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今年 4 月刚好全职独立开发两年了,总结这两年独立开发结果:希望通过独立开发获得一份可持续的收入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生活失败了。不过确实做出了自己还算满意的产品,上过 AppStore 首页推荐,也得到了一些用户的认可,不算瞎忙活。
到今年 4 月刚好全职独立开发两年了,总结这两年独立开发结果:希望通过独立开发获得一份可持续的收入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生活失败了。不过确实做出了自己还算满意的产品,上过 AppStore 首页推荐,也得到了一些用户的认可,不算瞎忙活。
商业上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过去几个月平均每个月收入只有三千多人民币。因为收入是我和设计师大点两个人五五分,所以每个月到手一千多。这钱差不多只够点外卖的。
但是怎么说呢。我认为人生是一个过程,每一段时间认真投入了就好。不能因为没有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否定了整个过程。如果只关注结果,每个人最后都会死亡。生命就变成了几个点,失去了很多乐趣。最后我和大点的共识是:只是这样很遗憾、很可惜。我们无法达成理想中的闭环:用户体验优先,打造用户喜欢的产品 → 用户满意付钱 → 用户口碑传播→ 做出更好的产品。
在这两周年之际我们决定停止全独立职开发,核心原因是在小而美 App 赛道,当下我们无法通过我们的个人努力维持可持续的运转(能力有限)。文末会带上我们的联系方式,如果有工作机会欢迎推荐一下。下面会分享总结为什么这条路我们没有走通,以及一些独立开发的经验教训。希望对想要尝试以及正在做的朋友们有一点帮助。
关于我们:打工人小组件先介绍一下我们。我们的核心成员是 3 人,我(富贵)负责产品决策和 iOS 开发,设计师大点。还有一个兼职的插画师有限。
因为 iOS 的开发生态已经很成熟了,常规的 app 该有的都有了。我又只是一个人,不想做太复杂的项目。因此选择了当时 iOS 的一个新特性小组件方向,再结合一个细分方向,通过更好的设计做出差异化。当时也是观察了一圈独立开发生态,发现很多都是一个程序员或者产品经理。一般都是偏功能性的方向,强调设计差异化的比较少。刚好我和设计师都想做一个好看的产品,因此就选定了这个方向。
选择突出设计还有一个原因是防抄袭。因为一个人做的 App ,是无法建立功能壁垒的。所以如果只是简单的一个产品 idea ,要是火了很快就一出现一堆仿品。但是如果特色是设计,只要不是像素抄袭就没有这个困扰。因为设计关乎审美,不同的设计会吸引不同的人群,这样不会形成直接的竞争。
即便如此,我们随后又各自继续上班去了。转机是因为我刚好认识了一个插画师有限。我说我想做一个下班倒计时主题的小组件,说不定以后还可以赚到钱。有限当时因为 YQ 被迫宅在家刚好有空,于是白天他画,下了班我看他的图,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来来回回一个月后,有了打工人小组件的第一个插画主题。我们三人都对这套主题非常满意,是那种完成了一件作品的感觉。这个主题设计完成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要认真搞一个 App 了。
发布后不久被 AppStore 本周精选了,更是给了我们打了一剂强心剂。还有一个点是我们发现 App 的月留存超过了 50%。因为我们早期的版本功能特别少,3 个月后发现还有一半的用户在用。我们认为这个产品可能还挺有潜力的。于是我按捺不住做自己的产品的冲动,离职全职做这个产品。
半年后( 10 月)我们被编辑收入 AppStore 首页推荐。当时对未来算是充满信心了,以为是起点,结果是巅峰。刚开始只有我是一个人全职,上了首页之后因为觉得可能真的可行,随后不久设计师也就离职一起干了。
我和设计师都有点产品理想主义,不过我们本身也确实没有什么商业经验了。也是受一些独立开发者的故事影响,觉得做出一个用户认可的产品,就足够了。所以我们以为只要做好产品,关注用户体验,力所能及的做好设计就能赚到钱。
当时我设想的商业模型是这样的:一年获取 10 万用户,10% 的用户付费,平均每个用户价值 24 元(我们最初的永久会员是 24 元)。这样一年有 24 万收入,一人一个月有 1 万。虽然不多,但是随着用户基础越来越大,以后收入会越来越高。也不追求暴富,这个收入预期是可接受的。
