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所长想说的是,虽然前些日子创新药涨得高,但是我们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为例,不妨拉长时间看看下图,喏,跟其之前的跌幅相比,或许那就只能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951篇原创文章”
前阵子创新药大涨,尤其香港那边表现突出。很多同学想进去,但又觉得涨得太高不敢追。
这里所长想说的是,虽然前些日子创新药涨得高,但是我们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为例,不妨拉长时间看看下图,喏,跟其之前的跌幅相比,或许那就只能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从2021年中开始,以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为代表的香港医药板块调整了近4年。市场情绪最低的时候,绝大多数Biotech(生物医药)都已经跌了85%以上,不少企业账上的现金都比市值多,甚至当时市场普遍担心很多医药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
所以,别看前些时候创新药行业涨得好像挺多,或许现在才刚刚开始。
考虑到一方面,由于上市政策和全球化布局的原因,咱们国内最具创新力的一批创新药企业基本都在香港;另一方面在之前的文章中所长也反复强调过,对于绝大多数散户而言,像生物医药这种专业程度极高、风险极高的行业,是不建议直接配置个股的。比较好的办法是直接配置行业ETF,比如创新药纯度更高的指数产品——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避免踩雷的同时还可能吃到整个行业进步、科技进步的红利。
这轮医药牛市能启动,最核心的推手有三个:
最初的引爆点是deepseek在境外率先爆火,引发了全球资本对于中国资产进行价值重估,包括半导体、AI等,此前因为政策和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创新药实力较弱的认知偏差导致被过分低估的创新药,也迎来估值修复。
叠加医保局“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释放和“丙类目录”落地预期升温,市场对支付端改革的信心增强,此前政策对于创新药的压制也得到了释放,资金开始逐步形成合力。
时来天地皆同力,在境内外资金开始将眼光瞄向创新药后,刚好国内某生物制药企业的BD(业务发展/商务拓展)创了国产创新药出海纪录,随后陆续传来越来越多的国产创新药大额BD,中国创新药今非昔比的实力得到确认。
至此,市场对于创新药的最后一个担忧也成功解除,整个创新药产业在市场过去超低预期的基础上突然转为了全面超预期。市场也开始对BD(业务发展/商务拓展)交易最核心的肿瘤领域里的领先玩家进行了猛烈的追逐,相关企业一涨再涨。
关键这不仅仅是预期改变的事情,无论是Biotech(生物医药),还是老牌药企,今年的业绩都证明了它们逐步迎来了经营拐点,很多之前一直被市场诟病是亏损大户的厂商都开始盈利上岸了,而且利润增长还在加速。
换句话说就是,这轮医药行情是境外资产对于中国资产重新定价,叠加“License-out”(对外授权)的突飞猛进、行业内企业经营拐点共同出现以及此前长期调整所致,可能是一轮底层逻辑发生根本性改变且有实实在在业绩支撑的货真价实产业行情!
这里所长也用一些实例给大家展开讲讲,当然并不代表具体个股的推荐。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国内某制药公司,2018年的时候,其收入构成还基本全是仿制药,Top3大品种奥氮平、培美曲塞、吉西他滨三大仿制药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逾50%,但到2022年的时候,其创新药占比就过半了,2024年创新药营收占比就已经达到70%以上,不出意外,今年可能即超80%。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营收结构重组的几年间,该公司的业绩增长虽然有些放缓,但却并没有像很多其他大药企那样业绩下滑。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国内较为老牌且实力强劲的某药企,早在2007年就于美国上市,那时候它一年的营收就有10多亿,而彼时A股某医药龙头的市值也就20亿,而后到2020年回归港股。到2024年的时候,该公司已上市在售的创新药产品便达到了8款,创新药收入占全年营收的比重超70%,不出意外,明年或许能超过80%。
再一个典型的例子,国内此前拥有“首仿之王”称号的药企,其对仿制药十分依赖,终端大名鼎鼎的产品恩替卡韦、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瑞舒伐他汀、氟比洛芬酯等都是其中的当家花旦,2022-2023年业绩增长开始放缓,但也就放缓了两年,到2024年的时候,根据母公司财报显示,其创新产品收入便迈过百亿大关,增长超20%,占总收入比例超40%。
看完几家老牌药业,我们也来看一下Biotech(生物医药),这里我们重点看下国内某生物医药公司,它是公认的国内一众Biotech(生物医药)中最难盈利的一个,但是从公布的二季报来看,其已扭亏为盈。
2025年Q2,该公司实现GAAP(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逾9000万美元,相较去年同期大幅扭亏,并产生2亿多美元自由现金流。上半年GAAP净利润超9000万美元,同样实现显著逆转,而且公司在此前的投资者交流中还给予了这样的2025全年业绩指引:2025 年总收入超50亿美元,全年GAAP经营利润为正,且经营活动产生正现金流。
所以,随着大批的Biotech(生物医药)都开始盈利,这已经充分说明国内创新药产业来到一个拐点。
国内创新药产业的蜕变与升级来之不易,它让全球重新认识到中国创新药的实力,也标志着中国创新药站上了全球竞争的新台阶。
因此,投资中国创新药也逐渐成为机构和广大投资者的共识。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要把握住这个机遇并不容易。
所长认为,既然产业向好的趋势是相对确定的,相比投资个股,通过投资能覆盖整个行业优质标的的指数基金,或许是更适合大家的投资策略。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跟踪的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囊括了港股通范围内的众多优质创新药上市公司。
从收益表现来看,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跟踪的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相比个股也不逊色。今年以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涨幅达110%,实现翻倍。(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9.4)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的管理费率加托管费率为0.47%,是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产品中费率最低的,上市以来跟踪误差也较小(Wind数据来源,截至2025.9.3)。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在帮助大家紧密跟踪指数、把握国内创新药发展红利的同时,也提供了一定的让利,提升投资者的持有体验。因此,想要布局国内创新药的朋友,不妨关注这款产品。
注: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2020至2024年的年涨跌幅分别为88.8%、-21.59%、-25.6%、-22.8%、-10.5%,数据来自Wind。指数过往数据不预示未来,不代表基金表现,不构成基金业绩保证。
风险提示: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为指数基金,主要采用完全复制策略,跟踪标的指数市场表现,具有与标的指数、以及标的指数所代表的股票市场相似的风险收益特征。本基金还将投资港股通投资标的股票,还需承担汇率风险和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投资ETF将面临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等特有特征。投资于权益类基金有在较大收益波动风险。基金有风险,投资者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更新等法律文件,在全面了解产品情况、费率结构、各销售渠道收费标准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投资须谨慎。
来源:价值事务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