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夏的永安市燕西街道上吉山村,草木葱茏。走进韬奋羊枣事迹主题展,一张张定格历史的珍贵照片无声陈列。柔和的光线下,游客们驻足于展板前,或屏息凝视,或俯身细辨,全身心地感受着羊枣等进步文化人士在此创办刊物,以笔为枪、引领思想,为民族解放、民族政治和进步文化事业奋斗
羊枣
《国际时事研究》周刊
羊枣在永安时撰写的关于欧洲政治军事的系列文章,由金仲华编印成《欧洲纵横谈》。
东南网8月1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整理)
盛夏的永安市燕西街道上吉山村,草木葱茏。走进韬奋羊枣事迹主题展,一张张定格历史的珍贵照片无声陈列。柔和的光线下,游客们驻足于展板前,或屏息凝视,或俯身细辨,全身心地感受着羊枣等进步文化人士在此创办刊物,以笔为枪、引领思想,为民族解放、民族政治和进步文化事业奋斗不息的光辉历程。
从实业救国到以笔为枪
杨潮,曾名杨廉政、杨九寰,羊枣是他最为著名的笔名。他于1900年5月8日出生于湖北沔阳一个封建大家庭,父亲杨会康是清末举人,在17个兄弟姐妹中,杨潮排行第四。
少年杨潮的人生轨迹原本指向实业救国。他14岁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参加了1919年五四运动,目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国家的日益衰败,认定了实业救国的道路。1919年,他放弃留美,改名杨九寰,转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学习铁路工程,后转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就读,与陆定一是同学。1924年以全系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任职上海沪杭甬铁路高级工程师。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32年。当杨潮经营的影院事业被帝国主义资本冲击破产后,他陷入了人生低谷。此时,他的六妹杨刚来到了他的身边。杨刚于1930年在燕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她的引导下,杨潮开始研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彻底放弃了实业救国的幻想,决心走向革命。
1933年初,经左翼文化运动组织者之一的周扬介绍,杨潮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在同年下半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担任“左联”宣传部负责人期间,与鲁迅有过书信往来,还以笔名杨丹荪翻译出版《今日之苏联国》,向国人介绍社会主义国家。
1936年,杨潮开始在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上海分社担任翻译,从此踏上了新闻工作之路。上海沦陷后,他坚守“孤岛”,为多家报刊撰写抗日救亡文章,坚定民众必胜的信心。
1939年底,杨潮被迫流亡香港,在《星岛日报》担任军事记者时首次使用“军事记者羊枣”的笔名。在港两年间,他发表了近百万字的军事评论及译文,文章内容翔实、笔调明快、见解独到,被斯诺等国际记者誉为“第一流的军事评论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羊枣辗转来到湖南衡阳主编《大刚报》。经他主持笔政数月,这份奄奄一息的报纸以内容进步、消息迅速赢得读者欢迎,日销量猛增至万份。后因他坚持正义,拒绝刊载国民党中央社反共电讯而被解职。
1944年夏,羊枣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当多数文化工作者西撤时,他分析认为东南地区可能出现偏安局面,于是接受《星岛日报》主编金仲华推荐,通过刘建绪随从秘书谌震向福建省国民政府主席刘建绪引荐,来到战时省会永安。
战火淬炼下的军事评论家
永安,这座闽西山城,当时因省会内迁已会集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羊枣到来后,被聘为省政府参事、省社科研究所研究员兼政治研究组组长,很快又被《民主报》总编辑颜学回聘为主笔。
在永安市吉山村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木屋里,羊枣开启了他新闻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1944年9月1日,他主编的《国际时事研究》周刊问世,这份16开12版的刊物迅速成为当时东南沿海最权威的时事读物。
在物资匮乏的永安,羊枣却创造了写作奇迹。他经常秉烛达旦,日写万言。据不完全统计,他在永安的短短13个月里,撰写发表文章140多篇,70多万字,其中仅在《国际时事研究》就刊发54篇文章,40余万字。
他的军事评论展现出惊人的预见性。1944年,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迁往永安,羊枣被聘为美新处顾问,为国际新闻特辑撰稿。他每天阅读大量第一手英文资料,并以成熟的军事政治理论修养,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态势,用犀利文笔作出精辟论述和预测——1944年10月,美军空袭琉球和台湾后,他立即在《战神降临敌帝国》中指出战事可能“演进成为决定日本帝国生死的一次会战”。1945年5月21日,他在《从柏林到东京》中预言:“至多三四个月,日本便可能完全崩溃。”
