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和十年(815 年)的长安,春风刚染绿了曲江池的柳丝,却吹不散刘禹锡心头的寒意。这位四十出头的诗人,手持朝廷新颁的贬谪诏书,站在朱雀大街上,望着熟悉的宫墙,嘴角勾起一抹苦涩的笑。从贞元九年(793 年)高中进士时的春风得意,到永贞革新失败后的一贬再贬,他的人
元和十年(815 年)的长安,春风刚染绿了曲江池的柳丝,却吹不散刘禹锡心头的寒意。这位四十出头的诗人,手持朝廷新颁的贬谪诏书,站在朱雀大街上,望着熟悉的宫墙,嘴角勾起一抹苦涩的笑。从贞元九年(793 年)高中进士时的春风得意,到永贞革新失败后的一贬再贬,他的人生仿佛坐了一趟跌宕起伏的过山车。而这一次,他将前往更远的连州,可他心中的诗弦,却从未因命运的重击而断裂。
长安才俊:在书香与朝堂间初露锋芒
大历七年(772 年),苏州的一个官宦之家迎来了一个男婴。父亲刘绪时任溧水县令,正忙于处理地方政务,听闻孩子降生,特意从县衙赶回家中,看着襁褓中哭闹的婴儿,为他取名 “禹锡”,字 “梦得”,希望他能如大禹般有济世之才,如梦般得偿所愿。这个孩子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三岁时就能背诵《诗经》中的篇章,五岁时随父亲游历江南,在杭州的西湖边,他指着湖中的画舫,脱口而出 “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游”,让随行的幕僚惊叹不已。
刘禹锡的童年,是在不断的迁徙中度过的。刘绪因公务调动,先后在浙江、安徽等地任职,刘禹锡也随之辗转各地。这段经历让他见识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也让他早早体会到百姓的疾苦。在歙州(今安徽歙县)时,他看到当地农民因苛捐杂税而流离失所,在日记中写道:“苛政猛于虎,此言不虚也。” 这段记忆,为他日后参与永贞革新埋下了伏笔。
贞元六年(790 年),十八岁的刘禹锡离开家乡,前往长安求学。他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很快在长安的文人圈中崭露头角。他与柳宗元相识于一次文人雅集,两人一见如故,常常在一起探讨诗文、议论时政。柳宗元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梦得之才,吾不及也。其诗豪放洒脱,其论切中时弊,将来必成大器。”
贞元九年(793 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科进士及第,一时传为佳话。在雁塔题名时,两人并肩而立,俯瞰着长安的繁华景象,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刘禹锡写下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的诗句,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不久后,他又通过吏部的考试,授太子校书郎,正式踏入仕途。
在长安为官的日子里,刘禹锡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与韩愈、白居易等文人交往密切。他的诗歌在当时就颇有影响力,《聚蚊谣》中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的句子,以蚊子比喻奸佞小人,寓意深刻,被时人广为传诵。他还十分关注时政,常常在诗文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如《武夫词》中 “武夫何洸洸,衣紫袭绛裳。借问胡为尔,列校在鹰扬”,既赞扬了武将的英勇,又暗含对藩镇割据的担忧。
贞元二十一年(805 年),顺宗即位,启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同成为改革派的核心成员。他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废除宫市、抑制藩镇、整顿吏治等。在改革过程中,刘禹锡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他常常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彻夜讨论改革方案,为了制定一项合理的赋税政策,他曾亲自深入民间调研,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然而,改革触动了宦官和藩镇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永贞元年(805 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逼顺宗退位,拥立宪宗即位,改革宣告失败。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史称 “八司马事件”。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刘禹锡的人生陷入了低谷,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
朗州谪居:在蛮荒之地奏响诗的乐章
永贞元年(805 年)九月,刘禹锡带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前往朗州(今湖南常德)的贬谪之路。朗州地处偏远,气候湿热,与繁华的长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初到朗州时,刘禹锡的心情十分低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朗州地湿瘴疠,非人所居。吾辈谪于此,如鸟入樊笼,翅羽皆摧。”
但刘禹锡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开始关注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百姓生活。朗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刘禹锡对这些充满了好奇,他常常深入民间,与当地百姓交流,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歌舞。他发现当地的民歌通俗易懂、情感真挚,便开始模仿民歌的风格进行创作,写出了《竹枝词》等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诗歌。
《竹枝词》共有十一首,其中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一首最为著名。这首诗以江南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少女对情郎的思念之情,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充满了生活气息。诗中的 “晴” 字既指天气晴朗,又与 “情” 字谐音,巧妙地表达了少女复杂的情感,堪称千古绝唱。
