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方的确是危险,儿也的确有了病,但是工作却不能放松。”“在这动乱的时候,生命在旦夕之间,何时何地能保得安全?所以,女儿谨以热诚的爱国意志参加工作。请爸爸恕女儿这种不孝的举动吧。”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红 通讯员 水喜娟 苏浩然 李国强
“前方的确是危险,儿也的确有了病,但是工作却不能放松。”“在这动乱的时候,生命在旦夕之间,何时何地能保得安全?所以,女儿谨以热诚的爱国意志参加工作。请爸爸恕女儿这种不孝的举动吧。”
蒋旨暇的四封家书(赵韶伟供图)
八十多年前,在抗日救亡的艰难岁月里,毅然离家投身抗战的 “抗演三队” 队员蒋旨暇,用铿锵家书写下家国儿女情。近日,随着蒋旨暇烈士的四封家书首次披露,这支抗日救亡队伍在义马市常村的峥嵘岁月,再度走进大众视野。
跟随老房东张克权的孙子张俊安的脚步,走进 “抗演三队” 在义马市常村驻训的院落,队员们抗战、学习、训练、生活的场景,仿佛又一幕幕在眼前呈现。
1987 年 4 月 24 日,“抗演三队” 队员赵寻夫妇回常村看望老房东张克权(赵韶伟供图)
为村民演出抗日剧目,到学校教孩子们唱抗日救亡歌曲、打旗语,跟着村民纺花、耕作…… 自 1940 年秋至 1941 年春,近半年时间里,“抗演三队” 队员与常村百姓打成一片。他们以炽热的奋斗激情,让《黄河大合唱》在这片土地唱响,将红色种子在这片土地播撒。
“那时候条件艰苦,筷子、碗、盆都能拿来当乐器。” 从小听长辈讲 “抗演三队” 故事的张俊安,聊起这段历史仍颇有感触。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三队队员的笛子、京胡、二胡、竹板、小提琴等乐器,以及服装、道具,几乎都是自己手工制作。即便如此,在常村驻训期间,他们仍先后编排演出《新小放牛》《败家子》《何必呢》《放下你的鞭子》等多部抗日救亡剧目。
1940 年冬,抗演三队在常村戏楼前排练抗日救亡歌曲(赵韶伟供图)
除了开展文艺活动,“抗演三队” 抵达常村后,还积极学习《论政党》《战略与策略》《唯物史观》《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并编印队刊《一月间》,先后发表《熔炉》《战地剧演出在洛阳》《慰劳公演在渑池》等多篇文章。
“感谢这时代的熔炉,我们二十八人,最初也如同所有的年青人一样,凭着满腔热情,如飞蛾扑火地奔回战斗,一年、两年、三个整年了。” 这是 “抗演三队” 队员张帆在《熔炉》中写下的一段话。泛黄的纸张上,工工整整的字迹,记录着那一代青年如火的热忱与不可阻挡的信念。
1938 年 8 月,“抗演三队” 在武汉成立,此后便开启了辗转行军的工作历程。汉口、郑州、洛阳、西安、宜川、渑池、南村、西峪…… 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抗演三队” 的足迹不断向抗战前线延伸。
抗演三队演出途中(赵韶伟供图)
这支队伍中有十几名共产党员,队内成立了特别支部(简称 “特支”),特支干事会经常疏导队员的思想情绪。“1940 年,我们住在河南渑池县的常村,用半年多的时间学习和总结工作,为进入战争相持阶段作好思想上的准备,这在抗演三队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特支领导工作上的一个提高。” 这段文字出自《湖南党史月刊》(1988 年第 8、9 期),是 “抗演三队” 队员史平在《凝聚力是怎样形成的》一文中对当时队伍及党员工作情况的清晰记录。
1940 年深秋,为保存抗日宣传实力、做好长期抗战准备,三十余名热血青年组成的 “抗演三队”,一路行进、一路学习、一路播撒抗战种子,最终选择在义马市常村休整。在 “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 纪念馆内,陈列着众多关于 “抗演三队” 的图文历史资料,清晰还原了当时队伍的工作情况与队员的生活点滴。这段历史得以被记录、被传唱,离不开几位执着的探寻者。
“您为何会持续收集‘抗演三队’的印记,且坚持了十余年之久?” 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探寻者之一的赵韶伟。
赵韶伟,既是一名 “好提意见” 的政协委员,也是因《义马市志》与 “抗演三队” 结缘、持续追寻这段历史的义马人;更是辗转多地、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蒋旨暇烈士寻亲的热心人 —— 他拨开层层迷雾,让这段尘封的历史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在赵韶伟家中,保存着一二十本来自不同渠道、涉及 “抗演三队” 的书籍;他的电脑里,存储着数不清的关于 “抗演三队” 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这几本是张凯拿给我的,我一说要找‘抗演三队’的相关内容,他立马就找了送过来。张凯也是常村人,他爷爷张铿也是一名烈士。” 赵韶伟逐一细数资料的来源:编纂《义马市志》的戴景琥、陈绍钧等人,曾与 “抗演三队” 年龄最小的队员任宝舜、崔振鸿朝夕相处的李德章,曾受 “抗演三队” 音乐教诲的张明礼,以及当年听闻是抗日救亡队伍、便无偿为队员提供居所的常村百姓张克权及其孙儿张俊安…… 一个个与 “抗演三队” 结下不解之缘的义马人,都成了这段历史直接或间接的见证者。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当年见证历史的老人渐渐逝去,但 “抗演三队” 淬炼出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早已融入义马的城市血脉。如今,在义马的工厂车间里,机床轰鸣诉说着实干担当;在矿山深处,奋进号子传递着拼搏力量;在街头巷尾,普通人追逐美好生活的眼神里,闪耀着与当年青年一脉相承的炽热光芒。
这段红色历史,从未沉睡在档案室的故纸堆中,而是化作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在义马大地上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