历史证明了他的精准判断——不到三个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羊枣的军事论文,在战时是武器,在战后是对研究世界大战史有学术价值的论著。
他的如椽大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黑暗牢狱中的最后光芒
当抗战胜利曙光初现时,黑暗却向羊枣袭来。
1945年7月,国民党当局利用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派人联系新四军一事大做文章,在永安展开大逮捕,一个月内在永安和福建各地逮捕了29名进步文化人士,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永安大狱”(又称“羊枣事件”)。
羊枣被捕后,先被囚禁于永安上吉山的福建省保安司令部监狱,而后被辗转关押在江西铅山和杭州监狱。即使在密不透风、热如蒸笼的囚室里,他依然保持着革命者的气节,不屈服于任何威胁利诱。在如此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他翻译了美国作家克拉伦斯·戴的长篇小说《我的爸爸》。
逝世前一周,羊枣对同囚室的谌震留下了口头遗嘱。遗嘱说,希望妻子沈强坚强地活下去,希望六妹杨刚本着一贯精神继续努力。
1946年1月11日,这位才华横溢的新闻巨子被虐死于杭州狱中,年仅46岁。临死前,他统计自己“写的东西如搜集齐全也有四五百万字,虽说算不了什么,总是我这一生留下的脚迹”。
羊枣之死引发全国新闻界、文化界的极大愤慨。上海新闻界61人联名发表《为羊枣之死向国民党当局的抗议声明》,美国新闻界24位著名人士等也联名向国民党当局表示强烈抗议。
在1946年5月19日的上海千人追悼大会上,郭沫若激愤宣告:“我们誓和一切不民主、假民主、反民主的分子作毫不留情的斗争,完成死者未完的任务。”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挽联概括了羊枣的一生:“新闻巨子,国际专家,落落长才惊海宇;缧绁蒙冤,囹圄殒生,重重惨痛绝人寰。”
但羊枣的精神仍鲜活地闪耀着。2024年7月,位于永安市燕西街道上吉山村的韬奋羊枣事迹主题展正式对外开放,该爱国主义教育展览由永安市与上海韬奋纪念馆共同打造。一个生长于斯,一个战斗于斯,虽人生旅途各不相同,却怀揣一致的革命信念,书写出中国近现代新闻传奇。据了解,近期,由羊枣长孙杨南征与永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共同主编的羊枣文集——《光明与黑暗的搏战》即将出版。这不仅是对烈士的告慰,也将更好地让后人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
驻足于《国际时事研究》周刊的影印件前,看着这位新闻战士在战火纷飞中写下的预言,不少参观者思绪万千。80年过去了,羊枣的笔依然在书写——在家乡仙桃的杨刚桥上,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里,在永安的战时旧址内,更在每一个追求真理的新闻人心中。
记者手记
从羊枣身上我们能读懂什么
□徐文锦
羊枣在黑暗中以笔代枪,他的文字是投向法西斯的子弹,也是留给后人的精神火种。从羊枣和他的文字中,我们能读懂很多。
读懂了笔锋如枪、投身救亡的坚定。羊枣既无权又无钱,仅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发表政治军事评论,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抗战舆论旗手,他编辑的《国际时事研究》成为东南沿海最受读者欢迎的刊物。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成员,他坚持“文艺为大众服务”的理念。在《光明与黑暗的主力搏战》中,他呼吁“用科学武装思想,用革命改变现实”;在《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中强调“只有人民的觉醒才能带来胜利”。这些思想不仅指导了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更对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懂了高度的战略眼光与辩证思维。羊枣紧扣国际政治军事问题,以其思维方法、站位全局、缜密思考、精准时效,以及获取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引导读者正确分析判断、应对时局变化。他的《从柏林到东京》等论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方式和战后国际秩序准确预测,成为传世经典。他缜密分析、切中时弊的素养和能力为新闻记者和专家学者树立了榜样。
读懂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当抗战即将胜利之时,日夜为胜利而努力的羊枣被投入狱中。在险恶的环境中,他拒绝写“悔过书”,坚决同敌人斗争,还翻译出《我的爸爸》一书。最终,羊枣被折磨到重病而亡,新闻界上下悲愤痛哭。他带着锋芒的笔,在充满荆棘和黑暗之路上,将希望的火种播撒到千万国人的心中。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