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永安市作为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地和集结出发地、抗战时期国统区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抗战历史记忆,这是福建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永安市作为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地和集结出发地、抗战时期国统区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抗战历史记忆,这是福建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8月31日,福建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全民国防教育月主题宣传活动在永安市举办,羊枣长孙杨南征应邀出席。
羊枣,原名杨潮,是国际著名新闻记者、军事评论家和翻译家,1944年6月来到永安。在永安期间,他每天阅读大量第一手英文资料,并以成熟的军事政治理论修养,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态势,用犀利文笔作出精辟论述和预测。
韬奋羊枣事迹主题展馆(罗联永 摄)
杨南征继承了祖父的军事天赋,他潜心研究羊枣在永安撰写的167篇二战预测性论文,将其逐一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结局相对照,并用他的兵棋推演进行研究,探索战争预测的深层规律,整理编成《光明和黑暗的搏战》一书。8月31日,这部力作出版发行。
融汇羊枣、杨朝汉、杨南征三代人心血的《光明和黑暗的搏战》一书于8月31日出版发行。
8月31日下午,杨南征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杨南征
继承祖辈遗志 扛起时代责任
记者:
我了解到您出生于军事研究世家,爷爷羊枣著有《羊枣政治军事评论选集》《欧洲纵横谈》等;父亲耿青(原名 杨朝汉)16岁参加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钱学森的机关助手。我拜读了羊枣先生的作品,也拜读了您发表的《智能军队》《兵与棋》等现代化军事方面的作品,了解到由你们祖孙三代接力编写的新书《光明和黑暗的搏战》刚刚发行。我觉得你们祖孙的思想内涵有着一脉相承之处,您对军事题材的热爱,是否受到祖辈的熏陶和影响?请您具体谈一谈。
杨南征:
我对祖父的记忆,最早始于父辈的讲述。那时父亲常给我讲祖父的故事。后来我得到祖父在清华留美预科班读书时的十本英文教科书。祖父的遗物,泛黄的书页上,还留着他用铅笔写的批注,字迹流利——我女儿英文好,帮我翻译了这些文稿。原来他在批注中批判了美国教科书对中国人“不接受西方铁路技术”的偏见。后来他毅然放弃留美机会,转学铁路工程,践行“交通救国”。这种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世俗,是他学习分析的一贯思路。比如他在《欧洲纵横谈》里预判德军入侵苏联的战略漏洞时,曾反复核对苏德边境的兵力部署数据;为了厘清“战争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他甚至手抄《战争论》的关键章节,在空白处写下对中国抗战的思考。这些画面,让“军事研究”在我心中从来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祖辈用热血与责任浇筑的“为国发声”的事业。
这份熏陶,在我走上军事研究道路后愈发清晰。我第一次完整拜读父亲编纂的《羊枣政治军事评论选集》,才真正读懂祖父军事思想的核心——他从不空谈战略,而是始终以“实证”为根基,用第一手资料还原战局本质,再以成熟的政治视角剖析战争背后的民生与国运。这种“重实证、联现实”的治学态度,直接影响了我的创作:在写《兵与棋》时,我翻译整理美国国防部长助理黑格将军赠送给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兵棋《首战》原件,收集他们的实战经验,将“棋盘策略”与真实战场的决策逻辑结合;创作《智能军队》时,我研读BASIC语言英文说明书,把步兵团战术计算编成计算机程序,在任职的团、师创办了全军第一个“计算机编程培训班”,发明了“831快速指挥系统”和“参谋机器人”,从部队12年的指挥自动化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理论体系,避免陷入“纸上谈兵”的误区。可以说,祖父当年“用脚底板做研究”的精神,始终是我创作的“底线”——我不敢辜负他留下的治学传统,更不敢辜负军事研究“服务现实、警示未来”的价值。
而《光明和黑暗的搏战》这本书,更是我们祖孙三代思想传承的“具象载体”。这本书的缘起,是祖父遗嘱里写道:“总计这些年,写的东西如搜集齐全也有四五百万字,虽说算不了什么,总是我这一生留下的脚迹,希望六妹为我汇辑出版,那我也就不虚此生了。”这句话让我和父亲深受触动,于是决定共同完成这份遗愿,父亲搜集整理了37万字,《羊枣政治军事评论选集》于1983年出版,但他没有看到。父亲临终前嘱咐我继续搜集。在永安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支持下,我继续搜集整理,终于编成《光明和黑暗的搏战》。编辑的过程让我明白:无论战争形态如何变,“人”的核心地位、“和平”的终极目标从未改变。这种跨越三代的思想碰撞,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脉相承”的含义:它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继承核心精神的基础上,为祖辈的思想注入新的时代生命力。
