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7年10月的一天傍晚——’你刚说王盛荣现在成了副处长?’毛主席放下茶杯,声音陡然拔高。”一句不经意的汇报,让主席的办公室瞬间凝固。警卫员忙把详细材料递上去,几页纸翻过,眉头越拧越紧,随即一句“请周总理过来”把现场气氛推到顶点。
“1957年10月的一天傍晚——’你刚说王盛荣现在成了副处长?’毛主席放下茶杯,声音陡然拔高。”一句不经意的汇报,让主席的办公室瞬间凝固。警卫员忙把详细材料递上去,几页纸翻过,眉头越拧越紧,随即一句“请周总理过来”把现场气氛推到顶点。
那一年,北京正忙着研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思路,高层日夜讨论粮钢并举,很多人没注意到,一个曾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老同志已在湖北原工业厅的小楼里埋头整理设备报表。副处长的袖标贴在他只有一条腿的身躯旁,怎么看都有些讽刺。
时间回拨到1927年。南昌起义后,赣西山区零星伏击频繁,毛主席带几个警卫在安福县勘察时遭民团围堵。山谷里枪声乍起,地形狭窄,转移路线被封死,一行人危在旦夕。紧要关头,20多岁的王盛荣带着三十名工农赤卫队从侧翼扑来,把主席一行人硬生生护到山洼。枪林弹雨里他大腿中弹,却硬撑着指挥反击。那晚的救援,后来被红军总政治部列为“典型战例”,也在主席心里刻下一道难忘的印记。
几年后,王盛荣被派往苏联工兵学校深造,主修矿山爆破和冶金加工。学成归国,他还没顾得上休整,就被送到上海从事地下交通任务。1932年至1934年,他三进沪上,用木箱、渔船和绸缎铺暗格把现金、电台零部件乃至《抗日救亡》内部刊物源源不断送入法租界。首次押送的七千元经费若落入敌手,地下党整个通讯体系都得断线,可王盛荣把钱送到后又悄悄消失,连密码本都没留下折痕。这份谨慎,让他在组织内部有了“保险柜”的绰号。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奉命前往东北。齐齐哈尔解放前夕,日军残余与土匪、特务搅在一起,街面枪响成常态。王盛荣负责组织第一批兵工厂,昼夜守着破旧的机器调试。就在胜利近在咫尺之时,一名警卫在夜间检修枪械走火,子弹钻入他的左腿根部,最后只能截肢。手术后他撑着木拐杖继续往返车间,留下“拐杖上的油污比鞋底多”的玩笑语,却再没提过那名误伤的警卫。
新中国成立,重工业短板凸显。1953年中央决定在湖北大治—黄石一线扩建冶金体系,王盛荣被任命为工业部副部长兼中南冶金总局局长。为了凑足设备运输车辆,他卖出部分低品位钨砂换取汽车60余台,又瞄准苏联型立井提升机,连夜发电报争取外汇指标。钨砂交易的文字审批里,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可行”。遗憾的是,审批复印件后来在档案室调换,序号被剪掉几页,不明真相者便将“倒卖国家战略物资”的帽子扣了上去。
1957年初,全国整风刚拉开序幕,一纸处分把王盛荣从副部级拉到地市级副处长。组织关系被发还原籍,原因说是“侵吞国家资产,情节重大”。三个月后,他被隐秘地送至湖北监所“反省”,外界几乎无人知晓。直到毛主席在一次谈及基层工业时顺口问起“老王现在忙什么”,才戳破这层迷雾。
当晚周总理赶到中南海,详细说明钨砂调剂经过,并递上电话记录、外贸部的外汇批件。毛主席听完,指着文件道:“如果这都算贪污,那我当年让他带款进上海岂不更危险?”一句话定了基调,中央随即指示复查。两周内,湖北调查组连夜翻阅账目、走访工人、还原合同流程,认定全部资金流向运输设备和矿井修复,个人所得为零。
1958年春,复查结论下达:原处分无效,王盛荣恢复党籍,任冶金工业部冶金规划司副司长,行政级别重新核定为正厅。那天,批文通过电报送达,他正坐在手摇推车旁审核最新矿石化验报告。秘书读到“恢复”二字,他只是点了点头,继续问下一份数据。有人形容,那一瞬,他的表情像极了在战壕里听到“全线突击”口令,心里明白事成,但绝不耽误下一步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复职后他没要求补发工资,也未追究诬陷者责任,只向组织提出:“钨矿作业线再投两台浮选机,产量还能再翻一个台阶。”三个月后,黄石钨砂年产量从400吨提升到900吨,为国防精密加工补了关键空档。
1966年前夕,王盛荣隐退到技术委员会,伏案整理《中国矿产地质五十年》资料。他留下的工作日记密密麻麻,全是设备参数、地质坐标、井下气压曲线,连一句抱怨都找不到。有人问他为何从不自辩,他摆手说:“集体决策难免误差,重要的是矿灯不能熄。”朴素一句,足以说明他对组织的信任从未动摇。
1974年秋,王盛荣病逝。治丧会议简单至极:遗体告别十五分钟,挽联只有八字——“一生坦荡,两袖清风”。主持人宣读生平,念到“1957年被冤屈”时,只用“职务调整”四字带过。沉默片刻,参会的老同志轻轻扶了扶胸前勋章,没人再多说什么,因为历史已经在钨砂闪亮的截面上刻下答案。
如今翻开那段旧档,不难发现,正是王盛荣们在厂房、井巷和战火里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他们或许籍籍无名,却用手中的焊条、测锤与拐杖,为这个国家打下坚实的工业底座。毛主席那晚的拍案并非简单的袒护,而是对“清白与担当”四个字的坚持——这份坚持,值得被一代又一代人牢记。
来源:搜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