了约 15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英国则通过侵略和外交手段,染指西藏和新疆地区,试图分裂中国的领土。这些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使中国的边疆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民国时期,尽管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但中国政府仍在外交上做出了努力,试图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1943 年,中国与英国签订《中英新约》,废除了英国在华的治外法权 ,这一举措虽然未能完全恢复中国的领土主权,但为后来的疆界谈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与大多数邻国的陆地边界争议。在谈判过程中,中国既尊重历史事实,又遵循国际法原则,充分展现了大国的智慧和担当。例如,在与缅甸的边界谈判中,中国依据历史上的传统边界线和实际控制线,同时考虑到两国的友好关系,通过平等协商,于 1960 年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成功解决了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 ,为后来与其他国家的边界谈判提供了范例。此后,中国又陆续与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等国通过谈判划定了边界,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与 14 个陆地邻国中的 12 个完成了划界,解决了 90% 的陆地边界争议 ,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
新疆,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在当代中国的战略布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西北边陲。它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拥有长达 5600 公里的边境线 ,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国接壤,宛如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中国的西北边疆 。
新疆的战略意义不仅体现在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上,还在于它丰富的资源储备。这里的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巨大,占全国总量的 1/6 ,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宝库。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更是储量惊人,石油预测资源量约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 30%,天然气预测资源量约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 34%,煤炭预测资源量约占全国 40% ,煤层气预测资源量约占全国 26% 。这些丰富的能源资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作为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的核心枢纽,新疆将源源不断的能源输送到祖国的东部地区 ,照亮了无数城市的夜晚,驱动了无数工厂的机器。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提高了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了环境污染 ,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安全领域,新疆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与稳定 ,是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近年来,新疆在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依法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新疆对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倾向的人员进行教育转化,帮助他们摆脱极端思想的束缚,掌握一技之长,重新回归社会 。
这一举措不仅有效遏制了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滋生蔓延,也为国际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被联合国 20 余国列为 “预防性反恐典范” 。在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学员们不仅学习法律法规、国家通用语言,还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如烹饪、缝纫、电工等,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许多学员已经成功就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新疆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
新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是古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 。在历史的长河中,丝绸之路宛如一条绚丽的彩带,将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紧密相连 ,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精美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药材等也传入中国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这条贸易通道上,驼铃声声,商队络绎不绝,见证了无数的繁华与传奇 。
如今,新疆再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成为 “一带一路” 倡议的陆上枢纽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为新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使新疆从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前沿 ,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建立,是新疆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下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这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同设立的跨境经济合作区,是世界上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区 。在这里,两国的企业可以享受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开展贸易、投资、旅游等活动 ,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中心内,来自不同国家的商品琳琅满目,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国际商业氛围 。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建设,更是为新疆的对外开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它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依托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构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国际物流中心 。通过中欧班列,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将中国的货物运往欧洲各地,同时也将欧洲的商品引入中国 ,成为了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桥梁。中欧班列的开行,不仅缩短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还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 5 万列,成为了 “一带一路” 倡议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