还有一个假设是就算第一个产品没赚到钱,有了这些用户口碑,我们出第二个产品也会成长的很快。有很大的概率第二个产品可以成功。
当时觉得这个商业模型应该问题不大,但是跑在真实环境里其实一点都不一样😂。这更像是两个温室里的花朵想象的没有摩擦力的世界。
做独立开发只要把产品做出来,不用去做运营推广。这可能是独立开发者最大的误解偏见了。这个认知特别像你问小朋友米是从哪里来的。答:米是从超市买的。
有这个错误认知的可能原因有两个:
独立开发者多为程序员,在平常工作中并不参与运营推广,也就看不到运营推广的工作量。这本质和产品经理和设计师觉得某个技术实现很简单一样。就像盲人摸象,程序员也就看不到运营推广的工作。运营推广相比开发设计是一个独立的技能。而且运营推广对产品的重要性在表面上并不显而易见。这就会让很多独立开发者忽视,因为初始投入产出比不高。把时间精力都花在自己擅长的产品研发上。稍微留意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商业行为,就会发现销售费用是商品流通中的必要一环。你的产品需要触达潜在用户,你不可能靠自己触达全部用户。于是需要付出一些费用达到这个目的。互联网产品也是一样的。你需要获取用户的注意力来推广自己的产品。你要把一个产品信息推向用户,这中间一定是需要做功的。这是真实世界中存在的摩擦力,不能忽略。
只有某些特别的品类可以不用考虑推广获客的问题。
一类是供不应求,某个痛点只有你解决了,大家都来用。比如 DeepSeek 火遍全球没做任何推广投放。一类是产品自身具有传播性质,每个用户都会潜在的帮你传播,并且这个传播系数在初期大于 1 。比如早期的社交网络,我有了一个社交账号,我会让我身边的朋友一起加入。
还有一类是时代红利型产品。在一些时期下,某个品类的产品会有自然关注度。也可以理解为小风口。在红利期内产品做的好会有平台的自然流量注入。
再举一个纯净水作的例子。纯净水是一个标品,但是你也会发现全国各地卖的纯净水是不同的品牌。理论上,应该是一个品质最好的纯净水占领各个商店。那么为什么没有发生呢?因为产品到用户手中需要交付。除了产品好,还需要有能力把产品推给用户。
我们潜意识会认为一分钱一分货。如果产品做的好,那么就可以有一个 好价钱。那么只要做好产品就可以了。
但是这个认知也是片面的,尤其是在软件产品上。产品质量只是销售收入的一个因素。
好的软件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同样一个功能,你花 1 天写 500 行代码,另外一个人花 10 天写了 5000 行代码。后者的成本是是前者的 10 倍,但是在软件“好”的感知上用户不会用 10 倍的差距。
更全面的用户付费(价值感知)模型是:
用户的付费结果 = 产品质量 x 价值感知 x 消费习惯
产品质量是创作者可以决定的,但是用户侧的价值感知和消费习惯只能去感知适应。千万不要想着去教育用户。
用户的价值感知,就是用户觉得你这个值多少钱。并不是你说你做的多用心,功能有多少,用户就会觉得你应该值多少钱。
效率类的工具价值是最容易被感知的。我本来要花 4 个小时,现在有个工具让我 2 个小时做完。假设我的时薪是 100 元。那么只要工具的价格低于 200 元就会让用户感觉值。所以给挖金矿的人卖铲子是一个好生意。不过很快你就会发现卖铲子不是只有你一家,所以还是需要拼交付。
但是产品除了功能价值,还有情绪价值。情绪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可选商品。功能价值是止痛药,情绪价值是维生素,有他更好,要是收费的话,可能就不要了。
举个例子:手机壁纸。一个壁纸类 App ,订阅后可以下载里面所有的壁纸。那么一个月订阅的价格值多少?对有的人来说,一分钱都不愿意花。有的人觉得值 10 块,有的人觉得值 50 。
那么什么是消费习惯呢?接着壁纸说,有的人一张壁纸 1 元他不愿意付费,但是他愿意看 60 秒广告。说明壁纸在他眼里是有价值的,但是我可以用我的注意力时间支付,或者可以在朋友圈集 50 个赞,但是不愿意支付现金。
所以可能你的产品做的很好很用心,但是你的品类和你的目标人群决定了这个产品是赚不到钱的。用户点赞鼓励一堆,一看要收费扭头就走了。用户说的希望你保持初心其实是希望你保持免费,保持用爱发电。我也听了很多同样的产品,在国内付费很差。但是改为面向欧美市场后,用户的 LTV 提升了 3-6 倍。产品还是同一个产品,真是树挪死人挪活。
我经常看到有人发帖子问有没有简洁好用的 xx App ,其实缺的是不是这类 app ,缺的是免费的 App 。记账软件从第一天有应用商店就有了,你说用户缺的是什么功能?如果你的定位是做一个不赚钱的最好的记账,你就做吧,一做一个不吱声。慈善开发第一人。
你说这个用户要的是免费还是好用?
