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荧屏文化综艺:价值驱动下的“古韵新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6 09:28 1

摘要:2025年上半年,广电视听节目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呈现出“稳中求进”的发展格局。其中,文化综艺作为兼具教育与娱乐属性的特殊载体,凭借其“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探寻民族精神基因”的核心使命,在“国风”盛行的时代语境下,已然成为精品内容创作的主流赛道。

2025年上半年,广电视听节目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呈现出“稳中求进”的发展格局。其中,文化综艺作为兼具教育与娱乐属性的特殊载体,凭借其“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探寻民族精神基因”的核心使命,在“国风”盛行的时代语境下,已然成为精品内容创作的主流赛道。

进入2025年,随着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升级,文化综艺在内容创作、传播模式、社会价值承载等多方面展现出全新面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领衔创作、各地电视台、网络平台多元突破的格局持续巩固,“综N代精耕、新赛道破局”的态势逐步明晰,形式翻新、视觉深化、价值共鸣的特点愈加凸显。这些节目为内容表达注入了时代活力,与观众达成了强力的情感共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并“火”了起来,推动文化综艺创作在精彩表达与深度内涵并存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01

强势引领,传播效应彰显文化魅力

综合来看,文化综艺凭借其卓越的传播表现,已成为推动传统文化“破圈”的关键力量。在电视端,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2025年上半年新播文艺节目数量攀升,文化类节目收视表现亮眼,其中,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的文化综艺集群收视表现最为强劲,持续占据晚间黄金时段收视的高地。其中,既有《非遗里的中国》《三餐四季》《中国医药大会》等连续播出几季依然热度不减的“综N代”,也有《帛书传奇》《中华考工记》《城市风华录》《踏歌行》等新播精品,凭借其跨代际的吸引力,形成了“全家共赏”的破圈现象。

在网络端,各平台、各类型的文化综艺也凭借着其精良的内容与创新的玩法,在网播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有效激活了二次传播效应。如《非遗里的中国 第三季》“中国茶特别篇”中的“宋代点茶”片段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呈现出指数级传播的迅猛态势;河南卫视的“2025端午奇妙游”通过内容与传播平台精准对接,覆盖更广泛的Z世代受众,实现了传播效能的深度放大;浙江卫视《诗酒中国心》凭借创意互动短视频也点燃了网络话题,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种“大屏引领、小屏发酵”的传播模式构建了完整的传播闭环,使文化综艺的人文影响力从荧屏有效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02

良性竞合,点面结合涵育多元生态

在文化综艺的创作版图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省级卫视已形成“主流引领与特色补充”的良性竞合生态,以不同维度的深耕细作,不断推动内容版图繁荣。

一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坚守“国家队”的使命担当,特别是央视综合频道以厚重恢弘的文化感创作构筑起精品高地,在文化综艺作品的题材布局上实现了深度挖掘与广泛拓展的有机结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选取中,其目光不止聚焦于汉字成语、诗词书画、文物经典,更是广泛涉猎中医药、饮食文化、非遗传承、城市文脉等多个细节,《非遗里的中国 第三季》《三餐四季 第二季》《成语探华夏》等将非遗技艺与先民智慧从静态的“博物馆展品”转变为动态的生活美学;《中华考工记》以经典典籍《考工记》为引,系统梳理中华文明千年造物哲学中“巧夺天工”的工艺思想,同时精准捕捉现代“人机协同”“数智融合”的创新实践,“寻古问今”讲述中国工业文化的发展故事;《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等,通过实景复刻诗人昔日风华的生动展现方式,使先贤的探索精神、智慧结晶变得通俗易懂。这些佳作为构建全品类、立体化的文化内容矩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省级卫视和网络平台充分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与特色文化品牌进行垂直深耕,致力于打造出“一省一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如北京卫视持续推出《最美中轴线 第四季》聚焦镌刻着岁月痕迹的中轴线地标,以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谈探寻古都的兴衰与文明脉络;新疆卫视与爱奇艺联合推出的《登场了!丝绸之路》从历史、收藏、音乐、民俗等角度解读丝路文化,带观众领略丝绸之路的深厚底蕴;湖南卫视、芒果TV推出的《少年书院行》以“研学”为切口,采用“少年视角”在岳麓书院等历史场域中亲身体验传统教育精髓,引发社会对传统文化如何赋能当代青年的深度思考。节目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度解码,成为了深度展现地方文化特色,激活当地文旅资源的有效桥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03

稳中谋新,内容迭代铸就长盛活力

文化综艺近几年佳作频出、生机涌动,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对内容表达的深层次持续性创新。2025年上半年的文化综艺正不断超越以往形态,通过围绕“科技范儿”“美学化”“价值感”三大特点的立体创新,实现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技术升级:从“静态展示”到“沉浸交互”

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文化综艺突破表达边界、提升感官体验的核心动力。VR、AR、XR等前沿技术,不再是炫技式的点缀,而是被深度整合进叙事逻辑,将静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动态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

如总台始终坚持以“思想+艺术+技术”的理念进行创新融合,在多部重磅国风晚会和节目中将技术运用推向新高度,《2025年非遗晚会》运用AR技术打造了青花瓷韵、北国雾凇、点墨成真等沉浸式场景,营造超比例奇观化视觉效果,同时将机械臂演绎皮影戏、熊猫机器人打太极、CG技术焕活苏绣等场景融入表演,以科技力量展示新时代非遗的传承活力;《简牍探中华 第二季》则创新打造由主舞台大屏、简牍屏、甬道地屏、特效绿幕构成的多舞台空间,穿越时空激活简牍密码,带给观众年轻化、科技化的视听体验。而优酷推出的《闪耀吧!大运河》,则通过AI复原古代场景、数字人、高清拍摄与制作等多种科技手段,逼真重现拱宸桥、张家湾码头等历史场景,用新技术让历史与现实同时“在场”,让观众在新的时代背景中重新认识大运河这一文化遗产。这些“虚实共生”的呈现方式,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文化意象,更传递出“科技为传统文化赋能”的时代命题。

