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为什么1938年5月才发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5 12:43 1

摘要:“我的讲演至此为止。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在开展,很多人希望总结经验,以便争取全部的胜利。我所说的,只是十个月经验中的一般的东西,也算是一个总结吧。”

全文3222字

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就用《论持久战》最后一段话吧:

“我的讲演至此为止。伟大的抗日战争正在开展,很多人希望总结经验,以便争取全部的胜利。我所说的,只是十个月经验中的一般的东西,也算是一个总结吧。”

是的,他很谦虚,从没有说我是战争的总导演、总编剧,他只是对十上万八路军将士战场经验的总结与归纳而已。

八路军 1937 年 8 月改编奔赴抗日战场,《论持久战》发表于 1938 年 5 月,正好 10 个月。

仅仅 10 个月的时间,八路军都做了哪些事?

短短 10 个月,八路军已经从改编时的 4.5 万人,发展到了 10 万人。

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冀中、山东、加上新四军的苏南根据地,六块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

尤其冀中抗日根据地,从 1937 年 10 月吕正操开辟,到 1938 年 4 月份,已经与日军作战 100 多次,根据地涵盖 38 个县,这是我党领导的,第一块平原抗日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几乎所有的苏区都在山区,而在平原这样的腹地,根据地可以扎下根,这是前所未有的经验。

而工作走在前面的晋察冀军区,已经于 1937 年 12 月,粉碎了日军组织的第一次围剿,直接让日军“八路围攻”破产。

1938 年 1 月,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联合社会各界的抗日统一战线“三三制”有了大概的眉目。

3 月,晋察冀边区银行成立,发行边币。

社会建设也随即展开, 1938 年 1 月晋察冀边区政府正式提出 “ 冬学运动 ” ,利用农闲办夜校、识字班,当年全边区办起冬学 2000 余处,学员 25 万余人。到了 1939 年,小学恢复到 7000 余所,学生 40 万人。

虽然只有短短 10 个月,但《论持久战》里提到的主要战略,实际上都已经初具雏形。

10 个月足以证明,我们可以在敌后生存,不光我们能生存,甚至自发抗日武装、土匪武装、国民党都能生存。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日军再多,分散到中国广阔的地域,它都是非常稀疏的,统治是无力的。

但与其他队伍不同,我们深入敌后,要做的是争取人民,让整个中国社会不为日军所用,让他们无法做到以战养战。

所以,不仅仅是打仗,消耗日军,更重要的建立政权,争取社会、经营社会,各项社会建设工作一样要同步进行,因为“兵民是胜利之本”。

在《论持久战》出来之前,绝大部分工作已经展开,绝大部分经验早已经成型。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思想的结晶,这并不是一种谦虚,而是一种客观的表述。

重要的是什么?

重要的是,集体的实践智慧,如何被发现,被体系化地总结,并且被推广出来?这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民主集中制是否在有效运行的核心标准。

我党历史上的优秀人物,都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天才,而恰恰是善于从基层提取实践经验与智慧。

比如 101 的三三制,“三三制”起源于 1945 年 10 月东北民主联军打锦州向义县进犯之敌,也叫上下齐台战斗,仗虽赢了,但敌人火力强,敌我伤亡比例一比一。

101 对这次战斗很不满意。第一没有将敌人退路切断,打成击溃战。第二进攻队形太密集,便于敌人美械装备发挥其优势火力,增加了我军的伤亡。 101 当时跟着担任主攻的部队,观察他们的战队形和动作。他发现队形密集,不讲究战术,是伤亡大的主要原因。

战斗结束后,一份 油印小报 引起了 101 的注意,上面介绍了这场战斗中某班减少伤亡的经验,即进攻时把一个班分为几个小组,有掩护,有攻击。 101 如获至宝,用红蓝铅笔在这份油印小报上画了很多记号。再根据他亲自观察的战斗情况,提出“一点两面”、“三三制”的战术方针。

101 能提出一点两面和三三制的关键点在什么?

我注意到的点: 油印小报。

当时解放军部队报纸办到了何种程度呢?每个团都有自己的报纸,一些营、连级单位在条件允许或特殊战时需要时也有报纸,平时有黑板报 ,战斗中会有 阵中小报

陕甘宁边区有统计, 40%-50% 的战士成为了部队的通讯员,为部队报纸写过文章。 40%-50% ,在当时文盲率 90% 的中国,这是一个多么让人难以置信的数字。

战士们利用报纸学习文化知识,理解政策,了解时事,交流战术,他们不仅仅是 信息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同样是知识经验的创造者

甚至在长征途中,红军的报纸都没有断过。

《战士》报,作为 长征路上唯一没停刊的 流动报社 ” ,在抢渡大渡河后第二天, 184 期《战士》报把飞夺泸定桥 “ 十七勇士 ” 的名字送进每个战士的干粮袋里。

《战士报》184期“十七个强渡的英雄”

《战士报》186期“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在1935年的中国,这不叫先进,怎么才叫先进?

