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未来间架起精神长桥 评系列报道《挺起不屈的脊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3 17:52 1

摘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湖南广播电视台与辽宁广播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八集系列报道《挺起不屈的脊梁》,于8月25日在湖南卫视、辽宁卫视、学习强国平台、芒果TV、风芒APP、北斗融媒等平台同步播出。节目以超越普通新闻叙事的格局,

□凌引迪 王楠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湖南广播电视台与辽宁广播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八集系列报道《挺起不屈的脊梁》,于8月25日在湖南卫视、辽宁卫视、学习强国平台、芒果TV、风芒APP、北斗融媒等平台同步播出。节目以超越普通新闻叙事的格局,完成了一次对历史的深度叩问与对精神的当代召唤。它跳出宏大叙事的窠臼,以“人”为锚点串联起14年抗战的壮阔史诗;它打破地域与时空的界限,让辽宁的“起点”与湖南的“终章”形成历史闭环;它更打通了过去与现在的通道,让抗战精神从档案里的文字变成可触摸的现实力量。从立意到表达,从内容到传播,这组报道都展现出“破圈”的勇气与“扎根”的定力,堪称重大主题报道的一次标杆性实践。

立意深远,主题突破:从“历史回望”到“精神共振”,在个体叙事中立起民族脊梁。传统抗战题材创作常陷入两种困境:要么沉迷于战争场面的堆砌,让历史变成冰冷的“事件清单”;要么停留于英雄群像的歌颂,让人物沦为符号化的“精神标本”。《挺起不屈的脊梁》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找到了“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的黄金结合点——以“脊梁”为精神主线,让每个具体的人都成为民族精神的“微观载体”。

这种突破,首先体现在对“英雄”的重新定义上。在第二集《绝笔》中,18岁的长沙女兵刘守玟成了核心人物。报道没有将她塑造成“天生的英雄”,而是先展现她的“平凡”:湖南省档案馆里的退学档案显示,她的体育和国术(中国武术)成绩在班上垫底;唯一的照片里,她穿着校服,眼神里还带着少女的青涩。可就是这个“文弱女孩”,瞒着家人加入战地服务团,在禹王山阻击战中为救连长中弹牺牲。战场上无比勇敢的她,在弥留之际,流露出深深的不舍和眷恋,她托付村民转交的绝笔信被梅雨浸泡得模糊不清,但她发出的“妈妈啊妈妈”的微弱呻吟,却被收留照料她的村民陈刘氏铭记了一辈子。——这些细节让英雄卸下了“完美铠甲”,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亲人。当陈刘氏一家三代为她寻亲66年,当她的遗骸最终归葬湖南革命陵园时,观众看到的不再是“抗战烈士”的抽象标签,而是一个用青春兑换希望的生命。

同样动人的,是第六集《北望》里东北中山中学的师生们。这所流亡办学12年的学校,用“白山高,黑水长”的校歌串联起多地迁徙史:从北平到南京,从湖南双峰到四川内江,师生们唱着校歌一次次北望故乡,毕业后义无反顾冲上战场,40多名首届毕业生考入延安抗大、黄埔军校、中央航校,大多殉国。报道没有罗列办学成果,而是聚焦两个细节:一张中央航校12期毕业生的合影,照片上的30多个“十字”标记触目惊心:47人中抗战胜利后仅余2人;97岁校友萧向阳唱校歌时,依然能准确念出“唯楚有士,虽三户兮秦以亡”的歌词,眼神里的光与80年前别无二致。这些叙事让“教育救国”从口号变成了可感知的行动——当今天的东北中山中学学生们在操场上喊出“以笔为剑,抗战到底”时,“脊梁”不再是历史概念,而是穿透时空的精神接力。

更深层的突破,在于报道对“历史闭环”的构建。辽宁是抗战的起点,湖南是受降的终点,两地看似遥远,却被“不屈”的精神牢牢绑定。第一集《起来》里,辽宁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与湖南的田汉故居形成呼应:东北义勇军用血肉之躯抵抗侵略时,田汉写下《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1936年上海歌咏大会上,连镇压的军警都跟着唱“起来”——这种跨省域的叙事,让“脊梁”从地域精神升华为民族基因。第七集《正义》更是将芷江受降与沈阳审判并置。1945年4月爆发的芷江保卫战,以中国军队胜利告终,成为正面战争最后一场会战;短短几个月后,日军降使在芷江乞降。当年日军从沈阳挑起战火,而新中国恰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曾经的战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忏悔,他们的后代成立“抚顺奇迹继承会”继续谢罪——历史的“起点”与“终章”在此相遇,“正义必胜”的真理有了最扎实的注脚。

创新表达,让历史“开口说话”,用多维度叙事激活沉睡的记忆。重大主题报道要避免“说教感”,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创新。《挺起不屈的脊梁》最令人称道的,是它让“沉默的历史”变成了“会说话的叙事者”——档案、文物、遗址甚至普通人的回忆,都成为故事的“主角”,共同搭建起立体的历史现场。

这种创新首先体现在对“新史料”的挖掘与运用上。报道团队历时半年,在湘辽两省及十余省市的档案馆、纪念馆里“寻宝”,许多首次公开的文献让历史有了“新表情”。第四集《真相》中,沈阳“九君子”冒死整理的《TRUTH》档案包堪称“镇片之宝”:这本400多页的英汉双语文件,用75条证据揭露了日军的侵略真相。报道没有简单展示档案内容,而是还原了取证过程:毕天民为拍本庄繁布告,在商户房顶潜伏到天亮,蹬掉瓦片时用汽车声掩盖动静;巩天民的妻子在楼下弹风琴放哨,一旦有特务靠近就换曲子——这些细节让书生报国的勇气有了画面感。更动人的是档案包的蓝色布套,上面用红线绣的“TRUTH”是张查理的夫人亲手缝制的,针脚里藏着“中国人永远是中国人”的决心。当这份从联合国日内瓦图书馆被找到的档案,在文物保管员手中徐徐展开,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历史证据,更是民族尊严的鲜活印证。

