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边的“麦家公”,三月头茬最金贵,有“麦参”的美誉,就是难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0 19:54 1

摘要:大家好,我是小美。在过去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野菜”更多的是充当“救荒”的角色,也是很多贫苦人家的“口粮”。《野菜谱》曾说过:“莫道野蔬贱,曾活万千人。”在我国,食用野菜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以上,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一员,一点够不过分!

导读:田边的“麦家公”,三月头茬最金贵,有“麦参”的美誉,就是难找

大家好,我是小美。在过去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野菜”更多的是充当“救荒”的角色,也是很多贫苦人家的“口粮”。《野菜谱》曾说过:“莫道野蔬贱,曾活万千人。”在我国,食用野菜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以上,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一员,一点够不过分!

早年间开春,村头的二奶奶挎着柳条筐,佝偻着身子,皱的像枯枝的手指却能精准掐断“麦家公”的嫩尖:“三月里的头茬最金贵,根甜得像蜜渍人参须!”饥荒年月,这株野菜就是老天爷赏的活路,老辈人格外珍惜。

这两天天气变化实在太快,家里老人咳嗽感冒都赶上了,正想去镇上买点甘草,遇到村里李叔蹲在地头叹气:“哎,这‘麦家公’又窜了一地,锄都锄不完!”我走近安慰他:“李叔,这可是老祖宗藏着的宝贝,你当害草,他们可当它是‘地里的人参’呢!”

说实话,二三十年前,这“麦家公”在庄稼人眼里,真是“又爱又恨”。它春天发芽长得比麦苗还快,根扎得深,抢水抢肥一流,难怪李叔骂它“败家草”。可明朝朱橚所撰《救荒本草》却夸它:“荒野之珍,救饥疗疾。”历史啊,总是在不断地“争辩”中,得到一个符合自己预想的结果。

来看下这种小草。它是紫草科一年生草本,根为直根系,老根粗壮如小萝卜,外皮黄褐皴裂似老树皮,剥开后可见雪白肉质,汁液黏滑,轻轻一掐便能渗出清甜浆液。茎秆直立,高约30-50厘米,幼时泛紫红色,成熟后转为青绿,表面有细密糙毛,摸上去沙沙作响。

叶片对生,似婴儿手指,叶长4-10厘米,宽2-4厘米,叶缘光滑无齿,叶面浓绿油亮,叶背淡绿带灰白。揉搓叶片会散发淡淡青草香,沾手后久久不散。3月抽嫩叶嫩芽,条件适宜的地方往往能一丛丛冒尖。

6月花期,开出的小花密集成团,花瓣五片,淡紫至粉白色。9月果期,不同地方可能会早开或延后,结卵球形小坚果。果子表面密布瘤状凸起,种子可借风力或动物皮毛传播。有时候,人类的活动(如摘野菜、下地干活)也参与助力了它们的生长活动。

“麦家公”这种野菜,虽然看上去“细小无力”,但是整株植物耐旱性强,喜爱湿润沟坡、田埂边、溪边等地,常与麦苗混生,外行人若不细辨,极易误认作寻常杂草。“我还真不知道这小草能吃呢!”路过的阿婆笑笑比划着。

据村里老人传,乾隆当年下江南时水土不服,随行太医就是用这草的根熬汤,皇上喝完直夸“赛过灵芝”,赐名“麦参”。这“麦参”也好,“麦家公”也罢,饥荒年月不知喂饱多少代人。如今啊,这民间吃法,更是多样。

沿海一带,喜欢它的嫩叶,说“脆生生的带着青草香”,于是就用它焯水拌麻油;江西、安徽一带的山区老辈人则把根切片晒干,和野菊花一起泡茶,说能“清火明目”。但是要注意,它的根皮含微量毒素,所谓“麦参去皮三遍洗,留皮炖汤阎王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以前农村的禽畜粮草,也多有用它充当,后来入药价值突出,野生的都不够挖了。比如《食疗本草》记载它:“煮食补虚,久服轻身。”《本草纲目》则说它:“苦寒无毒,主凉血活血,通利九窍。”现代研究发现,其根含紫草素、乙酰紫草素等活性成分,但是切忌盲目使用。

因为很多人容易认错,如果误食了有毒植物,可没有后悔药吃。尤其是幼苗期的“断肠草”叶片和“麦家公”十分相似,但细看叶背无绒毛。“面条菜”麦瓶草也长得像,但麦瓶草(石竹科)根细长须状,且开的是粉红花。

民间俗称的“麦家公”,书本里的学名叫做田紫草,因其紫色根系,又有类似“紫根草”、“紫根菜”等地方叫法,说的都是同一种植物了。野菜虽好,但是尝鲜几餐就好,真正的养生应为“适量”,而非胡吃海喝!

温 馨 提 示

1.本文为知识科普文章,不构成医药建议,注意区别!

2.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

来源:乡村小啊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