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技术创新,改变糖尿病血糖管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9:55 2

摘要:1921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和贝斯特成功提取出胰岛素,第一次让糖尿病从 “绝症” 变成 “可控”。这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一场彻底改变糖尿病命运的革命。

01

胰岛素发展革命

1921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和贝斯特成功提取出胰岛素,第一次让糖尿病从 “绝症” 变成 “可控”。这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一场彻底改变糖尿病命运的革命。

早期的胰岛素提取物主要来源于猪或牛,虽然延续了患者生命,却常伴随过敏反应。为了提高安全性,科学家们逐步研制出更稳定的动物胰岛素。

此后胰岛素不断进化,长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减少了注射频率,1978年,重组DNA技术成功合成人胰岛素,提升安全性与可及性。

21世纪以来,速效、短效、中效、长效多种胰岛素类似物陆续上市,使控糖更加灵活,治疗方案更贴近生理节律。胰岛素是根据其在体内作用的速度和时间长短进行分类的,故而是一种药拆分的不同类型。

胰岛素的每一次发展与进步,都是为了让血糖控制更贴近人体自身的调节节奏。

02

血糖监测发展革命

17世纪,医生有时会通过品尝患者的尿液来诊断糖尿病,如果尝起来是甜的,那就是高血糖的征兆。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已经有了更科学的方法来诊断糖尿病。

20世纪初,糖尿病患者主要依靠尿糖检测来估算血糖水平,读数延迟且不准确,使得糖尿病管理十分困难。

随着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医生逐渐开始通过静脉采血直接测定血糖浓度,相比尿糖检测更准确,但监测频次低、结果反馈滞后,依然难以及时指导日常治疗。

便携式指尖血糖仪(BGM)的普及,患者终于能在家中随时测量指尖血糖,这一进步极大提高了日常管理的主动性。但指血测量仍有“点状”信息的局限,无法捕捉完整血糖曲线。

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又称动态血糖仪)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间接反映血糖水平,旨在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帮助患者识别隐形高血糖、夜间低血糖、餐后波动等风险。

CGM 不只是监测工具,它开始成为智能控糖系统的核心感知器官,为算法控糖提供了可能。

CGM的发展为胰岛素输注的自动化奠定了基础,CGM与胰岛素泵结合组成人工胰腺系统。根据实时血糖读数自动输送胰岛素。先进的算法可以调整胰岛素剂量以将血糖水平维持在目标范围内,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低血糖 / 高血糖的风险,并将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03

胰岛素注射发展革命

胰岛素的给药方式,也经历了从“工具”到“系统”的转变:

● 最初,患者使用玻璃注射器,每天反复煮沸消毒;

● 胰岛素注射笔出现,更便捷,剂量可调,但仍依赖患者判断;

● 胰岛素泵(CSII)将输注变成了连续、稳定的“滴灌”,有效减少血糖波动,但多依靠患者或医生手动设置参数;

● 闭环系统(AID,又称人工胰腺): 集CGM、泵、智能算法于一体,实现实时判断、自动输注、动态响应。控糖不再只是“定时给药”,而是“系统化判断是否该给药、该给多少、给多久”。

闭环系统融合了CGM的感知、胰岛素泵的执行力、以及算法的判断力,让胰岛素输注真正成为“自动化的个性化反应”。

目标范围内的时间(TIR)是检验血糖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又称血糖达标率。以达标率为终点来判断不同胰岛素输注方式的效果及获益,闭环系统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基础上提高达标率的效果在欧洲、美国有着超过55万糖尿病人群的数据支持。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AACE)等多学会在指南和共识中推荐使用闭环系统治疗1型糖尿病。

04

贴敷式“人工胰腺”

在过去,控糖设备意味着 “笨重感”:腰带上的泵、线缆交错的传感器、反复操作的提醒…...如今,这一系统不仅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小巧、便捷、日常化。

如果说过去的胰岛素泵是“持续注射器”,那么闭环系统就是“自动驾驶的胰岛素引擎”。

AID 系统通过添加一种可按需输送的额外激素胰岛素来满足实时个性化需求,智能适应和自动调整,更接近胰腺内源分泌功能的机制,将血糖平稳安心控制在正常范围。

临床研究表明,“人工胰腺”闭环在不同年龄和不同糖尿病患者群体的血糖控制都有显著改善。贴敷式闭环系统不仅让医疗设备“隐身”,也让患者重新拥有生活的主动权。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它已悄悄帮你稳住血糖。

糖仁说

纵观过去百年的控糖技术发展,从胰岛素制剂本身的演变,到血糖监测手段的革新,再到注射工具和输注方式的不断优化,其实我们一直在追求同一个方向:让治疗更稳定、更个体化、更贴近身体的自然规律。

未来胰岛素泵的发展趋势,无疑会朝着 “无管路化” 和 “闭环化” 两个方向前进。阿瑞贴敷式闭环泵的出现,在现阶段技术能力与实际生活之间,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技术的意义仍然是服务于控糖目标本身:提高达标率,降低波动风险,减少干预负担。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一型糖尿病群体分享糖尿病技术和资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糖尿病技术和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嘻嘻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