在叙事结构上,报道采用“时空折叠”的手法,让过去与现在形成“对话”。第三集《回家》里,公益志愿者孙春龙的行动成为线索:他带着89岁的远征军老兵李锡全回到湖南桃源,老人在母亲坟前磕头的瞬间,与1938年他从军离家的画面重叠;志愿者帮衡阳保卫战烈士许健寻亲时,将战场上的一抔黄土洒在许健妻子贺训期的墓前,83年未圆的“三天婚姻”终于有了结局。这种“现在进行时”的叙事,让“回家”从个体愿望变成了民族行动——当815具抗战殉国将士遗骸在辰溪集体安葬,当一位位烈士的名字被逐一念出时,“让英雄回家”不再是口号,而是可触摸的现实。

更巧妙的是对“声音”的运用。第一集《起来》中,97岁的抗战老兵宋英已记不清往事,却能完整唱出《义勇军进行曲》;东北义勇军纪念广场的“国歌墙”前,东北义勇军将领郭景珊的儿子郭春光摸着歌词说“这就是当年的精神”;美国歌唱家保罗·罗伯逊1941年在纽约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让“新中国之歌”有了世界回响——许多外国人学会的第一句中文,就是“Chee Lai!”——“起来!”。这些声音串联起不同时空的“起来”,让国歌从历史符号变成流动的精神密码。在《北望》里,东北中山中学的校歌更是贯穿始终:从1938年师生流亡时创作,到现在新生军训时合唱,歌词里的“我来自北兮回北方”,80年来从未变调。

传播赋能,从“单向传播”到“全民参与”,让精神在互动中生长。好的报道不仅要“被看到”,更要“被记住”“被传承”。《挺起不屈的脊梁》在传播上的成功,在于它跳出了“媒体播、观众看”的单向模式,通过多平台联动与多维度互动,让抗战精神从屏幕里走进现实中。

报道在平台选择上形成了“矩阵效应”:湖南卫视、辽宁卫视覆盖主流人群,“学习强国”平台触达党员干部,芒果TV、风芒APP、北斗融媒及微博、抖音号、视频号、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吸引年轻受众。不同平台的内容也各有侧重:电视端侧重完整叙事,每集15分钟左右的篇幅保证故事的深度;新媒体端则推出“刘守玟的最后一封信”“九君子的秘密行动”等短视频,用“悬念式”开头抓住碎片阅读场景。这种“一鱼多吃”的传播策略,让不同年龄、不同圈层的观众都能找到切入点——有网友在视频号留言:“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呐喊,这里铭刻着民族不屈的脊梁。”“历史的温度触手可及,正义必胜的真理得以彰显。”这种自发传播让报道有了“二次生命”。

更重要的是,报道引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潮。第二集《绝笔》播出后,湖南稻田中学的学生自发为校友刘守玟扫墓,写下“以青春护山河”的誓言;苗可秀学校组织师生收看,作为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许多观众看完《真相》后,自发到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参观“九君子”群雕。《正义》一集播出后,片中出现的当年在日军降机前扮鬼脸的中国小男孩,引发媒体关注,芷江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特意召开发布会,向全社会寻找这位“胜利男孩”。这种“从屏幕到现实”的延伸,让精神传承有了具体的载体。

在国际传播层面,报道也展现出“大历史观”。第一集里保罗·罗伯逊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的片段,第五集《信仰》中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取景拍摄,第七集日本“抚顺奇迹继承会”举办反战集会的画面,让中国的抗战故事有了世界视角。日本神田外语大学讲师远藤美幸在采访中说:“我们必须认真了解战争中日本的加害行为,将反思传给下一代”——这种跨越国界的共鸣,让“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有了更广泛的认同。

脊梁不朽,精神永续。八集《挺起不屈的脊梁》落幕时,有两个画面令人难忘:儿时亲历日军飞机轰炸立志航空报国的歼-8总设计师顾诵芬,面对镜头说出“希望我们国家有更多更好的飞机,我还能继续为航空服务。”时,在今年阅兵式上,一架架先进战机划过天安门上空,鹰击长空,壮志凌云。共同诉说着一个道理:民族的脊梁从不会因时间流逝而弯折,只会在代代传承中愈发挺拔。

这组报道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了历史真相,更在于它让抗战精神有了“当代坐标”——当奥运健儿在赛场上拼搏时,当航母编队在大洋上巡航时,当青年学子在实验室里攻关时,他们都是“不屈的脊梁”的当代注脚。正如第八集结尾所说:“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扎根,向自立自强的高峰攀登,挺起了不屈不挠的民族脊梁,汇聚成民族复兴的浩荡长河。”《挺起不屈的脊梁》做的,正是在历史与未来间架起一座精神之桥,让80年前的勇气变成今天的底气,让过去的抗争变成未来的力量。

在这个意义上,这组报道已超越了新闻作品的范畴,成为一部民族精神的“活教材”。它告诉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脊梁永远挺直;致敬英雄不是为了沉溺于荣光,而是为了让精神永远鲜活。从刘守玟的绝笔到苗可秀的遗书,从“九君子”的《真相》到东北抗联的信仰,这些故事终将融入民族的血脉,指引我们在复兴之路上继续“挺起脊梁”,奋勇前行。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