第一天就应该收费:当用户愿意为你掏钱的好才是真的好如果你的产品是需要收入的话,你真的应该尽早收费。哪怕收费从 1 元开始也可以。除非你的产品是靠广告收入的。
一个产品有用户价值的体现是什么?没错,就是用户愿意付钱。
如果你问用户一个功能想不想用,用户回答说的想要可能不是真的想要。这个功能如果要收钱,用户愿意付费,那说明用户是真的想要。
通过收费,可以验证真实的市场需求。如果你是小众高频的垂类应用,可以通过收费尽早辨别哪些是核心用户关注的功能。整个用户盘子里只有愿意付钱的 5% 的用户的需求才是真正重要的。
通过收费也可以判断产品的潜在商业模型,判断是否值得投入,或者投入资源多少。有的产品因为付费转化太差,可能最多开发两三个月就够了。但是如果不知深浅做了半年才考虑付费,时间可能就浪费了很多。
以计算器 App 为例。如果你关注常规的加减乘除,加几个好看的皮肤,你的付费转化一定是很差的。因为对大众来说,计算器的情绪价值是很低的,而且使用频次也不高,所以付费意愿一般。如果不通过付费来验证,是很难靠个人的产品直觉判断出哪些场景是有市场价值的。
需要选择特定场景切入,找到愿意付费的高频人群。下面是我随手搜的一个计算工具,虽然不知道最后商业成绩如何,但是这个路子至少是可行的。对普通人群有价值的计算就是房贷、车贷、个税了。对一个用户来说,付费 10 元知道你的最佳贷款时间,帮你节省几万元,是否愿意呢?有了这个价值锚点付费的场景就很明确了。
但是其实对个人用户来讲还是低频的。其实这个 app 的核心付费用户群是中介销售。对房地产中介或者车的销售员是高频场景,他们会买这样一个 app ,告诉用户哪个贷款方案是最佳的。对他们来说每天都需要为用户计算这个。相比拿个传统计算器写在白纸上,用 app 生成一个方案的图发给用户是一个更加清晰高效的解决方式。对他们来说,这个 App 是 18 还是 38 都是可接受的。
很多人可能担心收费会影响用户风评。这个情况很可能发生,但是我们都早一点认清一个现实比较好: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如果只能选择一部分,选择愿意为你付钱的人喜欢你。关注核心用户的看法。
也可能觉得早期产品不完善感觉收费说不过去。其实付费的鸿沟是有和没有的区别。你产品不完善你完全可以从一个低的价格涨上去。以我的经验,愿意付费的用户对价格容忍度比较高。比如你的产品从 8 元涨到 18 元,对于真正的愿意付费的前 5% 用户转化并不会差很多。对于愿意付费的用户,核心是定价的问题。对于永远不会付费的用户,1 分钱也不愿意出。
所以打工人小组件为什么无法跑起来前面提到了几个思维上的错误,自然也就反映到产品的执行选择上。
我和设计师在运营推广上做的努力约等于 0 。我们都觉得做好我们擅长的产品上吧。我们两人尝试做推广运营都很费劲,花一天写一个 xhs 笔记效果不好,后面就放弃了(逃避)。我本来以为用户到了 10 万以后,靠着用户的自我口碑传播就够了。实际上除非产品上自带传播属性,或者你的产品刚好占据了某些人们搜索结果,靠用户自然传播带来的量上很低的。也可能因为我们上一个低频的场景,平均每天自然新增就是 40 左右。其实你想想也合理,我用一个产品觉得还满意,我没动机去跟所有人宣传。另外每个人所能影响到人数很有限,所以如果不是瞄准特定的垂类人群,大众类的产品传播系数都很低。我想到达可接受的自然传播的门槛可能用户要超过 50 万才够。
我们对付费也是特别盲目的乐观,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 App 在国区的评分。超过 3000 人的评分下有 4.9 分。我们现在永久会员的价格是 48 元。对于一个有收费的 App 而言,这个评分算是很高了。
我们以为既然用户对产品满意,我们后面的收费转化就一定会很高。我在全职做的第九个月才上线了收费的会员。即便如此我们都还是很忐忑。
那么转化结果是怎样呢?其实并没有质的不同。
我们第一个无任何权益的会员购买率在 1.5% 左右。然后在一些特别角落加了会员限制以后转化在 3.5% 左右。前阵子给 60% 的小组件主题加了会员限制以后付费转化在 5% 左右。
我和设计师中间还以为是不是功能做的不够多。最近一次我们做了一个个性标题文字小组件。花一个月时间一口气做了 20 多个主题。我想这次怎么样都有用户喜欢的主题吧。我们把这个组件设置为了会员专属,结果从这个小组件跳过去的付费转化也只有 3.5%。说明在用户想使用这个小组件的前提下,他一看需要付费,96.5% 的人就放弃了。
想象中的 10% 付费率是完全达不到。有一个行业内的人士跟我说整体上的付费率在 2% – 7%。所以我的 5% 付费率其实就是一个正态分布下常规的结果。所以这和产品好不好已经没关系了,你的产品定位和人群已经决定了付费转化大概在某一个范围,选对赛道很重要。
