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18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单身十几年了,性生活都没有,怎么可能会感染HPV?”
体检报告出来后,李大姐一脸震惊。她51岁,离婚多年,一直一个人生活。平时作息规律,也很注重卫生,压根没想过自己会和“性传播疾病”扯上关系。
她反复确认了几遍报告,甚至怀疑是不是医院搞错了。
但医生告诉她:感染HPV,不等于你一定有性生活。很多人对HPV的认识,其实还停留在“性病”两个字上,忽略了它真正复杂的传播路径和临床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讲清楚几个问题:
没有性生活,为什么也可能感染HPV?
HPV到底是怎么传播的?
哪些人最容易“中招”?
感染了HPV,一定会得宫颈癌吗?
日常生活中,怎么才能有效预防?
请记住:HPV不只是“年轻人的事”,也不是“性生活频繁的人才会得”。
HPV是人乳头瘤病毒的简称,它是一大类病毒的统称,有100多种亚型,其中40多种会感染生殖道。
但不是所有HPV都是“坏人”。
大部分HPV感染是无症状、可自愈的,尤其是低危型HPV,比如6型、11型,最多引起生殖器疣,不会发展成癌。但高危型HPV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比如16型、18型,这两种与宫颈癌的关系最密切。
研究显示,99%以上的宫颈癌病例都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
但这不代表得了HPV就一定会得宫颈癌。关键在于:病毒能不能被清除?感染持续多久?
这其实是很多中老年女性的疑问。
在医学上,的确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但这并不等于它“只能”通过性行为传播。
以下几种情况,也可能导致感染HPV:
间接接触传播:比如共用毛巾、内裤、马桶垫,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如果对方正好携带病毒,病毒可能通过皮肤或黏膜微损伤进入体内。
手接触口、口接触生殖器:HPV也可以通过口腔传播,部分口腔癌、喉癌也与HPV有关。
潜伏期很长:HPV的潜伏期可以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很多人早年感染,症状不明显,一直未被发现,直到体检才“偶然撞上”。
也就是说,HPV感染不一定“现染现报”,可能是“旧账现在才翻”。
尤其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免疫力下降,可能导致体内潜伏的病毒重新激活。
先说答案:不会。
HPV感染≠癌症。这是大家最容易混淆的地方。
在所有感染者中,90%以上的人体免疫系统会在1~2年内自行清除病毒,不留痕迹。
只有不到10%的人,病毒在体内长期持续感染,尤其是高危型,才有可能逐步引发宫颈上皮细胞异常,发展成癌前病变,最终演变为宫颈癌。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5~10年,甚至更久。
所以,HPV感染更像是一个“预警”,告诉你身体可能存在某些风险因素,比如免疫力差、内分泌紊乱、宫颈环境异常等。
关键是你有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后续管理。
HPV不挑人,但有些人更容易“招惹”上它。
免疫力差的人:比如糖尿病、服用免疫抑制剂者、更年期女性。
宫颈炎或阴道炎反复发作的人:局部炎症会破坏黏膜屏障,给病毒“开门”。
不规律作息、压力大的人: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会影响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病毒。
吸烟者:研究显示,吸烟女性感染高危型HPV后更难清除病毒。
从未做过宫颈癌筛查的中年女性:很多人以为“过了生育期就没事了”,其实风险反而更高。
所以,即使你没有性生活,也没有典型症状,只要年纪到了,定期筛查不能省。
首先确认一个事实:HPV感染没药可治。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直接“杀死”HPV病毒。但这不代表你只能坐等癌变。
可以做的事情有三件:
1. 定期复查,动态观察病毒状态。
医生通常会建议3~6个月复查HPV分型+TCT(宫颈细胞学)。如果病毒转阴,说明免疫系统已经清除;如果持续阳性,可能需要进一步做阴道镜检查。
2. 通过生活方式提升免疫力。
高质量的睡眠、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这些看似“老生常谈”,但对HPV清除真的有帮助。尤其是要避免过度清洁阴道,破坏黏膜屏障反而更容易感染。
3. 医生指导下的干预治疗。
如果发现宫颈有轻度病变,医生会评估是否需要进行物理治疗,比如冷冻、电灼、激光等。目的是清除病变细胞,防止进一步发展。
很多人一听自己感染HPV,就懊悔没早点打疫苗。
但这里要划重点:
打疫苗的最佳时间是未感染前,尤其是没有性生活前。
不过,即使已经感染,仍然可以在医生评估后接种疫苗,因为HPV疫苗是针对“多种亚型”,你感染了一种,不代表对其他型有免疫力。
另外,疫苗不能治疗已感染的病毒,但可以预防未来感染其他高危型HPV,也是一种“补救方式”。
目前国内批准的疫苗主要有二价、四价和九价。选择哪种,要根据你的年龄、感染史和经济情况来综合判断。
HPV的可怕,不在于它传播多快,而在于它太“安静”了。
很多人感染多年毫无察觉,直到出现病变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不要等身体出事了,才想起做体检。
李大姐的故事并不特殊,现实中像她这样的中老年女性还有很多。她们也许早已离开了性生活,但身体从未“退出战场”。
所以别再羞于谈“HPV”,也别再误解它只有“乱搞”才会得。
身体是你自己的,了解它、尊重它,才是最基本的健康常识。
参考资料:《中国宫颈癌筛查和早诊早治指南(2021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中医内科程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