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挖掘传播这些先锋事迹,区委组织部联合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流溪先锋”系列报道,此系列旨在深化“学习身边榜样”活动,通过立标杆、树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激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愿为的动力、敢为的魄力、善为的能力,为推动从化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更
近年来,在从化大地上,在推进“百千万工程”“改善营商环境”“绿美生态建设”等重点任务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勇于打头阵、挑重担、作表率的党员先锋。
为深入挖掘传播这些先锋事迹,区委组织部联合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流溪先锋”系列报道,此系列旨在深化“学习身边榜样”活动,通过立标杆、树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激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愿为的动力、敢为的魄力、善为的能力,为推动从化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今天我们来看看
从化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专职副会长谢利芳,
作为从化区乡村少年宫项目负责人,
用实际行动在“百千万工程”一线上
以“小阵地”实现“大作为”的故事吧!
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教育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面对农村青少年素质教育资源匮乏、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挑战,在团区委与区关工委统筹协调下,从化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动担当作为,以谢利芳为项目负责人的团队于2023年6月创新启动从化区乡村少年宫项目。
乡村少年宫:
以教育均衡之笔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接到任务的时候我是有点迷茫的,作为农业大区,少年宫还未有在从化城区落地,‘乡村’的少年宫那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虽然肩上担子重,但有着十多年义教和志愿服务经历的谢利芳迅速理清思路。
谢利芳突破传统教育供给模式,充分整合驻从高校专业资源、乡村小学场地优势、村级党组织服务功能和爱心企业资金支持,将优质教育资源精准输送到乡村一线。从高校教室到村党群服务中心,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到企业活动空间,一个个乡村少年宫如星星之火般燎原,开始为农村孩子打开通往多彩世界的大门。
传承有温度:
“月亮老师”为乡村娃撑暖光
走进从化的乡村少年宫,墨香、歌声、欢笑声交织成最动人的乐章。这里的课程表藏着志愿者团队的巧思:书法课上,孩子们握着毛笔在宣纸上一撇一捺,感受汉字的方正;合唱课上,稚嫩的歌声乘着风飞出窗外,洒满田间地头;口才课上,曾经腼腆的孩子渐渐敢大方表达,眼里闪着自信的光;醒狮课上,少年们身姿矫健,仿佛要把岭南文化的精气神刻进骨子里;咏春课上,一招一式刚柔并济,孩子们不仅学防身术,更懂 “止戈为武” 的智慧;英歌舞课上,五彩脸谱配着铿锵节奏,传统文化在少年们的舞动中焕发新生。
在这满是朝气的课堂里,总有一个身影让谢利芳格外牵挂——那是服刑人员的子女小雨,那个总爱甜甜地叫她“月亮老师”的小姑娘。有一次咏春课后,小雨向谢利芳倾诉:“谢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叫你月亮老师吗?”没等谢利芳回应,小雨的声音轻轻低了下去:“小朋友说我是‘没爹没娘的孩子’,我总会觉得很孤独。后来我发现,打拳的时候就不觉得难过了。”话音刚落,小雨突然转向谢利芳,眼里亮得像盛了星光:“老师,你知道吗?没有太阳的时候,月亮也很光。”
小雨的话像一束暖光,轻轻照进谢利芳心里,也让她对“守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每想起那个傍晚小雨亮晶晶的眼睛,她都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要像月亮一样,不争光辉却始终坚守;在那些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做好孩子们的月亮,用温柔而坚定的力量,陪着每一个需要的人慢慢长大。
坚守有力量:
小小乡村少年宫
藏着大大的童心守护
乡村少年宫的灯火,总是在群山褶皱里点亮孩子们的眼睛,可这束光的背后,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难题。有时是师资的“捉襟见肘”,大学生志愿者因为自身学业实际,稳定的教学队伍难组建;有时是资源的“紧巴巴”,美术课缺颜料、音乐课少乐器,孩子们期待的手工材料要攒好久才能凑齐;更有天气与路途的“拦路虎”,不时的恶劣天气、高校与乡村少年宫之间遥远的距离往往成为正常上课的阻碍。可即便如此,谢利芳和大学生义教志愿者们从没想过放弃——他们知道,乡村少年宫不仅是上课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心里装着期待的“魔法屋”,每一次克服困难,都是在为这份期待撑伞。
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登陆广州那天,天空被黑压压的乌云笼罩。出于安全考量,项目组决定取消当天所有乡村少年宫的课程。通知刚发出不久,谢利芳的手机便响个不停。电话那头,大学生志愿者小陈语气急切:“谢老师,我们查了天气预报,今天上午没雨,让我们去吧!”“上周已经答应孩子们,这节课要用星星贴纸兑奖,他们盼了整整一个星期。这是我们和孩子们的约定,一定要做到。”谢利芳还在犹豫,学校带队老师的电话又打了进来:“学校会安排校车统一接送,另外再派一名老师跟车,务必保证大家的安全!”
最终,课程如期开展。当带着些许湿气的老师们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这样温暖的小故事,在从化27个乡村少年宫里经常上演。谢利芳也深深体会到:正是所有人对约定的这份坚持,让爱的承诺从未落空;也正是有团区委和校方党组织作为坚强后盾,让每一次的坚守都更有力量。
成长看得见:
数字背后是无数绽放的童年
“3、9、27”,这组数字藏着谢利芳对乡村教育的热爱密码:在区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三方格局下,9所高校的党组织积极响应,组建起专业的志愿服务师资队伍,27个乡村少年宫如雨后春笋般在从化大地拔地而起。乡村少年宫项目启动三年来,温暖的改变正在悄然发生:80余万元公益资金注入,让课程从“有”到“优”;6300余人次青年志愿者接力付出,累计超1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让资源跨越山海;30000余人次农村青少年从中受益,今年5月17日在华夏学院举办的项目成果汇演更是乡村孩子们的舞台初秀,成长的珍贵瞬间历历可见。
这份珍贵成果的背后,并非偶然的短期实践,而是谢利芳团队构建的一套可复制、能落地、可持续的成熟乡村少年宫模式——以“区委统筹+部门协同+社会支持”的三方联动机制为骨架,既解决了项目推进的组织保障问题,又通过公益资金持续注入、志愿者梯队化建设的保障模式,破解了资源供给的长效难题,更以青少年需求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确保项目始终贴合乡村孩子期盼。每一环紧密衔接、相互支撑,为项目长久运转筑牢根基。
如今,这一模式已成为助力乡村教育提质、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不仅为从化农村青少年搭建了成长的“第二课堂”,更向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模仿的实践经验,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中乡村教育的均衡发展与乡村人才的早期培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微光能成炬:
用热爱续写更多温暖篇章
在谢利芳的志愿服务版图里,乡村少年宫只是其中一角。九年来,她与团队如同编织一张温暖的网:推行垃圾分类时,他们是绿色理念的播种者,让环保意识在乡野生根发芽;打造“防未燃,志安全”项目时,化身从城消防安全的宣传员,用脚步守护万家灯火;“志愿在康园”活动中,他们为特殊群体调出生活的甜度,让残缺的生命也能绽放光彩;发起“幸福+”计划时,又成为困境少年的点灯人,用书香浸润心灵,以倾听治愈成长。那些深夜亮着的手机屏幕,记录着她“24小时在线”的工作承诺。最令人热泪盈眶的,从来不是奔波的疲惫,而是每次发出求助时,志愿者群里总会有“我在”——这或许就是公益最美的样子:一个人点燃火种,千万人接力星光。谢利芳常说,自己手机里住着一支“闪电部队”,那些及时雨般的支援,让“同心共济”的温暖在从化大地上传递。
来源:广州从化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