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年来,女儿李梅一直无法释怀。两位老人身体健康,怎么会突然就这样走了?
那个夏天的夜晚,67岁的王桂花和69岁的丈夫李建国在家中安详离世。
死因:空调漏电导致的意外触电。
五年来,女儿李梅一直无法释怀。两位老人身体健康,怎么会突然就这样走了?
直到昨天,李梅在清理老房子时,决定把父母生前最爱用的那台空调彻底清洁一遍,准备捐赠出去。
当她拆开空调遥控器换电池时,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条掉了出来。
那一刻,李梅瞬间瘫坐在地上,她知道,五年前的那个夜晚,绝对不是一场简单的意外...
01
李梅永远记得那个改变她一生的电话。
那是2019年7月15日下午两点二十分,她正在会议室里向客户介绍新的设计方案,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看到是邻居刘阿姨的号码,李梅犹豫了一下。平时刘阿姨很少给她打电话,除非有什么急事。
"不好意思,我接个电话。"李梅向客户道歉,走到会议室外面。
"喂,刘阿姨。"
电话那头传来刘阿姨颤抖的声音:"梅儿,你...你快回来看看,你爸妈他们..."
"怎么了?我爸妈怎么了?"李梅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我...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你快回来吧,医生和警察都来了..."
"什么?医生?警察?"李梅的声音开始颤抖,"刘阿姨,您到底说清楚啊,我爸妈怎么了?"
"梅儿,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你爸妈他们...可能是...没了..."
李梅感觉天旋地转,手机差点掉在地上。
"不可能!昨天晚上我还跟我妈通过电话,她说今天要去买菜呢!"
"梅儿,你先别激动,快回来吧,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
李梅挂了电话,脑子里一片空白。她匆匆向客户道歉,说家里有急事,然后疯了一样开车往老家赶。
从市区到老家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这一个半小时对李梅来说简直度日如年。她一路上不停地给父母打电话,但两个手机都是关机状态。
"不会的,不会的..."李梅一边开车一边自言自语,"肯定是误会,肯定是刘阿姨搞错了..."
但是心里的不安越来越强烈。父母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虽然身体一直很好,但年纪大了,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
李梅想起昨天晚上和母亲的通话。
"妈,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您和我爸就别去晨练了。"
"知道了知道了,你这孩子就是爱操心。"母亲在电话里笑着说,"我和你爸身体着呢,一点小雨算什么。"
"那您注意身体,有什么事情一定要给我打电话。"
"放心吧,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你工作忙,别总是惦记我们。"
"妈,我下个月回来看您们。"
"好好好,妈等着你。"
这是她和母亲的最后一次通话,当时的母亲声音还是那么温和,那么有精神,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
李梅不敢往下想。
终于到了老家,远远地就看到救护车停在院门口,红蓝相间的警灯在闪烁。
李梅的心彻底沉了下去。
她冲下车,跑向家门。院子里聚集了很多邻居,大家都是一脸的惋惜和同情。
"梅儿来了..."
"孩子,节哀顺变..."
"两位老人走得很安详,没有痛苦..."
李梅听着这些话,脚步越来越沉重。她推开人群,冲进了屋子。
在卧室里,她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画面:父母静静地躺在床上,盖着白布,再也不会醒来了。
"爸...妈..."李梅跪在床边,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
就在昨天,她还和他们通电话,还在计划下个月回来看他们。怎么一夜之间,天人永隔?
"节哀顺变,李小姐。"一个穿警服的中年男人走过来,"我是派出所的张警官,很遗憾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警官,我爸妈到底怎么了?"李梅哭着问。
张警官拿出一个小本子,翻了翻说:"根据现场勘查和邻居的描述,初步判断是意外触电身亡。"
"触电?"李梅不敢相信。
"是的,卧室里的空调出现了漏电故障,两位老人在睡午觉时接触到了漏电的部位,导致触电身亡。"
邻居刘阿姨走过来,红着眼圈说:"梅儿,我中午过来给你妈送她托我买的药,敲门没人应。你爸平时这个时候都在院子里摆弄花草,今天也不见人,我就用你妈给我的钥匙开门进来看看..."
刘阿姨停了停,继续说:"一进屋就闻到一股焦糊味,我顺着味道找过去,发现卧室的空调在冒烟,你爸妈就躺在床上,已经...我赶紧报警叫救护车..."