如今回望,祖辈的熏陶早已融入我的精神血脉。它不是要求我必须做军事研究,而是让我懂得:选择军事题材,就意味着选择了一份“为和平发声”的责任;坚持严谨治学,就是对祖辈“为国分忧”初心的最好传承。未来,我还会继续沿着祖父开辟的道路走下去,用更扎实的研究、更贴近现实的作品,传递我们三代人对“光明与黑暗”的思考——这既是对祖辈的告慰,也是我作为军事研究者,对这个时代的责任。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青春动能
记者:
羊枣先生在民族存亡之际,以笔为枪,呼吁民族抗战,您认为这种以文字为武器的抗争精神,在当下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杨南征:
据不完全统计,羊枣先生在永安的短短13个月里,撰写发表文章167篇,近100万字,以文字为枪唤醒民众,这份精神在当下仍具振聋发聩的力量。先生身处战乱,却始终坚守“真实为魂”,用一手信息戳破谎言、凝聚共识。如今媒体环境复杂,我们更需传承这份坚守——不被流量裹挟,以深度调查还原真相,用理性声音引导舆论,像先生那样让文字成为守护社会良知的武器。
先生当年以笔抗争,源于对民族的热爱与责任。当今社会虽无战火考验,但面对时代课题,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以笔为剑”的勇气:用文字记录时代变迁,为正义发声,为理想呐喊。无论是学术研究、新闻创作,还是日常表达,都可传承先生的精神,让文字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平凡中书写不凡的担当。
记者:
从烽火岁月里守护家国,到和平年代中建设祖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份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对于当代青年,他们应该从这段历史和羊枣事迹中收获什么力量?
杨南征:
羊枣先生在烽火岁月中以笔为戈守护家国,他的事迹为当代青年点亮了汲取力量的灯塔。这份力量,首先是“信念如炬”的定力。当年先生身处动荡,却始终坚信民族能在抗争中走向光明,这份对家国的坚定信仰,正是当代青年最需传承的内核。如今青年虽在和平年代,但面对学业、事业中的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潮,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大局,像先生那样锚定信念、矢志不渝,才能在时代浪潮中不迷失方向。
其次是“担当在肩”的勇气。羊枣先生明知战时发声有风险,却依然以笔为民族呐喊,这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当下建设祖国无需直面炮火,但科技攻关、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领域,都需要青年主动扛起责任——或许是在实验室里攻克技术难题,或许是扎根基层助力乡村发展,或许是用创新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如同先生以文字为战,青年也需以己之长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是“实干笃行”的韧劲。羊枣先生13个月笔耕不辍,用扎实的文字凝聚力量,这份实干精神是青年成事的根基。民族复兴不是空谈,需要青年摒弃浮躁、脚踏实地,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把知识学扎实;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唯有像先生那样,以“滴水穿石”的坚持做好每件事,才能让个人奋斗与家国发展同频共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青春动能。
从自身做起珍惜当下美好生活
记者: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居安思危?又如何珍惜和平?
杨南征:
咱们现在日子过得太平,但确实不能忘了“居安思危”这四个字。好日子里也得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
那该怎么做到呢?我觉得可以从三方面来想:
第一,别忘了历史。咱们今天的和平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前辈用鲜血和汗水拼来的。那些战争年代的苦难和教训,绝对不能忘。一忘,老毛病就可能再犯。平时多看看历史书、纪录片,了解过去的不容易,心里那根弦就不会完全松掉。
第二,得看清现实。别看现在好像天下太平,但其实世界一点儿也没消停。大国之间较着劲呢,科技、经济、网络,甚至气候,到处都是挑战。咱们自己得争气,把国家建设好,把技术搞上去,手里有粮心里才不慌。要是自己不强,或者光想着享福,那危机说来就来了。
第三,从自己做起。“居安思危”不是一句空话,最终得落到每个人的行动上。珍惜和平,也不是喊喊口号就完事了。怎么珍惜?就是别把好日子当成理所当然。
咱们好好工作,是在给社会添砖加瓦;咱们对人宽容点、讲道理,是在维护社会的和谐;咱们节约资源、遵守规则,是在给后代攒家底。
把和平的日子过踏实了,多学点东西,让自己更有本事,这才是对和平最好的回报。
总之,和平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平时感觉不到,可真要是没了,一刻也活不下去。所以,越是身在福中,越得知道这福分来得不易。咱们一起努力,才能让这好日子一直过下去。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