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指尖经济” 激活妇女就业新活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5 07:39 1

摘要:走进内蒙古德利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服饰展示厅,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映入眼帘:绣着祥云纹样的礼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镶缀银饰的马甲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色彩明艳的日常长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做工细腻的儿童服饰和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时尚改

走进内蒙古德利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服饰展示厅,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映入眼帘:绣着祥云纹样的礼服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镶缀银饰的马甲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色彩明艳的日常长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做工细腻的儿童服饰和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时尚改良款服饰,这些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作品,正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走进千家万户。

“这些都是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定制的产品。”内蒙古德利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康改鲜介绍,“当下,正值旅游季,民族服饰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目前我们正在加紧赶制一批网上订单。”这番话背后,是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市场环境中焕发新生的故事。

移步至该公司5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20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全力赶制订单。刺绣区,几位绣娘全神贯注,手中的彩线在布料上灵动游走,勾勒出一个个精美的图案;中央的缝纫工位上,技术娴熟的裁缝将裁剪好的布料拼接成衣,一针一线都透着匠人的专注(见图);熨烫区的工人仔细整理成衣的每一处细节,确保每件衣服都没有瑕疵。

“在这里工作既能照顾家里,又有稳定收入,生活越过越好了。”正在缝纫机前忙碌的赵女士说,“我们的工作时间比较灵活,现在每个月能挣4000多元钱。”在该公司像赵女士这样的员工不在少数。据了解,该公司现有员工大部分是来自周边乡村的妇女,她们通过“家门口就业”模式,实现了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我们一直致力于帮助农村待业妇女实现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农村待业妇女200余人。”康改鲜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发展,该公司现已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条,拥有合作供应商20余家、常年合作的企事业单位50余家,销售网络覆盖北京、浙江、云南等10余个省市。“我们的目标是让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同时推动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康改鲜说。

在呼和浩特市,像内蒙古德利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妇女联合会以“敕勒川巧娘”品牌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京蒙协作资金14万元,重点在玉泉区开展民族头饰、盘扣等特色手工技能培训。通过创新采用“线下实操+线上直播”的培训模式,累计培训妇女150人次,有效提升了她们的就业能力。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妇女联合会还精心组织产品展销活动,让巧娘作品走进夜市及招聘会,累计吸引群众万余人次,大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同时,依托“北疆巾慧”区域公共品牌,在地铁站、高校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立展示专柜,为妇女手工艺品搭建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妇女凭借一双巧手实现了自我价值,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据介绍,通过“产业+培训+就业”的模式,让传统手工艺真正成为了妇女增收的“金钥匙”。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妇女联合会将继续深化“敕勒川巧娘”品牌建设,增开实训基地,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同时,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搭建线上展销专区,带动更多有需求的妇女实现灵活就业。

来源:呼和浩特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