李梅听着刘阿姨的描述,心如刀绞。她看向那台还在冒着青烟的空调,恨不得砸烂它。
"李小姐,我们已经联系了电工师傅检查,确认是空调内部线路老化导致的漏电。"张警官说,"这是一起意外事故,没有人为因素。"
电工师傅也走过来说:"这台空调用了十几年了,内部线路严重老化,加上这几天天气热,空调长时间运转,导致短路漏电。"
"两位老人应该是在睡午觉时,身体接触到了空调的金属外壳,瞬间触电身亡。从现场情况看,他们走得很安详,应该没有痛苦。"
李梅看着那台空调,想起母亲生前总是说:"这台空调质量真好,用了十几年都没坏过,比那些新空调还好用。"
想起自己多次劝父母换一台新空调,但他们总是说:"还能用,不用浪费钱。"
如果她当时坚持给父母换一台新空调,如果她能早点发现这台空调的安全隐患,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李梅还想起,就在三个月前,她专门回来过一次,当时就发现这台空调的声音有些异常。她建议父母修一修或者换掉,但父亲说:"就是老了点,还能用,别浪费钱。"
母亲也在一旁附和:"你爸说得对,我们都用习惯了,换新的还要重新适应。"
现在想来,如果当时她坚持一点,如果她直接买了新空调回来,父母也就不会拒绝了。
"李小姐,后续的手续我们会尽快办好。"张警官说,"你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随时联系我们。"
邻居们也都过来安慰李梅:"梅儿,人死不能复生,你要保重身体。"
"你爸妈都是好人,老天爷会保佑他们的。"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大家都会帮你的。"
李梅感激地点头,但心里的痛苦无法用言语表达。
02
接下来的几天,李梅在邻居们的帮助下,办完了父母的后事。
整个过程她都像在做梦一样,机械地签字、安排、确认,心里一片空白。
直到把父母送到墓地,看着两个墓碑并排立在那里,李梅才真正意识到:父母真的离开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办完后事,李梅回到父母的老房子,开始整理他们的遗物。
父亲李建国是个退休教师,一生清廉正直。他的遗物很简单:几箱书、一些简朴的衣服、还有一些教学时用过的资料。
在整理父亲的书桌时,李梅发现了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她从小到大写给父母的信和贺卡。从幼儿园时歪歪扭扭的字迹,到大学时工整的钢笔字,每一张都被父亲保存得很好。
还有一本相册,里面全是她的照片,从出生时的黑白照片,到最近的彩色生活照,记录着她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李梅翻看着这些照片,看到父母眼中满满的爱意和骄傲,眼泪又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母亲王桂花是个传统的家庭主妇,她的遗物里有很多手工织的毛衣、她精心照料的花草、还有厚厚的几本记账本。
李梅翻看着母亲的记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家里的每一笔开支,从买菜的几块钱到交水电费的几十块钱,都记得清清楚楚。
"7月5日,买菜15元,买药38元。"
"7月8日,水费46元,电费52元。"
"7月10日,给梅儿买的补品128元。"
看到这一条,李梅的眼泪又流了下来。母亲总是这样,自己舍不得花钱,但给女儿买东西从来不心疼。
李梅继续翻看,发现母亲还有一本专门的日记本。
日记本很厚,从五年前开始记录,一直到今年七月。
李梅翻开第一页,看到母亲工整的字迹:
"2019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梅儿说工作忙,不能回来过年。我和老李都有些失望,但也理解孩子不容易。希望新的一年,梅儿能找到合适的对象,我们也能早点抱孙子。"
看到这句话,李梅想起当年春节确实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回家,现在想来多么后悔。
继续往下看:
"2019年3月15日,梅儿打电话说她升职了,工资涨了不少。我和老李都很高兴,这孩子从小就聪明,现在终于有出息了。"
"2019年6月20日,梅儿说要给我们换个新空调,我们没同意。这台空调用了这么多年,还能用,不用浪费钱。梅儿在外面工作不容易,能省就省一点。"
"2019年10月1日,国庆节,梅儿回来了,带了很多好吃的。看到她瘦了一些,心疼得不行。晚上给她做了她最爱吃的红烧肉,看她吃得香甜,我和老李都很满足。"
李梅一边看一边流泪,母亲的每一句话都透露着对女儿的关爱和思念。
翻到最近的几页:
"2024年6月15日,梅儿说工作太忙,这个月来不了。我和老李都很想她,但不能给孩子添麻烦。希望她能照顾好自己,身体是最重要的。"
"2024年7月1日,天气越来越热了,老李的空调又开始响了,我说修修吧,他说能用就行。这个老头子,什么都舍不得花钱。"
"2024年7月10日,梅儿打电话说下个月要回来看我们,我高兴得一晚上没睡好。已经三个月没见到她了,也不知道瘦了没有。"
看到这里,李梅完全崩溃了。母亲的最后一篇日记,竟然是在期待她的归来。
而现在,这个期待永远无法实现了。
李梅抱着日记本,坐在母亲生前最喜欢坐的那把椅子上,想象着母亲写这些日记时的心情。
她一定是带着满满的爱和思念写下每一个字的,她一定是把对女儿的所有关心都记录在这些文字里的。
李梅突然意识到,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太少了。
她知道父母爱她,但不知道他们爱得这么深,这么细致。
她知道父母想她,但不知道他们想得这么频繁,这么强烈。
如果她能早一点看到这些日记,如果她能多回来陪陪父母,如果她能多关心一些他们的生活...
