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教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视野展开的对宗教现象的研究,它属于宗教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经济学是一门尚未成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由于经济学是一门比较专深的学科,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难以得其门而入,因此宗教经济学理论上的推进并不容易取得。但还是有一些学者在这一研
宗教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视野展开的对宗教现象的研究,它属于宗教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经济学是一门尚未成熟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由于经济学是一门比较专深的学科,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难以得其门而入,因此宗教经济学理论上的推进并不容易取得。但还是有一些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长期耕耘,譬如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艾纳孔(Laurence R. Iannaccone)即是比较突出的一位,他坚持以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展开对宗教现象的专门研究,做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艾纳孔是芝加哥大学数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斯坦利·贝克尔(Gary S. Becker)的学生,他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贝克尔的影响。传统经济理论主要研究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而贝克尔将其扩展到市场以外的、与市场力量看似无关的人类行为上,如社会学、犯罪学等领域。在分析这些领域的人类行为时,贝克尔将经济因素视作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考量,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的理论分析视角,他因此被称为“理论创新者”。其学生艾纳孔深受启发,将贝克尔的模型应用于分析宗教行为和宗教参与的动因,由此逐渐开创出一条宗教研究的新路径。
艾纳孔在宗教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成果主要见于多篇研究论文。例如,1991年写成的The Consequences of Religious Market Structure: Adam Smith and the Economic of Religion,首次揭示他的自由宗教市场理论;再有1994年的A Supply-Sid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Secularization” of Europe,1998年的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Religion等等,这些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用经济学方法阐释宗教现象的基础。此外,他还创立了“宗教、经济、文化研究协会”这样一个跨学科的组织,促进了宗教经济学的研究。
艾纳孔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把宗教理性选择理论引入到对宗教行为和宗教现象的分析中来。一直以来,传统的世俗化理论是解释宗教行为和宗教现象的主导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科技进步的背景下,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知能力的逐渐提升,人们对宗教的需求将减弱,进而导致宗教的逐渐衰落,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彼得·贝格尔(Peter Berger)。然而20世纪60年代,在放松宗教组织传播执照管制的背景下,当时美国的宗教传播空前繁荣,新兴的宗教团体发展迅速,信徒大量增加。传统世俗化理论对此缺乏解释力。
20世纪80年代,自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罗杰·芬克(Roger Finke)和艾纳孔等学者将理性选择理论引入宗教研究中,对传统的世俗化理论提出了挑战,由此引发了一场宗教研究的“范式革命”,为宗教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该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研究起点,认为宗教信仰是在有限的信息下的最优选择,是符合个人偏好的理性选择。除了坚持宗教实在性,该理论对宗教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研究,将微观层面信徒的信仰选择、中观层面宗教组织的发展和宏观层面的市场供给竞争,都纳入研究框架中,艾纳孔在各个层面的模型构建中都有所贡献。在微观层面,他构建了“宗教人力资本模型”,认为宗教参与不仅是一种来世消费,也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在现世中也能够以“宗教人力资本”的方式为参与者个人带来收益,论证了信仰选择的微观动因。在中观层面,运用“教会—教派模型”和“宗教俱乐部模型”分析了宗教组织从供给角度如何提供宗教商品。由于宗教商品的不确定性很高,信徒为此组成“宗教俱乐部”,以筛选出符合个人理性的宗教商品,但同时也需要避免俱乐部这种集体选择中的“搭便车问题”。宗教组织用提高成员代价的做法,即严格的约束来解决这一问题,增强俱乐部的凝聚力,提升整体收益。从严格程度和时间成本看,教派甚于教会,因此教派的稳定性和成员的认同性高于教会,这符合经济学投资和回报成正比的逻辑。在宏观层面,艾纳孔推进了芬克和斯达克的“宗教市场模型”。20世纪80年代末,芬克和斯达克以“宗教间的多元竞争不仅没有导致信仰崩塌,反而促进了宗教参与”这一观点,对世俗化理论下得出的“宗教衰落论”进行反驳。艾纳孔以芬克和斯达克的研究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宗教市场经验模型,他在1991年发表的论文《宗教市场结构的后果:亚当·斯密与宗教经济学》中运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市场占有率等,对各国主导宗教的垄断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这个指数的理论基础是贝恩的结构—行为—绩效理论,作为一个产业组织理论,意指市场结构影响企业行为、并最终决定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艾纳孔的研究证实,宗教市场一旦形成垄断,可能会导致神职人员的腐化。各新教国家的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这个结论,即宗教市场竞争激烈的地区,教会出席率和宗教实践参与率都比垄断市场更高。
此外,艾纳孔通过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宗教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一席之地。在经济学期刊上,艾纳孔及其同行,将经济学在对宗教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方面的独特价值展现出来。1996年艾纳孔及其合作者在美国经济学会会议上发表题为《宗教、科学与理性》的论文,此后1998年他呼吁在经济学研究中设立宗教经济学主题编码并得到认可,这标志着经济学界认可了宗教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宗教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分支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
艾纳孔作为一名受到良好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将其研究视角转向对人类宗教行为的分析,对经济学与宗教学之间的交流和互鉴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虽然存在争议,但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层面的创新和突破。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