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家里有个“出口成脏”,让你在亲友面前丢尽颜面的宝贝,你会怎样?是勃然大怒把他痛扁一顿,还是痛哭流涕,苦口婆心地教育?也许你会把孩子锁在家里,让他尽量少接触外人;或者搬家转学,让他远离旧环境。但是,所有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尽了,家里的那个宝贝,还是满口秽语。
如果你家里有个“出口成脏”,让你在亲友面前丢尽颜面的宝贝,你会怎样?是勃然大怒把他痛扁一顿,还是痛哭流涕,苦口婆心地教育?也许你会把孩子锁在家里,让他尽量少接触外人;或者搬家转学,让他远离旧环境。但是,所有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尽了,家里的那个宝贝,还是满口秽语。
为什么品行良好的孩子突然变得没有礼貌,目无尊长?媒体工具的先进、信息科技的发达与儿童秽语症有什么关系?
主要症状:不分地点场合,喜欢用脏话表达情绪。因说脏话与同学多次发生矛盾,让大家对他的评价降低,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社交。
张萌萌的父母从去年九月开始发现儿子特别喜欢说脏话:打电子游戏没过关,他就边砸键盘边说:“*你奶奶的!”上街买冰激淋,没有他喜欢的芒果口味,他说:“我K!”课间十分钟,跟同学起了点争执,他骂:“SB!”结果,两人扭打到一起。
开始父母只是教育几句,不见效果。有一天,爸爸带张萌萌去参加同事的婚礼,服务生不小心将饮料溅到萌萌身上,萌萌冲口就冒了句很不堪的话,满座皆惊,让本来是公司中层领导的爸爸无地自容,还没到家门口,就把张萌萌一顿好打。
张萌萌并未就此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脏话不仅在外说,在家里也说,对着爷爷奶奶对着妈妈爸爸。打骂、体罚换来的只是儿子短暂的沉默和敌视。
张萌萌的妈妈从事幼教工作多年,对此她很困惑:张萌萌虽然从小淘气,但上学后成绩不错,每次考试在班上都能排前十名以内。老师也评价萌萌很聪明、见识广、有集体荣誉感。为什么学校的优等生却改不掉爱说脏话的毛病?家里也没有人说脏话呀,不晓得萌萌是从哪里学来的。
在仔细分析了儿子的兴趣爱好后,妈妈发觉,张萌萌那些极富创意、令人咋舌的脏话居然是从电视中学来的。萌萌崇拜英雄,喜欢战争片、科幻片。
妈妈曾陪儿子看过一部热播的关于抗战题材的电视剧,认为儿子多接触正面英雄形象的电视剧有助于培养他的情操,现在看来,儿子不仅没学到英雄坚毅的意志品质、忠诚爱国的高尚情操,反而把英雄的生活细节扭曲放大。“英雄还骂人呢,英雄就该有英雄气!”
把骂人视为有英雄气,对事物没有判断能力让9岁的萌萌盲目模仿“英雄”行为,并以此为傲。而对于父母的打骂,萌萌认为那是英雄必须承受的小小挫折,如果仅仅因为一点点皮肉之苦就放弃,不是英雄所为。
这样的发现,让萌萌的父母有些哭笑不得。
有专家指出,现在一些影视剧的台词、卡通读物的内容,都充斥着色情和暴力,这些对小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导致孩子的思想和言行出现偏差。孩子们说脏话,刚开始往往是因好奇而进行的盲目模仿,慢慢地感觉很痛快很爽,于是,脏话变成为了口头禅和条件反射。如果不能及时引导,就会导致孩子们做出各种出格行为。
主要症状:喜欢唠叨,不停地反复使用几个简单的秽语,并伴有眨眼、抽嘴角等不自觉动作。被误认为是故意捣蛋的坏孩子,经常遭到批评或训斥,给他的造成心理阴影。
江翌晨是个小流氓。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是这样的看法。因为他总是把一些黄色的话挂在嘴边。江翌晨的妈妈很是苦恼,并因此打过江翌晨。
可江翌晨改不掉他的坏毛病,妈妈越惩罚他,他的脏话还越多,鬼脸也做得越起劲。在同事的提醒下,妈妈带翌晨去看病,医生说翌晨患的是一种名叫“抽动秽语症”的疾病,需要吃药治疗。
妈妈不能接受这个结论。吃药意味着儿子患有精神疾病,这样小朋友们会更肆无忌惮地欺负他了。妈妈查阅了有关书籍,发现神经脆弱的小孩长时间受到刺激,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失衡,引发头昏恶心、高血压、颈椎病,甚至抽动秽语症。
