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到文明,我们通常只是谈到国家文明,其实除了国家文明之外,还有宗教文明。世界上的三大宗教都曾经创造了整个世界上顶尖的文明,不是因为他们人数多,才并列为三大宗教。大乘佛教作为地球上顶级文明的代表,英国学者哈尔夫称赞道:“大乘佛教根盘之地,所达到的文明和富庶程度,
谈到文明,我们通常只是谈到国家文明,其实除了国家文明之外,还有宗教文明。世界上的三大宗教都曾经创造了整个世界上顶尖的文明,不是因为他们人数多,才并列为三大宗教。大乘佛教作为地球上顶级文明的代表,英国学者哈尔夫称赞道:“大乘佛教根盘之地,所达到的文明和富庶程度,今日的日不落帝国,才勉强与之颉颃。”法国宗教学家西勒万·列维说:”大乘佛教诞生于黑暗野蛮的小乘佛教环境,不费一兵一卒,文明所及,竟达半个地球,这是人类历史上,从古到今唯一不通过武力所达到的文明极限。“俄国佛学家舍尔巴茨基认为:”大乘佛教所达到的文明,俨然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民间再现。“
那么,这些学者所说的大乘佛教文明,具体指的是什么,其历史年代如何划分?其核心文化是什么?如果不弄明白这个,我们很难将一个文明研究清楚。法国宗教学家福舍尔认为,大乘佛教文明,特指从公元1世纪的摩揭陀国所在地,到公元6世纪末羯若鞠阇国建立。大乘佛教所影响的核心区域,就是摩揭陀国所在地,其时代则是从公元1世纪到7世纪,完整展现了一个文明的诞生、兴盛和衰亡。大乘佛教这七百年的历史,其核心文化是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见佛性并成佛。大乘佛教这七百年大乘佛经称之为正法、相法、末法三个阶段,实际上包含了末法灭尽,一共四个阶段。
公元3世纪的摩揭陀国形势图
一个文明要保持持续繁荣,有四个要素:1、经济繁荣;2、文化传承;3、社会秩序;4、价值体系。只要这四个要素保持稳定,就能维持一个文明持续繁荣下去,有一个衰弱,则文明亦随之衰弱。
摩揭陀国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544年持续至公元550年左右,可分为野蛮到文明,两个阶段,以公元1世纪为分界线。摩揭陀国前半段时间经历了婆罗门教和小乘阶段;后期则是大乘阶段。摩揭陀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有大量种植水稻和小麦的记载,而大乘佛教的诞生与摩揭陀国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公元前1世纪,摩揭陀国的手工业迅猛发展,大量的小乘佛教徒在农业之余,开始从事手工业。而小乘佛教属于神权体系,上座部长老对信众和出家僧侣有绝对控制权,严酷的”圣训“,使得教徒除了装圣人,别的什么事都干不了,只能吃供养,而底层僧侣没有那么多供养,生活难以为继。
此时,大乘佛教应运而生。大乘佛教反对小乘”无余涅槃“教义,推翻了无余涅槃反生命、反物质的思想禁锢,提出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见佛性进而成佛,信众不必再被硬性规定逼迫要今生修到终点,可以分三大阿僧祇劫来修。众所周知,佛教诞生的起源是为了给人类灭苦,这是其核心价值体系。在灭苦上,小乘操作过于缓慢、低效、迂曲、对身心的副作用大;而大乘三十七道品灭苦,则更为高效、安全、直接,因此迅速得到了广泛传播。大乘教义的改革,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整个宗教通过”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见佛性“这一核心文化,承载了如来藏、般若和唯识三大思想体系。这三大思想体系都是用来证明修大乘37道品是如何高大上的,其实,只是一种广告体系而已。
公元4世纪摩揭陀国形势图
佛教教义的开明化和文明化,诞生了大乘,使得摩揭陀国的手工业迅猛发展,手工业者走村串户,从摩揭陀国出发,一直将大乘教义和商品远销至欧洲。而大乘佛教是接受金银货币供养的宗教,能够将远在欧洲的财富通过供养,吸收回来。寺庙接受供养之后,僧人定期布施给贫苦无助和残疾孤寡。大乘僧侣以贫穷为荣,也以供养广大为德,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这样就保证了摩揭陀国的民生的富庶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文明得以持续推进。
大乘佛教作为一种文明能够持续7百年,主要与其经济结构有关,如果把僧人接受供养看作是一种抽税,那么这个文明的模式就很好理解了。而到了公元6世纪末,红匈奴人反复入侵摩揭陀国,抢劫其寺庙,大乘佛教的寺庙成了红匈奴人的财库,摩揭陀国逐步衰弱,羯若鞠阇建立之后,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任何一场外族入侵,终于在戒日王死后,大乘佛教迅速走向灭亡,戒日王朝之后的佛教已经完全印度教化,充满了巫术、祭祀、气功等玄怪内容。
红匈奴(嚈哒帝国)
值得一提的是,大乘佛教传入中国,中国除了学习其宗教中的广告内容(即三大思想体系),再就是吸取了其经济模式中高抽税的部分(供养),而中国佛教这种经济模式,后来带来了四次灭佛。其实,中国引进的大乘佛教仅仅只是外表华丽的部分,大乘佛教的精华部分并未引进,而在杨坚以”冒充见佛性、惑乱佛法“的罪名将慧可斩首示众之后,大乘佛教就逐步被魏晋玄学(即禅宗)取代,连躯壳也没有了。
来源:锐增双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