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的一个清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前,游客陈琛正仰头凝视着那幅斑驳的《鹿王本生图》。晨光透过窟檐的缝隙洒在壁画上,九色鹿的姿态栩栩如生,而他的思绪,却随着壁画中起伏的故事,飘回了半个月前江苏家中那个辗转难眠的凌晨3点半。
2025年9月的一个清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前,游客陈琛正仰头凝视着那幅斑驳的《鹿王本生图》。晨光透过窟檐的缝隙洒在壁画上,九色鹿的姿态栩栩如生,而他的思绪,却随着壁画中起伏的故事,飘回了半个月前江苏家中那个辗转难眠的凌晨3点半。
彼时的陈琛,刚结束一个糟心的项目——团队协作的矛盾、客户反复的修改要求、家人不解的抱怨,像一把把钝刀,将他的情绪切割得支离破碎。他习惯性地把所有委屈咽进肚子,白天强装镇定处理工作,夜里却被失眠缠上,直到那个凌晨,他突然在黑暗中惊醒:自己就像一个被塞满杂物的陶罐,再装下去,迟早会裂开。
这次敦煌之行,本是他给自己的“情绪避难所”,可站在千年壁画前,他却读出了更深刻的答案——原来,关于“情绪要释放”的真理,早在千年前的敦煌艺术中,就被古人藏进了色彩与线条里。
一、壁画里的“情绪密码”:古人早懂“吞进去的,终要吐出来”
莫高窟第156窟的《张议潮出行图》,画面里的仪仗队员或昂首阔步,或鼓乐齐鸣,连马匹的姿态都带着昂扬的气势。讲解员说,这幅画是为了记录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功绩,画中人物的神情,正是当时军民压抑百年后,终于扬眉吐气的情绪宣泄。
再看第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图》,壁画生动描绘了强盗们从烧杀抢掠到被官兵围剿、挖去双眼,最终在佛法感召下忏悔修行的过程。那些强盗被擒时的痛苦、忏悔时的虔诚,何尝不是“吞下暴力与贪婪,最终以忏悔与救赎吐出”的写照?
陈琛突然想起《黄帝内经》里“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的说法。古人早就知道,情绪不是看不见的空气,它会像风沙入喉一样,咽得越用力,越容易伤了自己。就像敦煌的壁画,那些或激昂、或悲悯、或欢喜的画面,从来不是为了“装样子”,而是古人将内心的情绪,以艺术的形式“吐”了出来,才得以流传千年。
二、从沙海到人间:我们都在重复“吞与吐”的循环
离开莫高窟,陈琛沿着鸣沙山的栈道向上走。脚下的沙子每走一步就会往下滑,像极了那些被我们强行压抑,却总在不经意间冒出来的情绪。
他想起前几天在敦煌市区遇到的一位民宿老板。老板说,十年前他在大城市做互联网运营,每天把“我没事”挂在嘴边,却在一次团建时突然崩溃——因为同事一句无心的“你好像总是没精神”,他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后来他辞了职,来敦煌开了民宿,每天和游客聊天、看沙漠日落,把积压多年的焦虑,都“吐”给了这片沙海。
“你看这鸣沙山,风把沙子吹过来,又会把沙子吹走,从不会憋着。”老板的话,让陈琛恍然大悟。我们总以为“忍”是成熟,把委屈吞进肚子,把无奈压在心底,可就像鸣沙山不会永远堆积沙子,我们的心里也装不下永远的负面情绪。那些没说出口的苦,会变成失眠时的辗转反侧;那些没释放的怒,会变成对亲近人的莫名脾气;那些没消化的焦虑,会变成身体里悄悄滋生的病痛。
就像江苏凌晨3点半的自己,以为沉默能解决一切,却差点被情绪压垮。而敦煌的沙与风,壁画里的喜与悲,都在告诉我们:“吃进去的,必须吐出来”,从来不是什么玄学,而是人心和自然共通的法则。
三、找到你的“情绪出口”,就像敦煌找到它的“绿洲”
在敦煌的最后一天,陈琛去了月牙泉。这片沙漠中的绿洲,让他想起一句话:“情绪需要出口,就像沙漠需要绿洲。”
月牙泉之所以能在沙海中存在千年,是因为它有地下水源不断补给;人要想不被情绪压垮,也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补给口”。或许是和朋友痛痛快快聊一次天,或许是像民宿老板一样,换个环境重新开始,或许是写日记、画画,把情绪变成可见的文字或画面——就像敦煌的工匠们,把心事画进壁画,让情卜绪有了归宿。
陈琛掏出手机,给半个月前闹矛盾的家人发了一条长消息,没有指责,只有坦诚:“前阵子我压力太大,没好好和你们沟通,对不起。”没过多久,家人回复:“我们也看出来你不对劲,就是怕你烦,没敢多问。”简单的几句话,像一阵清风,吹散了他心里的阴霾。
离开敦煌时,夕阳正落在鸣沙山上,把沙子染成了金色。陈琛回头望了一眼莫高窟的方向,突然明白:千年敦煌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它的艺术,更因为它藏着最朴素的生活真理——无论是千年前的古人,还是现在的我们,都逃不开“情绪要流动”的法则。
那些你吞下去的委屈、焦虑、痛苦,从来不会凭空消失。它们要么在沉默中发酵,要么在释放后沉淀。不如像敦煌的沙、敦煌的风、敦煌的壁画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把情绪“吐”出来。毕竟,人生不是用来“憋着”的,就像敦煌不是用来“藏着”的——只有让情绪流动起来,我们的心,才能像月牙泉一样,在岁月的风沙里,始终清澈明亮。
互动话题:你有哪些“把情绪吐出来”的小方法?是和朋友倾诉,还是用文字记录?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抽3位读者送敦煌主题明信片一套!
来源:小钰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