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新疆的对外贸易额逐年攀升 。2023 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额达 2440 亿元,同比增长 35% ,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新疆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力 。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往来尤为密切,2023 年,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进出口值同比增长 50% ,占同期新疆外贸总值的 79.4% 。在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中,新疆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出口了大量的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 ,同时也进口了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农产品 ,实现了互利共赢。不仅如此,新疆还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与全球 192 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贸易往来 ,不断融入全球大市场 。
中印边界,这条全长约 2000 公里的分界线,宛如一道复杂的谜题,横亘在两国之间 ,因历史遗留问题至今尚未完全划定,成为了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它由东段、中段和西段组成,每一段都承载着复杂的历史记忆和地缘政治因素 。
东段边界的争议核心是非法的 “麦克马洪线” 。1914 年,英国殖民主义者背着中国政府,与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西姆拉举行会议,私自划定了这条所谓的 “边界线” ,将中国西藏门隅、珞隅和察隅地区约 9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 。这一行为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历届政府均不予承认 。印度独立后,不仅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的遗产,还企图进一步扩大在边界地区的侵占范围 ,导致两国在东段边界的矛盾不断升级 。1962 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战略,迅速击败了印度军队,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然而,印度至今仍非法占领着中国藏南地区的大片土地,这是中印边界问题的一大症结 。
在西段,阿克赛钦地区是争议的焦点 。阿克赛钦地区位于中国新疆与西藏的交界处,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里是新藏公路的必经之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印度却对该地区提出无理要求,试图将其纳入印度版图 ,这种行径毫无历史和法理依据 。
近年来,中印边界局势虽总体保持稳定,但仍时有摩擦 。2020 年的加勒万河谷对峙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印度军队公然违背双方达成的共识,越过实控线,在中国领土上蓄意挑衅 ,导致双方发生激烈冲突 。在这场对峙中,中国边防部队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高度的克制 ,他们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的领土,彰显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 。祁发宝、陈红军等英雄烈士,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担当 ,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 。
面对中印边界的复杂局势,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主张以历史事实和国际法为依据,寻求公平合理、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中国提出了 “双暂停” 原则,即暂停边境争议、暂停军事对峙 ,旨在通过外交途径管控分歧,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 。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与印度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了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中印军长级会谈等多个对话平台 ,为双方解决边界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渠道 。截至 2024 年 12 月,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已举行了 23 次会晤,双方就边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为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
在加强外交谈判的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强化西藏、新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提供坚实的保障 。川藏铁路的建设,是中国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伟大壮举 。这条铁路全长 1838 公里,穿越了崇山峻岭、江河峡谷,将四川与西藏紧密相连 。它的建成,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还增强了中国在西南边境地区的战略投送能力 ,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边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新藏公路的升级改造,也使新疆与西藏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加强了两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为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南海,这片广袤而富饶的海域,是中国的南大门,也是中国海洋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
南海的岛礁不仅是中国领土的重要标志,还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丰富的资源 。这些岛礁扼守着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通要道,是中国对外贸易和能源运输的重要通道 ,被誉为 “海上生命线” 。南海海域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渔业等资源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据估计,南海的石油储量约为 230 亿 - 300 亿吨,天然气储量约为 16 万亿立方米 ,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年可捕捞量达 500 万吨以上 。
然而,近年来,南海周边一些国家在域外势力的支持下,不断在南海岛礁问题上挑起争端 ,妄图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菲律宾在仁爱礁、黄岩岛等岛礁附近频繁制造事端,非法侵占中国岛礁,干扰中国的正常作业 。越南则在南海进行大规模的填海造陆活动,非法扩建岛礁,试图改变南海的地缘政治格局 。美国等域外势力也打着 “航行自由” 的幌子,频繁派遣军舰和飞机进入南海,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活动 ,加剧了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 。
为了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坚定而有力的措施 。中国坚持 “岛礁建设 + 国际合作” 的双轨策略,在南沙群岛建成了机场、港口等民用设施 ,这些设施不仅改善了驻守人员的生活条件,还提升了中国在南海的实际控制能力 。美济岛、渚碧岛和永暑岛等三大人工岛的建成,成为了中国在南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美济岛拥有长达 3000 米的跑道,可起降大型客机和战斗机 ,岛上还配备了先进的雷达、通信等设施,能够对周边海域进行实时监控 。渚碧岛和永暑岛也具备完善的机场、港口和军事设施,为中国在南海的维权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
中国积极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进程 ,致力于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 。2023 年,中菲南海联合科考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中国正以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的理念破解南海困局 。这次联合科考是中菲在南海合作的重要成果,双方在南海海域开展了海洋生物、地质、环境等多领域的科学考察 ,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为进一步推动南海的共同开发奠定了基础 。通过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中国不仅展示了大国的担当和胸怀,也为解决南海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
中国在新疆的反恐和去极端化实践,不仅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2023 年联合国大会上,白俄罗斯代表 54 国发表共同声明,这一举措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声明中,他们高度肯定中国新疆反恐和去极端化举措,指出这些举措 “有效保障了 2500 万人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 。这一评价,是对中国在新疆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中国为维护人权和社会稳定所做出努力的充分肯定 。
