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给周副主席拍电报:我党有无黎强同志?”——1949年4月25日深夜,长江北岸刚设立的战俘临时看押所里,一名披着破军大衣的俘虏突然抬头,对值勤干部丢下这句话。值勤干部愣了两秒,转身冲进电话室,一串急促的电键声很快在夜色中炸响。
“给周副主席拍电报:我党有无黎强同志?”——1949年4月25日深夜,长江北岸刚设立的战俘临时看押所里,一名披着破军大衣的俘虏突然抬头,对值勤干部丢下这句话。值勤干部愣了两秒,转身冲进电话室,一串急促的电键声很快在夜色中炸响。
电报发出后的第三个小时,前线指挥所收到中央军委回电:“妥送该同志即刻赴北平。”暗语、军委、火速三字,把值班参谋的瞌睡打得无影无踪。谁都没想到,这名乍看意志消沉的国军师长,竟是中央长期安插的红色暗线。
这位师长本名李碧光,川西人。早年在成都读书时便接触左翼刊物,对“公平两字是靠抢来的”这种说法十分认同。1937年,南方局的交通员在简阳小镇第一次与他接头;两年后,他抵达延安,领到了另一个身份——“黎强”。董必武递给他的那张写着新名字的纸条时曾半开玩笑:“到敌区之后,别忘了自己姓黎,越强越好。”
延安整风结束,他被南方局挑中潜回西南。表面上,他是一名愿意接受改造的四川青年;暗地里,他拿着组织配发的三枚银元作启动资金,从成都西门租了间西式小楼。银元不多,但足以日夜设宴。酒桌上三碗黄酒下肚,他学着土话埋怨盐价,骂得比老兵痞还起劲。就是在这种“满嘴火药味”的表演里,他结识了两名中央军校教官,为下一步埋伏奠定跳板。
1941年冬,他被保送进南京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中统特务对这位“转性极快”的青年相当欣赏,毕业后直接把他塞进部队情报科。李碧光的算盘打得极精:情报科可接触密电码与防务图,一旦摸熟流程,传递信息就像递送家书一样自然。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高层忙着瓜分地盘,基层军官却大批流失。李碧光凭借既懂暗号又熟川话的优势,被紧急调入第五战区训练部;一年后,他挂着上校领章,正式升任45军312师副师长。为了确保身份安全,他常年周旋于黑帮与驻军之间——给码头会长递香烟,也陪宪兵旅长赌两把色子。立场越模糊,越安全,情报越畅通。
进入1948年,三大战役尘埃已定,南京行将溃败。蒋介石下令修筑长江防御圈,312师被派到江北正面阵地——位置靠前、补给却拖后。李碧光暗暗庆幸,这正合自己心意:弹药不足,师兵素质平平,一遇猛攻,整个防线必如纸糊。
4月20日晚,渡江战役突开炮声。李碧光先以“保护民船”为由令全师撤向二线,随后又以“掉队士兵过多”为由将行军速度压到最低。四天后的清晨,解放军轻松包围了这支空架子部队。缴械一瞬,他甚至提醒连长们把插着白布的枪口举高点,省得走火误伤。
被俘当天,他刻意隐藏党员身份,只在夜深人静时向看守提出那句电报请求。看守一度以为此人是在虚张声势,直到“军委”与“周副主席”两处关键词让负责审讯的干事心里直打鼓。军纪不允许有半点误判,电报终于发了出去,才有了开头那段夜半急令。
抵达北平时,已经是初夏。周恩来同董必武在西山招待所见面时,没有寒暄,只一句“辛苦了”。李碧光行了军礼,回答亦简单:“不敢。”几乎同时,第二野战军总部电台收到人员调配指令——“黎强即刻归入二野作战顾问”,目的地:四川。
进川扫荡土匪期间,李碧光把在黑白两道练出的那套“拼盘式情报网”方法再次派上用场。川东山中小股顽匪擅打游击,普通排搜山至少十天;而他通过经年累月的暗线,往往能提前锁定匪巢方位,仅用三天就解决战斗。地方干部评价:“奇准。”
1955年,他获授大校军衔,却主动转业地方,从头做起,主持四川省公安厅情报处。对外,他依旧是“讲话慢、笑声大”的川西老乡;对内,他晦涩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与暗号。有人问他为何仍保持警惕,他用半开玩笑的语气说:“装傻是门老手艺,丢了可惜。”
1999年8月,李碧光病逝北京。按照家属意愿,骨灰一半撒在都江堰旁。昔日暗号“我党有无黎强同志”再未被广播,但那串字节在档案室里静静封存,提醒后来者:隐蔽战线的胜利,同样需要敢于“让自己被俘”的勇气与耐性。
来源:小铁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