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13名学子赴衡水景县完成了为期12天的乡村振兴驻点实践活动。实践期间,学子们扎根基层,深入景县乡镇农业合作社与文旅企业,聚焦“农文旅融合”“农业企业创新转型”两大核心议题,将课堂所学理论转化为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为当地探索
清华大学学生在参观景县鱼菜共生项目。
本报讯(通讯员高雷 郑蕊)近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13名学子赴衡水景县完成了为期12天的乡村振兴驻点实践活动。实践期间,学子们扎根基层,深入景县乡镇农业合作社与文旅企业,聚焦“农文旅融合”“农业企业创新转型”两大核心议题,将课堂所学理论转化为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为当地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
深挖文化底蕴,打造文旅发展新载体。秉持“问题导向、需求落地”原则,队员们首先围绕景县乡村文旅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启文化资源转化与IP打造工作。景县拥有深厚的儒家文化与运河文化积淀,以此为切入点,创新开发沉浸式剧本杀《儒风・运河迷案》——通过年轻人喜爱的互动体验形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为景县县域文旅IP建设提供了全新载体。
同时,针对本地农业企业品牌辨识度不足的问题,为企业量身打造专属文化IP形象,并设计系列文创产品,有效提升了本土农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此外,结合乡村研学市场需求,队员们还研发出一套契合景县文化与农业特色的研学课程体系,为当地拓展“文旅+教育”新业态、实现文旅资源多元化利用奠定基础。
聚焦产业痛点,提供农业升级专业方案。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业合作社,系统调研景县农业发展瓶颈,最终形成专项调研报告《鱼菜共生技术在北方县域的推广实践与优化路径》。报告从技术适配性、成本控制策略、市场对接渠道三个核心维度,为景县引入绿色农业技术、破解传统农业发展难题提供了可落地的专业参考。
“我们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给出能‘扎根’的解决方案。”队员表示,鱼菜共生技术作为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若能在景县成功推广,将助力当地农业从“传统种植”向“绿色高效”转型,为农业产业升级注入科技活力。
激活人才动能,传递乡村振兴“硬核”力量。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实践期间,队员特别关注乡村人才振兴议题,通过走访调研,深度挖掘景县本地退伍军人创业典型案例。队员们与退伍军人创业者面对面交流,记录其返乡创业的奋斗故事与经验心得,并通过案例分享、故事传播等形式,以榜样力量激发更多乡村人才的干事热情,为当地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传递“硬核”精神动力。
长效合作启新篇,青春助力不止步。“12天的驻点不是终点,而是清华学子与景县乡村振兴的‘起点’。”队员何荘表示,将持续关注景县发展,推动此次实践成果进一步转化落地。
据了解,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已与景县达成“季度回访、年度深化”的长期合作意向。后续双方将围绕本次实践成果,分阶段派驻专业团队,协助景县优化鱼菜共生技术推广模式、完善文旅IP运营体系,助力景县走出一条兼具地域特色与示范效应的乡村振兴之路,让青春智慧持续为基层发展赋能。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