(二)审美先行:从“元素串烧”到“文化盛宴”

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提升,“美学化”已成为文化综艺实现破圈传播的关键策略。越来越多节目意识到,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首先必须让它“美”起来。2025年的文化综艺致力于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可感知的审美体验,实现了从“知识说教”到“艺术展演”的跨越。

在提炼中华美学精神诗意境界、象外之韵和灵境之美这方面,总台的文化节目一直是个中佼佼者。《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将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要素融于一体,实现古今对话。“李白篇”中,月下挥剑指月的李白,犹如不受凡尘俗世所累的谪仙,恰好顺应了“情境交融”的诗意韵致;《踏歌行》则在秀美绝景中以天地为舞台、用舞蹈来行文,将畅游山水之间的天人合一之趣具象化传递出来,潜移默化地展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中蕴含的人文底蕴;而山东卫视的《戏宇宙》“经典季”,则以“园林探秘+沉浸展演”的创新形式,让昆曲演员在庭院水榭间演绎《牡丹亭·游园惊梦》,观众在“画境”与“诗境”的凄美交融中,体会中国传统艺术的极致审美追求。这种“叙事为骨、美学为魂”的创作理念,既保留了古典韵味又兼具现代的视觉冲击力,也成为了象征东方美学精神的生动符号。

三)价值赋能:从“知识传播”到“精神共鸣”

在美学范式打造的基础之上,文化综艺目前追求的更高境界,是与当代社会达成深层的“价值共鸣”。这要求节目不仅要满足于知识的传递或感官的愉悦,更要致力于激活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通过精准的兴趣切点与动人的艺术表达,将其与当代人的情感结构、价值取向和现实关切进行有效链接。

其一,是生活视角的延展。如《城市风华录》中关注人与城的共生关系,深入探讨着现代技术如何与人文、历史、自然和谐共生的议题。当杭州机器狗叼着良渚玉琮穿越五千年晨昏,当洛阳的太空牡丹翰墨丹青在航天育种中绽放,古今交融的城市故事都描摹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图谱,传递着温暖人心的时代力量;《中国中医药大会 第二季》以儒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深度交融,来解析中国哲学中药食传统、养生技法,将老祖宗因地制宜的思考与智慧传承发扬,在健康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其二,是经济增量的开拓。如《三餐四季 第二季》中基于人间烟火气的美食寻脉,引发了观众对全国美食文化的浓厚兴趣,也成为了赋能“体验经济”、爆款文旅的新型增长点。“广东篇”一经上线,就点燃了全国老饕对“古井烧鹅”的热情,订单量激增10倍之多。《非遗里的中国 第三季》“安徽篇”中提及的无为鱼灯,因其流光溢彩的表演和“鱼跃龙门”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在近年来吸引了300余万人次,带动了数亿元的文旅消费。可以看到,精品文化综艺内容正成为助力城市文旅激活发展动能、焕发产业生机的新引擎。

其三,是文化壁垒的突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无穷智慧,需要文化综艺打造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以世界通用的视听语言,寻求全球观众的理解与共鸣。《美美与共·和美之歌》运用“以歌会友、以艺通心”的形式,在创作中植入亲情、奋斗等“人类共通情感”,诉说着美美与共的发展理念,共享和而不同的文化魅力。

04

问题与展望:何以在守正创新中迈向纵深

当前,尽管文化综艺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在快速扩张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行业以更理性的视角加以审视与突破。

一是“综N代”审美疲劳初显。“综N代”一直是文化综艺的主力军,但部分播出多季的品牌节目已陷入“路径依赖”,在节目框架、核心模式上守成有余、创新不足,导致观众出现审美疲劳,收视数据呈现下滑趋势。这暴露出部分创作团队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不足,亟需在题材与形式上寻求更大突破。

二是流量依赖带来了一定的价值偏移。部分节目为追求话题度而过度依赖“流量艺人”,导致文化内核被稀释,“文化本位”有所偏移。当节目重心从文化探讨转向明星互动时,传统文化本身可能沦为“背景板”,这不仅削弱了节目的文化深度,也可能向观众传递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片面认知,与节目的创作初衷背道而驰。

三是国际化表达能力尚有不足。在“文化出海”的战略背景下,一些节目仍采用“对内传播”的思维定式,缺乏有效的跨文化转译策略。内容上过于依赖本土文化背景,叙事上则倾向于“线性灌输”,而非国际市场偏好的“故事化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进一步拓展。

这几大问题,要求未来的文化综艺需在以下维度持续发力:

一是题材从已有的“广覆盖”转向对特定领域的“深挖掘”,如古代科技、传统医学、民间智慧等,更全面地展现传统文化的多元价值。

二是审美上自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美学”表达体系,从传统书画、建筑、服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提炼精髓符号,将“留白”“写意”等艺术理念融入节目表达,让观众在视觉享受中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三是价值取向上强化现实观照。主动将传统智慧与当代社会议题相结合,让传统文化成为启迪现实、解决问题的“智慧源泉”。

四是积极探索“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善用全人类能理解、看得懂的视听语言,如纪录片式的镜头、电影化的剪辑,找到海内外观众在情感、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

2025年上半年的文化综艺以创新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拥有旺盛的当代生命力。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中,唯有坚守文化根脉、拥抱时代变化,才能让“古韵”持续“新生”,使文化综艺成为照亮民族精神的开阔窗口。

(撰稿:吉京 广电新视点研究人员)

来源:纪录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