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全国沉浸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庆典中。然而,就在这举国欢腾的同一天,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传来。
文|晓得
编辑|晓得
9月3日,全国沉浸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盛大阅兵庆典中。然而,就在这举国欢腾的同一天,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传来。
102岁抗战老兵彭长竹,在看完阅兵后安详离世。他曾被日军刺瞎右眼,却用仅存的左眼,跨越百年风雨亲睹了祖国最强大的瞬间。
大家不约而同地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离去——“归队”。
要怎么形容彭长竹呢?
一个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老兵?一个历尽艰辛,大难不死的百岁老人?还是像冰冷的机器一样,将他的人生,形容成一部写满了家国情怀的个人史诗?
或许,这些华丽丽的形容词,都不如亲自去看看他的人生。
彭长竹来自湖南张家界,1938年农历二月,当很多人还在懵懂的年纪,年仅16岁的他便选择投笔从戎,加入了湘西的地方部队,以青春热血,奔赴家国守卫之途。
少年人的热血,就这样毫无保留地泼洒在了抵御外侮的战场上。
战争的残酷很快就给了他最直接的体验。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爆发。在一场惨烈的肉搏厮杀中,日军的刺刀狠狠刺入彭长竹的腰部,另一刀更是无情地夺去了他右眼的光明,让他陷入无尽黑暗。
为了活下来,他只能躺在尸体堆里装死,才侥幸逃过一劫。
被善良的老乡搭救后,彭长竹并未心生退意,因为这份在困境中被救助后的坚韧,反而让他彻底理解了自己因何而战,退缩之念从此也不再有,于是他毅然朝着前路继续前行。
在73军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治疗时光后,彭长竹总算踏上了回家的路。往昔的病痛折磨似已消散,此刻,他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与期许,重新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
时光流转至1943年寒冬,常德会战的炮火声骤起。彭长竹毅然决然地再次主动请缨,怀着满腔热血与无畏勇气,如离弦之箭般冲向战火纷飞的最前线。
他为守城部队运送过药品,更是在“光复常德”的巷战里,与敌人短兵相接。硝烟散尽,回到和平年代的彭长竹,依旧是个停不下来的人。
他凭借所掌握的草药知识,毅然创办药厂。以树皮与草药为原料,精心制出“一天膏”“痢疾饼”等药品,在战场上发挥救急之效,彰显草药智慧的力量。
同时,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家乡的公益事业中,修桥、铺路、救助孤儿、资助学生,他做了太多太多,却从不向外人提及。
对于自己的一生,他总觉得无比幸运。
他时常感慨,相较于那些血洒疆场的战友,自己何其有幸。不仅得享高寿,实现五代同堂,更能亲眼见证国家由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这无疑是上天赐予的莫大福分。
国家也没有忘记他,2015年他获得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今年,家人又在医院替他戴上了80周年的纪念章。
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这位老人似是在与所处的时代作一场最为深情的诀别。时光仿佛在此刻凝滞,留下的是无尽的眷恋与不舍。
9月3日,彭长竹老人静卧于ICU病房,此时的他已经102岁高龄,气息孱弱,生命的烛火似在微风中摇曳,令人心生怜惜。
家人用手机为他直播着天安门广场上的阅兵仪式,所有人都觉得,他似乎就是在执着地等待这一天。
尽管身躯已极度孱弱,他的意识却超乎寻常地清醒,那虚弱似风中残烛,而清醒却如暗夜星芒,于这强烈反差间,似有坚韧意志在隐隐闪烁。
他曾说过一句话,让听者无不动容:“我的右眼在战争中瞎了,但我的左眼,看到了祖国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这只幸存的眼睛,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最终定格在了共和国最雄壮威武的画面上。
阅兵仪式结束时,老人的精神状态看起来好了不少,这让在场的人都稍微松了口气。
然而,就在当日晚间九点三十分,彭长竹老人阖然长逝,面容平和,仿若仅是陷入了一场安谧的长眠,带着岁月沉淀的宁静,告别了这纷繁世间。
这个时间上的巧合,让无数人相信,他是在看完了祖国的强大军队后,了却了心中最后的心愿,带着无上的荣光,去向战友们“报到”了。
他的离去,就像是为这场盛大的国家庆典画上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敬意的句号。他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次呼吸,完成了作为一名老兵、一位时代见证者的终极使命。
彭长竹的离去,也是整个抗战老兵群体正在迅速凋零的一个缩影。
最后一批见证者在今年的阅兵观礼台上,112位抗战老兵端坐其中。他们同彭老一般,历经烽火硝烟,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者,以不屈之姿,接受着人们崇高的敬意。
他们穿着笔挺的军装,胸前挂满了沉甸甸的勋章,有的需要靠轮椅,有的需要人搀扶,但那份刻在脸上的坚毅和眼神里的自豪,却依然如昨。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一段浴火重生的历史。
97岁高龄的重庆老兵洪代彬,在观礼的时候再三喃喃:“国之愁绪、家之仇恨,切不可忘却;年轻一代,更应铭记根本,莫忘往昔之痛。”
同样97岁的山西老兵齐英,第一次坐高铁进京,在商务座上,有年轻人向他敬礼,送上鲜花和蛋糕。
96岁的储渭,14岁参军,15岁就成了八路军,他曾参加过70周年阅兵方阵,这次再来,只是不住地感慨身边的战友越来越少了。
刚度过百岁寿辰的赵伟,将国家颁授的纪念章视为“至善的生日礼物”。然而,时间它也是无情的。
就在阅兵开始前三天,湖南籍的八路军老战士王凤和,没能等到这一刻,先行离世。更加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这意味着,再过五年、十年,天安门城楼上或许再也看不到历史的亲历者亲临现场的身影。而历史的讲述方式,也正在从“有人亲口对你讲”,慢慢变成“你只能在书上读”。
未来的纪念活动,会少一些见证者的温度,多一份档案的沉重。
彭长竹的逝世,就像一声嘹亮的号角,提醒着我们,趁现在还来得及,多看一眼他们的样子,多听一句他们的讲述。
结语老兵的离去,不是遗忘的开始,而是记忆传承的真正起点。
彭长竹等先辈以其毕生的拼搏与无畏的牺牲,为我们铸就了如今的安稳与繁荣。我们也应该清楚,国家今日的强大,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他们那一代人用命拼出来的。
如今的他们,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归队”,但他们所代表的那种不屈不挠、为国为民的抗战精神,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民族永不熄灭的星星之火。
珍视这得之不易的和平,全力以赴建设繁荣昌盛之国家,以国家的蓬勃发展,回馈先辈的付出与牺牲,如此,或许才是对他们最深情的告慰。
愿这盛世,真如他们所愿。也愿现在的以及将来的我们,永远不会辜负先辈的牺牲。
来源:云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