当然,油印小报只是众多机制中的一个,另外, 101 本人就尤其注重基层经验,他坚持现场勘察地形,平型关战役现场勘察地形三次, 指挥部靠前, 坚持就近观察战斗,他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要求手下的将领,“要勤快”、“要调查研究”,他总是翻来覆去的讲。就算在因为亲自勘察战场地形,被阎锡山的军队误伤,造成终生的后遗症,也丝毫没有改变。

没有这些一手的,来自现场的带着体温的经验,天才的灵感也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这样的例子绝不是孤例,比如冀中平原的地道战。

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主要的根据地在山区,而没有在平原地区斗争的经验,平原地区无险可守,敌人力量强大,抗日战争一开始,我们没想到能在平原立足。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但这种无穷智慧,如何被发现,并且发扬光大呢?

地道战首先是群众的创造,然后被地方党组织和武工队敏锐发现并小范围推广,到了 1942 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杨成武主持撰写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系统总结报告,《 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 》。

全报告非常详细而系统

到了 1944 年底,冀中平原地道长度达到 1.25 万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万里长城。它户户相通,村村相连, “ 三通 ” (房上、地面、地下相通)、 “ 四能 ” (能打、能走、能攻、能守)、 “ 五防 ” (防水、防毒、防烟、防火、防破坏)。

这样的地下长城,把日军逼迫到孤零零的几个据点中,即便在一马平川没有天险的华北平原,也不敢出来随意扫荡。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总结群众经验,体系化群众经验,再把经验迅速普及到更广大的群众,这才是我党战无不胜的秘密。

又如陈赓大将在抗美援朝时推广坑道战,

1951 年 8 月陈赓第二次入朝,他在前线看到战士自发挖的 “ 猫耳洞 ” 后,立即联想到淮海战役中的坑道经验,决定将零散的掩体连成体系化坑道。

他提出了总长度 200 公里的第一期工程方案,并规定 “ 七防 ” 标准: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使坑道既能藏兵又能长期生存。

1951 年 9-11 月,陈赓亲自主持 “ 筑城会议 ” ,统一技术规范,编成《阵地防御作战纲要全军》下发部队,使这一战术从 “ 群众创造 ” 变成 “ 全军规范 ” 。

分配兵力,把工兵、步兵、后勤全部动员起来,昼夜施工。到 11 月底,西起临津江口、东至东海岸的第一期坑道网完工,志愿军第一次有了 “ 打不烂 ” 的防御体系。

第三次入朝( 1952 年 4 月)后,他又把坑道扩展到 1290 公里,加上堑壕、交通壕总长逾 6000 公里,形成名副其实的 “ 地下长城 ” 。

1952 年 10 月上甘岭战役,美军投入 190 万发炮弹把山头削低 2 米,但依托陈赓设计的坑道体系,秦基伟第 15 军坚守 43 天岿然不动。

有统计显示:

坑道使用前,美军平均 40 ~ 60 发炮弹造成志愿军 1 人伤亡; 坑道使用后,平均 660 发炮弹才能造成 1 人伤亡,伤亡率下降约 85% 。

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战后感叹: “ 陈赓不是来打仗的,他是来修长城的!

正因为陈赓把 “ 坑道战 ” 从土办法变成系统化、标准化的战略工程,志愿军才能在火力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守住三八线,并最终把不擅长的阵地战,拖入对自己有利的持久战轨道。

而上甘岭战役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

反斜面战术,在 1950 年的松骨峰战役就有了,散兵坑战术, 1951 年的铁原阻击战就有了。重要的是,这些基层创造的宝贵经验,何以能在我军能得到发现、总结、体系化,并得到迅速普及传播。

能否“从群众中来”,考验的是感知、调查、上传的能力,能否再“到群众中去”,靠的是体系化、标准化的下达的能力。

一边是被充分解放,尊重,被教育释放潜力的人民与基层工作者,一边是具备敏锐感知,扎实调查,总结提炼,强大体系化、标准化能力的中上层,这是一个组织的神经、大脑、肌肉是否健全健康的标志。

1973 年 6 月 22 日,他在接见马里元首特拉奥雷时说:

你把我吹得太高了。我是 地才 ,地就是土地,是人民群众的经验,我作的总结。

来源:涂涂的小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