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养生之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09:18 1

摘要:白居易,在唐代文人中独树一帜。他以多病之躯活到74岁,远超同时代诗人的平均寿命(约58.8岁),其养生智慧不仅体现在日常实践中,更通过诗歌与著作流传后世。以下从六个维度解析他的养生故事:

白居易,在唐代文人中独树一帜。他以多病之躯活到74岁,远超同时代诗人的平均寿命(约58.8岁),其养生智慧不仅体现在日常实践中,更通过诗歌与著作流传后世。以下从六个维度解析他的养生故事:

一、动静结合的养生实践

1. 运动养生:从散步到气功

白居易晚年坚持每日“绕庭行数匝”,并在洛阳宅院中开辟环池步道,饭后、睡前漫步观景。他还热衷登山、垂钓,甚至在71岁时仍泛舟垂钓,以“心平气静”调节身心。此外,他习练道教气功,《负冬日》中“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的描述,展现了静坐冥想的状态,达到“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的境界。

2. 静养身心:午休与饮茶

白居易重视午休,认为“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并在《昼寝》中记录夏日午休的细节:穿草鞋、饮香茗,享受“一觉闲眠百病消”的效果。他晚年更以“尽日一餐茶两碗”为乐,将饮茶视为“人间甘露”,既提神又养生。

二、素食为主的饮食哲学

1. 粗茶淡饭的日常

白居易的饮食以素食为主,早餐常食“云母粥”和嫩笋,午餐多为“饼与蔬”,晚餐则“饭热鱼鲜香”,极少沾荤。他在《斋居》中写道:“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强调素食对心灵的净化作用。

2. 食疗与禁忌

尽管他曾服用云母粥(含重金属,需谨慎),但更多依赖自然食材。例如,嫩笋被现代科学证实对高血压有益,而他常饮的茶则有醒脑提神之效。他还在《答州民》中提醒“饮食宁须忌,形骸渐觉舒”,主张不过度忌口,但需适度。

三、乐天知命的心理调适

1. 豁达的处世态度

白居易一生坎坷,被贬江州司马后,他以“中隐”思想自处,远离官场纷争,转而关注个人生活。他在《消暑》中写道“心静自然凉”,将心态调整视为养生核心。面对衰老,他在《老病》中坦言“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认为坦然接受生死是最好的良药。

2. 以诗疗心

白居易创作了300余首与疾病相关的诗歌,将病痛转化为艺术表达。例如,《病中诗十五首》记录了他从“羸坐全非旧日容”到“心是自医生”的转变,通过写诗疏导情绪。

四、宗教与文化的影响

1. 道教与佛教的融合

白居易批判道教炼丹求仙,在《海漫漫》中直言“不言药,不言仙”,主张“真正的灵丹妙药在自己手里”。但他吸收了道教的养生术,如气功和静坐。同时,佛教的“空观”思想助他化解仕途挫折,晚年与僧人如满结社,以“净社”活动追求心灵安宁。

2. 文人社交的滋养

他晚年与八位高寿文人组成“九老会”,饮酒赋诗、游览山水,通过社交活动保持精神愉悦。与元稹、刘禹锡等友人的书信往来中,也常探讨养生心得,如赠蕲春竹席给元稹,以“通州炎瘴地,此物最关身”表达关怀。

五、科学与现代的呼应

1. 现代医学视角

白居易的素食习惯与现代营养学提倡的“低油低盐”契合,而他的运动方式(散步、垂钓)符合有氧运动的要求。美国《预防》杂志曾指出,适度社交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这与他“九老会”的活动不谋而合。

2. 当代实践案例

日本学者研究发现,白居易的“晒背”养生法(如《负冬日》中描述)与现代光疗原理相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增强免疫力。

六, 对现代人的启示

- 心态管理:压力是现代健康的大敌,白居易的“心平气和”理念与心理学中的“正念疗法”相通。

- 适度运动:他的环池散步、垂钓等低强度运动,适合都市人在忙碌中保持活力。

- 饮食节制:粗茶淡饭、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对预防“三高”有借鉴意义。

结语

白居易的养生之道,本质是“顺应自然,修心为本”。他以多病之躯践行“动”“静”“素”三字经,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将日常生活升华为艺术。尽管部分方法(如云母粥)需谨慎对待,但其核心思想——豁达心态、适度运动、清淡饮食,至今仍是健康生活的基石。正如他在《自觉》中所言:“形骸日益老,心事日已闲。”这种对生命的从容态度,或许正是他长寿的终极秘诀。

来源:自在的东西南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