中国在新疆的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面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坚决而有力的措施 。通过依法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对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倾向的人员进行教育转化 ,帮助他们摆脱极端思想的束缚,掌握一技之长,重新回归社会 。在教培中心,学员们接受了法律法规、国家通用语言、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据统计,新疆已连续 5 年无暴恐事件 ,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彰显了中国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的成效 。
随着社会的稳定,新疆的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6 万亿元 ,这一数字背后,是新疆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是新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 8 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3 年,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8947 元,比上年名义增长和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均为 7% ,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0.2 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生动地展示了新疆人民生活的幸福与美满 ,也证明了中国在新疆的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不仅保障了人民的安全,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中国在边界治理方面,始终秉持着 “以和谈促稳定,以发展固边疆” 的原则 ,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展现出独特的智慧和魅力 。这种智慧,体现在中国与邻国的友好合作中,体现在中国对边界地区的有效管理中,更体现在中国对和平与发展的不懈追求中 。
在中越边境,中国积极探索创新,与越南共同实施 “两国一检” 合作模式 。这一模式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货物通关效率,使货物通关时间缩短了 60% 。在以往,货物通关需要经过两国海关的多次查验,手续繁琐,耗时较长 ,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影响了贸易的效率 。“两国一检” 合作模式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 。双方海关在同一地点办公,对进出口货物进行联合查验,一次放行 ,大大简化了通关流程,提高了通关速度 。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促进了中越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为中国与其他东盟国家的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在中俄边境,黑瞎子岛的 “生态共享” 方案成为了跨国领土争议解决的典范 。黑瞎子岛,这片位于中俄边境的神秘岛屿,曾经是两国领土争议的焦点 。经过多年的谈判和协商,中俄两国最终达成协议,对黑瞎子岛进行了合理的划分 ,中国收回了部分领土主权 。在岛屿的开发和管理上,中俄两国秉持着 “生态共享” 的理念,共同致力于保护岛上的生态环境 。双方在岛上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共同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使黑瞎子岛成为了一个生态和谐、充满生机的地方 。如今,黑瞎子岛不仅是中俄两国友好合作的象征,也是跨国领土争议解决的成功范例 ,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这些实践,充分印证了中国 “亲诚惠容” 周边外交理念的可行性 。中国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 ,通过和平谈判和友好合作,解决与邻国之间的边界问题和分歧 。在与邻国的交往中,中国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的发展道路和选择 ,积极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 ,共同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的这些努力和实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和认可 ,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
中国当前疆界的确定,不仅是历史逻辑的延续,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随着 “数字丝绸之路” 的推进,新疆正成为数据枢纽;南海岛礁的生态修复工程,将打造海洋生态文明样板。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将继续以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将地理边疆转化为合作纽带,为世界边疆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在新疆,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区已成为新疆数字经济新产业的前沿阵地 。这里的华为云服务数据中心、中国石油(克拉玛依)数据中心等已建成并投入运行 ,云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位居西北省区前列 ,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信息中心的数据枢纽 。借助这些强大的数据中心,克拉玛依不仅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优质的云计算服务,还将服务辐射至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国家和地区 ,推动了区域间的数字经济合作 。在跨境电商领域,新疆的野林猫跨境电商平台借助大数据和中欧班列的优势,将中国的优质产品销往中亚等 15 个国家 ,同时也将中亚各国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引入中国 ,实现了贸易的双向畅通 。2023 年,该平台的线上交易额突破 5000 万美元 ,年增速约 30% ,成为了 “数字丝绸之路” 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
在南海,生态岛礁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国家海洋局印发的《全国海岛保护工作 “十三五” 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生态岛礁工程,推动我国海岛基本实现生态健康、环境优美、人岛和谐、监管有效 。目前,南海岛礁的生态修复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 。在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通过人工种植珊瑚、海龟放归等生态修复措施,珊瑚覆盖率明显提高 ,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恢复 。这些生态岛礁不仅是中国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成果,也为周边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促进了南海地区的生态合作 。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理念 ,与周边国家携手共进,共同维护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在 “一带一路” 倡议的框架下,中国将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在边界治理方面,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谈判的方式,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与邻国之间的争端 ,推动边界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将积极分享自己的治疆经验和边界治理智慧 ,为世界各国提供有益的借鉴 ,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中国力量 。
中国的疆界,是刻在大地上的文明史诗。从帕米尔高原的千年积雪到南海诸岛的万顷碧波,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民族记忆与发展使命。唯有筑牢边疆基石,方能在风云变幻中守护家国安宁,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疆域传奇。
来源:京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