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李梅在父母的房子里住了几天,每天都会坐在这里,看看母亲的日记,摸摸父亲的书,仿佛他们还在身边。
但最终她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临走前,李梅把房子仔细打扫了一遍,把所有的家具都用布罩好,把那台出事的空调也留在了原地。
她不敢动它,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这台空调见证了父母最后的时光。
李梅决定定期回来打扫房子,保持着父母生前的样子。这样她就能感觉到,父母还在这里,还在等着她回来。
03
五年时间过去了。
这五年里,李梅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她辞掉了在外地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发展。一是为了离父母的墓地近一些,方便扫墓;二是为了照顾父母留下的老房子。
李梅在家乡找了一份设计师的工作,虽然收入比以前少一些,但她觉得这样的生活更有意义。
工作之余,她每个月都会回父母的老房子住几天,打扫卫生,整理东西,就像他们还在一样。
李梅也谈了恋爱,对象是个很好的男人,叫张志强,在当地的银行工作。他理解李梅对父母的感情,也支持她定期回老房子的习惯。
"等我们结婚了,这个房子就是我们的根。"张志强曾经这样说,"你父母在天之灵看到你幸福,也会很欣慰的。"
李梅很感激张志强的理解。她知道,不是所有男人都能接受女朋友这样的"执念"。
今年是父母去世的第五个年头,李梅和张志强准备在年底结婚。
按照当地的风俗,在父母忌日前,李梅要到老房子里住几天,算是向父母汇报这一年的情况。
7月10日,李梅像往常一样来到父母的老房子。
房子已经有些破旧了,外墙的涂料开始脱落,院子里的花草也因为无人精心照料而显得萧瑟。
但李梅还是坚持维护着这里,这是她与父母之间的最后联系。
李梅打开房门,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虽然每个月都会来打扫,但房子里还是有些潮湿和陈旧的气息。
她先把所有的窗户打开通风,然后开始例行的大扫除。
这次她决定来一次彻底的清洁,把一些很久没有碰过的地方都整理一遍。
从客厅开始,李梅把所有的家具都重新擦拭了一遍,把父亲的书重新整理,把母亲的花盆重新摆放。
在整理客厅时,李梅发现了一个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电视柜后面有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梅儿回来时记得开这个台",是母亲的字迹。
李梅按照纸条的指示打开电视,屏幕上显示的是她小时候的录像,是父亲用老式摄像机拍的。
画面里的小李梅在院子里追蝴蝶,母亲在一旁温柔地笑着,父亲的声音从镜头后传来:"梅儿,看这里,给爸爸笑一个。"
李梅看着这些录像,眼泪止不住地流。原来父母早就把这些准备好了,等着她回来的时候能看到。
然后是厨房,她把所有的橱柜都打开,清理里面积累的灰尘,检查有没有受潮发霉的东西。
在厨房的角落里,李梅发现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她从小到大最爱吃的菜谱,每一道菜的做法都写得详详细细,甚至连调料的用量都精确到克。
最后一页写着:"梅儿结婚时,一定要做这些菜给她吃,这是她最爱的家乡味道。"
李梅看着这句话,想起母亲总是说:"等梅儿结婚的时候,我要亲自下厨,给她做一桌好菜。"
现在母亲虽然不在了,但这本菜谱让李梅感觉到,母亲仍然在用另一种方式参与着她的人生大事。
最后是卧室,这里是父母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最后离开的地方。
李梅小心翼翼地整理着床铺,擦拭着床头柜,就像五年前父母还在的时候一样。
她的目光落在了墙上的那台空调上。
这台空调自从五年前的那次事故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线路早就断了,但它依然挂在墙上,像个沉默的见证者。
李梅想起母亲生前经常说的话:"这台空调质量真好,用了十几年都没坏过。"
想起父亲总是在夏天的傍晚,站在空调下面擦汗,然后感慨地说:"还是有空调好啊,咱们这一代人能享受到这样的生活,真是幸福。"
现在这台空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或者说,它承担了一个不该承担的"罪名"。
李梅决定把这台空调拆下来。
与其让它在这里积灰,成为痛苦回忆的象征,不如把它处理掉,让父母的房间重新变得清爽。
李梅找来梯子和工具,小心地拆卸空调。
空调很重,她一个人搬不动,只能先把外壳拆下来,再一部分一部分地搬。
拆到一半时,李梅想起空调遥控器还在床头柜的抽屉里。
她走过去打开抽屉,在一堆杂物中找到了那个黑色的遥控器。
遥控器很旧了,按键都有些发黄,显示屏也模糊不清。电池槽里的电池早就没电了,还有些白色的电池液漏了出来。
李梅准备把旧电池取出来,然后把遥控器一起处理掉。
她按了一下电池槽的盖子,盖子弹开了。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出现在她眼前。
在电池的下面,有一张折叠得整整齐齐的白纸。
纸张已经有些发黄,边缘还有一些褶皱,但保存得还算完整。
李梅愣了一下,弯腰捡起那张纸。
这是什么?为什么会在遥控器里面?
李梅仔细看了看,发现纸上有字迹。字体很熟悉,那是父亲李建国的笔迹,工整而清秀。
李梅的心开始快速跳动。
这张纸是什么时候放进去的?上面写的是什么?
她颤抖着手展开纸张,看到了开头的几个字:
"梅儿,当你看到这张纸条时..."
李梅的手一抖,差点把纸条掉在地上。
来源:在牧场挤取牛奶的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