我们本来以为有一定用户量下后面的产品启动会更容易,其实也很有限。我们加了一个开屏弹窗说我们做了一个新 app (鸭梨海拔),点击到 appstore 去看的比例大概在 20%。接下来的下载转化就看你后面 App 的数据了。我假设有 10% 的转化,那么最后都转化说 20% x 10% = 2%。如果你能触达你的所有用户,那么 2% 的用户会转化到新的 App 。而且因为小组件其实是个低频应用,每个月打开 App 当用户只占到我们用户数的 10%,因此我们还没有一个好的方式连接到我们的全部用户。另外一方面,一个用户用你的这个 App ,也确实未必会对你个人对你下一个产品感兴趣。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理解我为什么选择停下来。之前我们选择的产品定位单个用户价值太低,达不到商业推广的门槛。我们也没有自我宣传能力和平台红利低成本获得用户。但是如果是当做一个兴趣爱好下班之后做一些有意思的产品,一个月有几千收入感觉也还行。因此我们可能后面当做一个兴趣爱好继续做一点东西。
我眼里的独立开发第一性原理是这样的:
产品成本+用户获取成本 > 用户价值(LTV)
其实并没有什么洞见,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商业规律。
上面的公式拆解一下,假设你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推广成本是 3 元(已经很低了),你的付费转化为 5%。
那么你的产品定价为 ¥3÷0.05 = ¥60 。实际上你不能所有收入都拿来投放,而且平台还会收一些 手续费(苹果的小开发者是 15% 的手续费)。因此你的产品单价应该在 68 元以上才能跑起来。所以很多独立 App 的定价在 68 – 98 ,其实是一个正常的定价。但是同样的产品如果是海外市场就比较舒服了,因为欧美的单价从 88 – 168 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当然海外的推广单价也高一点。如果是订阅型产品就更好了。
持续的用户获取就三个路子:
用户的付费收入足够支付投放成本占据了某些关键词的 SEO 结果,这些关键词每天的自然搜索量会给 app 导流。做 ASO 关键词本质也是这个路子。也可能你解决了一个小众场景的问题,大家搜索到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别人的回答里导向了你的 App 。自己在社媒上每天呦呵、整活,带来的关注流量转化到产品上(其实很难,效果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许真的需要建立个人 IP关于成为超级个体或者建立个人 IP 的话题经常在网络上看见。从我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是普通人最没风险的创业了。
所谓超级个体的本质是有流量的内容创作者。独立开发者天然是一个内容创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宣传出去,和用户建立信任。通过内容带来关注转化到自己的产品上,确实是一个相当好的运营方式。而且如果你的社交媒体只做自己产品宣传,其实转化会很低,谁会想要关注一个天天发广告的账号呢?
但是如果真的有做出个人 IP 的能力,你很快就会发现一个矛盾:如果我靠输出内容就能赚到钱,我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自己做的产品赚到钱?假设你有 10 万粉丝,你可以接广告,也可以分销一些垂直课程,或者自己做内容,是否还有必要做一个 App 这么重的产品呢?
总的来说,有一个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和用户建立连接信任有百益无一害。这也许是很多人 build in public 的原因。
最后的建议从验证一个产品 idea ,做出一个有相当完成度的产品,积攒一定的用户,最后能赚到钱中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不是特别急的话,起步肯定是当做副业鼓捣比较好。这样心态也好一点。
如果你打算尝试独立开发,产品一定是可以做出来。我没见过失败在第一步上的人,难的是做出来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赚到钱。因此起步的时候就要思考如何解决推广和商业化的问题。
作者:Lacklock
原文地址:https://www.v2ex.com/t/1121385
本文由作者@Lacklock,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作者提供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