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多家医院,对537名确诊脑梗的患者进行了系统分析。这个样本不算小,覆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研究结果一出,连医生都皱了眉头:易患脑梗的人,竟然有四个高度一致的共性。
脑梗,两个字,说出来没多重,但落在一个人身上,能压垮整个家庭。你可能以为它离你很远,只有上了年纪才会碰上,但现实比想象更冷静。
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多家医院,对537名确诊脑梗的患者进行了系统分析。这个样本不算小,覆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研究结果一出,连医生都皱了眉头:易患脑梗的人,竟然有四个高度一致的共性。
不是“生活不规律”这么简单,而是写在身体里的信号,一个个藏着风险的伏笔。我们今天就把这“四大共性”拆开讲,讲透它背后的症状、机制和误区。你身边的人、你自己,可能都踩在这条“慢性炸药线”上。
第一个共性:高粘血脂,血液像糖浆一样浓稠
不是所有血液都“红红的、流畅的”。有些人血液里的脂质、糖分、蛋白太多,血流就像冬天没加热的蜂蜜,又慢又粘。医学上叫“高粘血症”,通俗点说,就是血液太“稠”,容易堵。
研究发现,在这537名脑梗患者中,超过72%的人存在明显的血液高粘状态。这不是一个模糊指标,而是具体体现在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性升高。一旦这些指标异常,小血管就容易“塞车”,大血管也容易“塌方”。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高血脂才会引发脑梗,其实高血脂才是更早一步的“前哨”。尤其是那些“总觉得头晕、手脚发麻、眼前一黑”但检查又没啥大问题的人,其实可能已经在血液层面埋下了隐患。
医生建议:一年做一次血液流变学检查,不止查血脂,还要看血浆黏度。少吃高糖高脂食物、晚餐别太丰盛、保持饮水量充足,避免血液“浓缩”成浆糊。
第二个共性:隐匿性高血压,安静时安静,发作时惊人
有个55岁的出租车司机,来医院时已经偏瘫。他说自己一直“身体挺好”,就是偶尔头胀。这种人我们见得太多了——平时血压不高,一激动、一熬夜、一感冒,就飙上180。
这种叫“隐匿性高血压”或“波动性高血压”。它不像持续性高血压那么容易被发现,但对血管的伤害更狠、更快。
研究指出:在这537名脑梗患者中,有近60%的人在发作前并未被诊断为高血压,但发病时血压均值高达156/98mmHg。血管壁本来就老化了,血压一冲,小动脉就像水管爆裂,瞬间堵住了通往大脑的路。
血管没有痛感神经,它不会“喊疼”。但它能“突然塌”。所以那些“平时血压正常”的人,如果有情绪易激动、面红耳赤、睡眠差、晨起心慌这些症状,可能已经是血压在“偷偷攻击”。
医生建议:别光靠体检那一次量血压,家里准备一个医用级电子血压计,早晚固定时间测,记录2周。尤其是40岁以上、有家族病史的人,别图省事。
第三个共性:长期缺觉,熬夜成为“静悄悄的催命符”
很多人把熬夜当习惯,觉得“过两天补回来就好”。真相是,大脑的血管不等你补觉,它只记得你昨晚又没睡。
研究显示,72%的脑梗患者在发病前半年内存在严重睡眠障碍:不是失眠,就是长期晚于凌晨1点入睡。睡眠不足,会让交感神经(控制血压和心率的系统)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血压不降,心率不稳,血管更脆。
有个程序员患者,34岁,连续熬夜赶项目,某天早上刷牙时突然倒地,抢救回来后右手一直无力。他说自己“才30多,怎么会得脑梗?”我们只能叹气:年轻不是护身符,熬夜才是毒药。
医生建议:不是“早点睡”那么简单。规律睡眠比睡多久更重要。每天固定时间上床、起床,不看手机、不带情绪入睡。真做不到,那至少别连续熬三天。
第四个共性:颈动脉粥样斑块,是血管里的“隐形炸弹”
颈动脉是通往大脑的主路口。一旦这里长了斑块,哪怕只有几毫米,也可能像“沙尘暴”一样卷入血流,直接堵塞脑部血管。
在哈工大的这项研究中,超过80%的脑梗患者被发现存在中到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在发病前,只有不到15%的人做过颈动脉彩超。
这些斑块一开始没什么症状,不疼不痒,像个沉默的定时炸弹。等到它破裂,形成血栓,才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很多人突然晕倒、嘴歪、说话不清,其实就是斑块动了。
医生建议:40岁以上、有高血脂或吸烟史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颈动脉彩超。不是体检走个过场,而是真正去看那段“生命要道”是否通畅。
除了这四个共性,还有一个“隐形风险群体”也值得警惕。那就是——总觉得自己身体挺好,从不主动检查的人。
脑梗不是只有老年人才得。现在发病人群正迅速年轻化,30到45岁的人群占比已达15%,且增长趋势明显。这些人多半有熬夜、饮食重油、压力大、不检查的共性。
我们不怕病,怕的是忽视。身体很多信号都不是“生病”,而是“临界”,但你不懂,它就变成了“临终”。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立新.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89-91.
[2]刘建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5):42-45.
[3]李志强.隐匿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对脑卒中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30(2):101-104.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