翌晨确实对电视、电脑感兴趣。当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开始看电视,非常喜欢颜色艳丽动感十足的广告,只要一放广告,即便正在哭闹也立刻闭上嘴巴,妈妈还曾经把放广告作为哄他的杀手锏。翌晨长大后,迷上了电子游戏,常常为了打游戏拒绝上幼儿园。
因为酷爱电玩,翌晨很少参加室外活动,身体也不太好,一感冒就得打点滴。妈妈分析,翌晨长时间面对电子游戏机屏幕上紧张、刺激的画面,精神高度集中,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时间长了,干扰了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所以才会不由自主眨眼睛、做鬼脸、说脏话。
妈妈决定改掉以往姑息翌晨的态度,实行强制戒“毒”。翌晨家的VCD、电脑突然“坏”掉了。翌晨很着急,每天上学前都要向妈妈询问修理的情况。可传回来的消息不妙,修理铺的叔叔说有两个配件需要到厂家购买,在这个期间,翌晨为了打发放学后的无聊时间,不得不同意跟爸爸到小区操场去踢足球。
翌晨开始表现得很不好,无法准确接到爸爸传来的球,就烦躁地反复念唠他的脏话。爸爸装作没听见,总是把球准确传到翌晨脚下。渐渐地,翌晨可以将足球踢到离球门不远的位置,他慢慢变得开心起来。
一个星期后,妈妈发现,翌晨眨眼睛的频率降低了,但他每天还是很关心电脑的修理进度,妈妈不得不采取其他办法。她请假带翌晨去了卧龙大熊猫保护基地,可爱的熊猫终于让翌晨暂时忘却了电子游戏的魅力。
通过严格控制孩子的作息时间,想尽办法避免孩子长时间坐在电视、电脑前,翌晨父母的行动终于奏效,三个月后,翌晨的秽语不治而愈。
抽动秽语症发病原因不明。以4~10岁孩子居多,男孩多于女孩,根据有关研究,性格孤僻、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因素可诱发此病。大多数轻微患者可以不经药物治疗自行痊愈,但如果不改变儿童的不良习惯,大部分儿童的病情有可能加重。
主要症状:针对某一个特定的人或事物反复运用秽语,虽然明知言行欠妥,但仍控制不住自己。
周天逸是个公认的小才子,刚8岁就会用电脑谱曲,还会做简单的FLASH动画。天逸是个懂礼貌的孩子,看见老师会主动上前问好,公共汽车上也主动给长辈让座,但是,身为网络工程师的爸爸发现周天逸有个臭毛病,当他遇到好朋友兼同班同学朗朗时,他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用脏字来称呼朗朗。
譬如,他示意朗朗靠近他时,会说:“狗*的过来。”他请朗朗吃苹果:“你*的,吃不吃?”就算跟朗朗表示亲热,也是满口胡言乱语。虽然朗朗已经适应了他的这种叫法,但对于旁观者,难免觉得刺耳。
天逸说,每当他心头压抑不住对朗朗的好感时,他的脏话就冒出来了。虽然知道骂人不对,但越喜欢朗朗,越喜欢用脏话骂他,仿佛只有脏话才能表达自己对朗朗的喜爱之情。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对于其他东西的爱恶表达,天逸却没有这些感觉。
爸爸咨询了一个学心理的熟人,熟人分析天逸可能有强迫症的倾向。
爸爸仔细询问了天逸,原来他跟朗朗合作打网络游戏,发现只要他用脏话称呼朗朗,他们就能顺利偷得装备实现升级。强烈的心理暗示让天逸习惯了用秽语称呼朗朗,怪不得朗朗也不以为意呢。
虽然天逸和朗朗你情我愿,但是口出污言毕竟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和社交形象。爸爸几经思考,觉得只有打破天逸的迷信才能治好他的秽语症。爸爸“偷”到了天逸的网游资料,摇身变成游戏高手与天逸和朗朗对决。
天逸输了,虽然当时他也满口脏字。爸爸不失时机地开导朗朗:“你看,你不是骂了朗朗吗?为什么你还是输了?可见,游戏的输赢跟骂朗朗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天逸好像习惯了用秽语称呼朗朗,一时很难转变。爸爸又联络到朗朗的父母,家长们约定,当天逸的坏毛病发作时就采用强制手段禁止两人来往。没有了朗朗的陪伴,天逸沉闷多了,经过几次反复,他终于还是改掉了乱骂人的习惯。
曾有社会学者指出,虽然出现强迫言行与个人人格气质有很大关系,但是外界环境的刺激往往会对人,特别是青少年产生强烈的影响。信息媒介的发达虽然与强迫性心理的出现无直接关系,但是由于增加了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更容易诱发强迫行为的发生。
来源:就喜欢说三道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