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新范式:家长经验成最生动教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07:06 2

摘要:在深圳市致理中学,一场生动而深刻的教育变革正悄然上演,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个角落。清晨,阳光洒在学校的“躬耕园”上,孩子们在“田间导师”的指导下挥锹铲土、播种浇水,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间地头;课堂上,“家社讲师团”成员用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

家长和学生志愿者参加“写春联,送祝福”活动。

校长和同学们在躬耕园交流。

法治副校长定期到学校开展主题讲座。

在深圳市致理中学,一场生动而深刻的教育变革正悄然上演,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浸润着每一个角落。清晨,阳光洒在学校的“躬耕园”上,孩子们在“田间导师”的指导下挥锹铲土、播种浇水,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间地头;课堂上,“家社讲师团”成员用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学生们打开一扇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食堂里,家长代表们认真检查食材、监督加工流程,守护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研学活动中,家长团队精心策划、全程陪伴,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成长……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正是致理中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写照。在这里,家长不再是旁观者,学校不再是孤军奋战,社区也不再是无关紧要的配角。三方紧密相连、相互赋能,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奏响一曲和谐动人的教育协奏曲。

行走课堂,家校社共拓成长天地

在致理中学的教育版图上,有一片格外生动的风景——那里没有围墙的阻隔,没有课本的界限。从办学之初,学校就开创性地将社会研学的画笔交到家长手中,绘就了一幅家校社共育的锦绣画卷。每一场研学,家长团队都以专业眼光为罗盘,从主题酝酿到资源遴选,从标书雕琢到方案竞标,用行业智慧为孩子们量身定制成长航线。科技企业的精密仪器前,非遗大师的巧手翻飞间,环保基地的生态监测站里,处处跃动着家长们精心设计的实践密码。他们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更是知识的摆渡人,将社会这本大书生动地摊开在孩子们面前。

2024年在“追寻先辈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主题的研学中,家委代表联动当地,先后参观了珠海大剧院、港珠澳大桥、广州科技中心等场所。这种“家长主导、学校护航、社会赋能”的研学模式,打破了教育的时空藩篱,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共建共治,家长赋能校园治理

学校开创的“学生申诉处理制度”,更是将家长参与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了制度创新的高度。它打破了传统学校管理的单向决策模式,构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共同体。在这个由家长代表、教师、学生及法治副校长组成的申诉委员会中,家长的角色尤为关键。他们不仅是学生权益的天然代言人,更是家校共治的重要纽带。家长代表的参与,使得学校管理决策更加民主、科学,有效化解学生对学校管理决策的争议。正如家长陈先生所言,这种参与让他感受到“规则的温度”。事实上,家长参与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他们的生活智慧丰富了学校的决策视角,他们的情感纽带弥合了管理中的理解鸿沟,他们的社会经验更拓展了问题解决的思路。

课堂无界,家社资源进校园

致理中学的实践表明,当家长成为校园治理的平等主体时,教育的民主品质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这种民主参与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学校治理层面,更延伸到了日常教学的创新实践中。来自各行各业的“家社讲师团”成员站上讲台——他们带着真实的社会阅历走进校园,为学校教育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家长的专业经验成为最生动的教材,社会的多元场景化作最真实的课堂。高二(31)班家长李政作为反诈宣传志愿者,走进校园开展《反诈宣传进校园》主题讲座,通过真实案例剖析、情景模拟互动,帮助学生筑牢防骗意识;苗律师开设“防欺凌+青春期情感教育”专题讲座,以法律视角引导学生理性处理人际关系;法治副校长开展“网络安全与防欺凌”普法课堂,用生动案例警示网络风险。每位“家社讲师”都像一把钥匙,为学生打开认知世界的崭新窗口。

通过家社课堂,学生们能够接触到课本之外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价值,为未来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同时,这也加强了家校社三方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既弥补了学校专业师资的不足,又为家庭教育提供示范样本,实现“家长进课堂,教育出校园”的资源共享效应,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致理,人人都是教育者,处处都是课堂,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教育的契机。

一班一田,家校社协同育人

当课堂的边界被无限拓展,致理中学的教育创新便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依托大浪街道办提供的实践耕地,学校创新打造“躬耕园”劳动教育基地,构建“班级责任田+家校协作+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模式。

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四壁,而是延伸到泥土与种子之间。各班家委会主动认领种植区域,家长、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种植计划,形成“一班一田”的责任制。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许多有农耕经验的家长化身“田间导师”,手把手教孩子们翻土、播种、施肥、灌溉,让劳动知识在真实场景中自然传递。家长刘女士感慨道:“我们班承包了11块地,每周记录‘生长日记’,观察作物从萌芽到成熟的全过程,那份成就感和喜悦,是书本里学不到的!”

未来,这一模式还将进一步深化——家长将深度参与劳动课程设计,与本地农技专家合作,开设土壤改良、生态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实践课程,形成“学校主导规划、家庭协同实施、社会提供资源”的育人闭环。通过街道办提供土地支持,专家带来技术指导,家长贡献经验智慧,学校统筹教育资源,多方协作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红马甲行动,家校共护成长之路

当劳动的种子在田间地头茁壮成长,家校对学生的关怀也延伸到了餐桌之上。“今天的蔬菜检测报告在哪里?”“冷冻食材的储存温度达标了吗?”每周,学校食堂后厨总会迎来几位特殊的“考官”——由家长代表组成的膳食委员会检查小组开展突击检查。学校创新推出“家校共管”膳食监督机制,设立膳食委员会,邀请家长担任膳食委员会成员,让食品安全从“幕后”走向“台前”。这些“家长监督员”每周轮值,不打招呼直奔后厨:翻看采购台账追踪食材“身世”,用专业仪器检测餐具清洁度,甚至蹲点观察厨师操作流程。

“以前总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好,现在亲眼看到从采购到烹饪的全流程,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家长王先生有感而发。学校主动打开后厨大门,让家长成为食品安全的“第三只眼”,不仅守护了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更烹饪出了家校共育的“暖心餐”。这种透明化的管理模式给食堂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食材验收合格率提升至100%,食堂满意度调查创下新高。更可贵的是,通过参与监督,家长们从“质疑者”变成了“共建者”,家校之间建立起以孩子健康为核心的信任纽带。

除了“家长监督员”每周轮值,学校每月还专门设定“家长陪餐日”,在行政人员与教师双方陪餐的基础上,积极邀请家长与学生同桌就餐,形成三方陪餐制度。同时,家长协助食堂工作人员维持用餐秩序,收集学生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为食堂的改进提供第一手资料。学校根据这些反馈,迅速响应,实现问题“即提即改”,真正将学生的需求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此外,家长义工团坚持每周末在校门口维持上下学秩序,风雨无阻,成为校门口最动人的“红马甲风景线”。

从劳动教育的深耕细作到家社智库的多元赋能,从阳光共治的机制创新到社会实践的协同联动,致理中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持续深化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整合家庭的情感纽带、学校的专业引领与社会的资源支撑,致理中学成功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方位覆盖的育人体系,让教育在生活实践中生根发芽,在学生成长中开花结果。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阳光共治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联通家校社三维空间:与社区、城管、街道办、派出所开展深度协同,与企业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使家庭教育指导更趋专业化、社会资源整合更具系统性、校园治理机制更显长效性。这一系列创新实践,正生动诠释着“致理德育”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谱写动人篇章。

采写:南都记者 任朝州

来源:南都N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