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小红书App在底部导航新增“市集”页面,与首页并列成为一级入口。点进页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双列信息流:一边是带货直播间的实时展示,另一边是商品笔记与买手橱窗穿插呈现。
出品/壹览商业
作者/李彦
编辑/木鱼
小红书“市集”上线了。
近日,小红书App在底部导航新增“市集”页面,与首页并列成为一级入口。点进页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双列信息流:一边是带货直播间的实时展示,另一边是商品笔记与买手橱窗穿插呈现。
与社区内容的浏览方式一致,用户依旧是在熟悉的刷笔记体验中发现商品,不同的是,这里所有内容都直连交易环节,点击即可进入购买。页面上方还有固定的频道位,比如“买手橱窗”“新品首发”等,按场景和兴趣分门别类地聚合了好物,让逛的过程更像走在街区,随时会邂逅新品和惊喜。
卖水果的、卖水晶串的、卖设计款服饰的...小红书线下市集也在同步铺开。8 月底,小红书在上海举办了线下市集活动,集结全国百余家特色商家,把“摊位”从屏幕搬到了现实街区。消费者能在现场体验选购商品、与主理人面对面交流。
在壹览商业看来,把“市集”放到首页,小红书正在打磨更符合社区叙事的货架电商。
电商格局转向:货架与内容的再平衡
过去几年,电商行业的竞争逻辑正在重构:货架电商加速内容化,内容平台则不断强化交易闭环。
在货架电商一端,巨头们通过直播、社区化产品“逛逛”等方式丰富内容生态,但用户习惯的掣肘让成效有限——人们或许会在购物平台顺便刷内容,却很少为了社交和娱乐停留。
相对应地,内容平台大举切入电商。抖音借助短视频和直播挖掘潜在消费需求,再通过搜索、商城等“人找货”场景加以承接,迅速成长为综合电商平台。随着这种“双向融合”的加深,内容与交易不再割裂,“种草即交易”成为新的行业逻辑。
小红书正处在这种融合的十字路口。它以强大的“种草”能力闻名,却长期面临闭环不足:用户被种草后,往往转去第三方平台下单。为补上这块短板,小红书推行“号店一体”机制,尝试多种电商模式,但在供应链、物流等基础设施上仍需时间追赶成熟平台。此次“市集”登场,目标正是要打通从内容到交易的最后一公里。
与传统电商追求“规模+效率”不同,小红书押注“好货+体验+社区感”。它要做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大卖场,而是带着生活方式温度的电商:让用户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所向往的生活。
“生活方式电商”与“市集”
把“市集”放在首页,是小红书基于用户特征和社区基因的自然选择。
从用户画像来看,小红书电商的消费群体年轻而挑剔。据平台披露的数据,在电商月活跃购买用户中,95后占比高达70%。这代消费者并非单纯追逐低价,而是愿意为审美独特、品质过硬、价格合理的商品买单。年轻用户的强购买力与对生活方式的追求,为小红书电商的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
从产品逻辑来看,“市集”延续了社区的“逛”式体验。用户在刷笔记时,随时可能遇到隐藏的宝藏商家和好物,并能直接下单。商品笔记往往从使用场景和个人体验出发,更像是生活方式的表达,而不是冷冰冰的商品参数。
此外,“市集”还引入了“好货优先”的推荐机制,与社区内容流的算法有所区分。高成交、高复购、高互动的商品能获得更多推荐,不再单纯依赖点击率或完播率。这样一来,只要商家提供的是优质好物,即便内容表现一般,也能获得稳定的曝光机会。
在小红书的电商逻辑中,人不只是消费者,还可能是买手、主理人或创作者。他们通过笔记和直播,把看不见的价值传递给用户。社区和电商的边界被模糊,“逛社区”与“逛商场”融为一体,用户的购买冲动也能顺势完成转化。这种模式能否跑通,将决定小红书能否真正从内容影响力走向交易力。
“市集”背后的生态构建与挑战
为了支撑“市集”的落地,小红书正加速完善电商生态。
在商家端,小红书吸引了大量年轻创业者和中小品牌。据官方披露,超过一半的动销商家是在小红书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开店;而过去一年新开的个人店中,95后卖家也占到一半。也就是说,这里聚集了一批初次创业、又高度年轻化的商家群体。他们多元、活跃,也带来鲜明的社区氛围,成为小红书电商生态的一大特色。
占春衣物”的主理人彬彬,坚持用“慢”的方式打磨衣服,每件都由裁缝独立完成,靠工艺细节赢得了年轻用户的青睐,如今在小红书单平台就能做到月销百万元。来自云南的叶绍敏,则把家族30年的野生菌生意搬到线上,用源头直供和真实分享建立起信任,即便在高损耗的品类里也跑通了生意。
在扶持政策上,小红书推出了“百万免佣计划”: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同一商家前100万元交易额免收佣金,仅需承担支付渠道成本。除此之外,平台还通过运营服务商招募、加快结算回款等措施,帮助商家解决资金周转和运营痛点。
内容侧则强化了“种草直达”等产品链路,支持用户从笔记直接跳转到店铺购买,打通从内容到交易的闭环。线上线下联动也成为常态:小红书频频打造“线上市集”,并在今年8月落地首个线下市集,百余商家在现场与用户面对面,4天吸引超4万人次到访,真实还原了“逛市集”的烟火气。
但“市集”的推进仍面临挑战。用户心智的培养需要时间,很多人依然把小红书当作灵感库而非购物起点。随着商家和内容体量增加,社区氛围也可能被过度营销稀释,平台必须在曝光与信任之间保持平衡。更长远的挑战是如何在坚持社区调性的同时实现规模化增长:既要保持独特的烟火气,又要支撑商业上的高增速,这将是一场长期博弈。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