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坚守:3个学生1名老师的国歌,为何让全网泪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1:57 2

摘要:当国歌在广西兴安县漠川乡协兴小学的操场上响起时,升旗手蒋双华老师拉绳的动作格外缓慢。三个孩子挺直脊背,用稚嫩却响亮的声音唱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个只有4名师生的升旗仪式视频,在开学第一天冲上热搜,播放量突破千万。网友的留言里,"千军万马般童声""永远

深山里的坚守:3个学生1名老师的国歌,为何让全网泪目?

王营

当国歌在广西兴安县漠川乡协兴小学的操场上响起时,升旗手蒋双华老师拉绳的动作格外缓慢。三个孩子挺直脊背,用稚嫩却响亮的声音唱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个只有4名师生的升旗仪式视频,在开学第一天冲上热搜,播放量突破千万。网友的留言里,"千军万马般童声""永远前三名"等热评不断刷屏。

一个人的学校:升旗仪式背后的教育孤岛

协兴小学距离最近的中心校有二十公里山路,这里的学生多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或低保户。蒋双华既是校长、班主任,也是语文、数学、体育、道德与法治课的任课老师,还要兼任生活老师照料幼儿班。今年该校仅招收到3名小学生和3名幼儿班孩子,创造了历年来学生人数的最低记录。

这个教学点保留着完整的课程表:上午9点上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5分钟。音乐、美术等课程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完成,蒋双华会提前自学网课,遇到难题就打电话向专业教师请教。午餐的牛肉炒豆芽、土鸡烧土豆干保证每天不重样,饭后他还要护送孩子们走过崎岖的山路回家。

十年讲台,多重身份的乡村教师图鉴

56岁的李西年在另一个教学点坚守了十年。油竹坪教学点距离乡镇35公里,驾车需在崎岖山路上行驶80分钟。新学期第一课,他在黑板上郑重写下"交通安全""防溺水"等安全教育内容。这个曾经有十几个学生的教学点,如今只剩下3名二年级学生。

这些教师用行动诠释着"全能"的定义。蒋双华需要同时教授不同年级的复式班,李西年则要确保体育课有体能训练,音乐课有童谣学唱。他们手机里存着县城各科教师的联系方式,备课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教学要点。当城市教师在讨论"双减"时,他们正背着行动不便的学生趟过雨季的山涧。

微光何以成炬?乡村教育的现实与未来

教学点的存在保障了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协兴小学所在的村子,很多家庭无力承担孩子外出寄宿的费用。教育局工作人员解释,这类教学点主要服务"走不出去"的特殊群体,等学生升入三年级就会转入中心校寄宿。

但城镇化浪潮正在改变乡村教育生态。油竹坪教学点可能随着现有学生升学而撤销,协兴小学也面临同样命运。蒋双华在升旗时想着"能多来点学生更热闹",却也清醒认识到"山间的微小学终将告别历史"。这种矛盾心理背后,是过去十年全国减少近10万个乡村教学点的时代缩影。

坚守者的告白:只要有一个学生,我就还是点灯人

"能帮到孩子一点,就很满足了。"蒋双华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坚守教师的心声。在广西这个教学点,国旗每周依然准时升起,三个孩子的歌声依然穿透群山。这些孤独的升旗仪式提醒着我们: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资源配置表上,更镌刻在那些甘愿做"最后一个守夜人"的教师脊梁里。当城市学校讨论智慧课堂时,深山里的师生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文明火种传递的庄严承诺。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