在朗州期间,刘禹锡还写下了许多抒发自己情怀的诗歌。《秋词》二首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一反传统的悲秋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朗,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另一首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则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除了诗歌创作,刘禹锡在朗州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他发现朗州的教育十分落后,便向当地官员建议兴办学校,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他亲自担任教师,为当地的学子授课,传授儒家经典和诗文创作技巧。在他的影响下,朗州的文风逐渐兴盛起来,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朗州的贬谪生活虽然艰苦,但也让刘禹锡收获了许多。他在给柳宗元的信中说:“朗州虽偏,然吾在此得山水之趣,识民俗之情,受益匪浅。吾之诗,亦因于此而更接地气也。” 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连州治政:在岭南大地践行民本思想
元和十年(815 年),刘禹锡接到了朝廷的诏书,调任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连州比朗州更加偏远,气候也更加恶劣,但刘禹锡并没有丝毫怨言,他认为这是朝廷对自己的信任,也是自己践行民本思想的机会。
到达连州后,刘禹锡首先深入了解当地的情况。他发现连州的百姓生活十分贫困,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落后和赋税繁重。针对这种情况,刘禹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推广水稻插秧技术和使用新式农具等。他还减免了部分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为了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刘禹锡组织百姓修建了多条道路和桥梁。其中,连州城外的 “海阳桥” 最为著名。这座桥横跨海阳河,是连接连州与外界的重要通道。在修建过程中,刘禹锡亲自勘察地形,制定施工方案,还带头参加劳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海阳桥终于建成,极大地便利了当地的交通和贸易。
刘禹锡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他在连州城内修建了学校,聘请了优秀的教师,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他常常到学校视察,与教师和学生交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在他的推动下,连州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在连州期间,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的诗歌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百姓的疾苦。《插田歌》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以连州农民插田的劳动场景为背景,描绘了农民们辛勤劳动的画面,同时也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诗中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的句子,生动地展现了农民们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精神。
元和十四年(819 年),刘禹锡在连州收到了柳宗元去世的消息,悲痛万分。他亲自为柳宗元撰写了墓志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他在墓志铭中写道:“子厚之才,卓然不群。其文如长江大河,奔涌向前;其诗如清风明月,清新脱俗。吾与子厚相识二十余载,情同手足。今子厚已逝,吾失一知己,痛哉!”
夔州放歌:在三峡两岸谱写生命华章
长庆二年(822 年),刘禹锡调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夔州位于长江三峡的西口,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城市。这里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刘禹锡来到夔州后,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所吸引,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夔州的三峡风光给了刘禹锡无穷的灵感。他写下了《三峡闻猿》《初至夔州寄元十八》等诗歌,描绘了三峡的雄伟壮丽和神秘莫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诗出自《三峡闻猿》,生动地描绘了三峡的险峻和猿鸣的凄凉,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
在夔州期间,刘禹锡还对当地的民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他发现夔州的民歌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便在此基础上创作了《竹枝词》九首。这些诗歌不仅继承了民歌的优点,还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思想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一首,以瞿塘峡的艰险为喻,感叹人心的复杂难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除了诗歌创作,刘禹锡在夔州还积极开展政务。他重视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他还加强了对社会治安的管理,打击了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他的治理下,夔州的经济得到了发展,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大和元年(827 年),刘禹锡离开夔州,前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职。在离开夔州的那天,当地的百姓纷纷前来送行,有人捧着当地的特产,有人献上自己创作的诗歌,表达了对刘禹锡的感激和不舍。刘禹锡感动不已,写下了《别夔州官吏》一诗,表达了自己对夔州的留恋之情。
洛阳晚年:在平静岁月里沉淀人生智慧
开成元年(836 年),刘禹锡因身体原因,请求辞去官职,回到洛阳休养。宪宗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并授予他太子宾客的荣誉称号。回到洛阳后,刘禹锡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他与白居易、裴度等老友时常相聚,饮酒赋诗,畅谈人生。
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刘禹锡在洛阳期间,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写下了大量的诗歌。《赏牡丹》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诗赞美了牡丹的雍容华贵,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洛阳的晚年生活中,刘禹锡的诗歌创作更加成熟。他的诗歌风格更加豁达开朗,充满了人生智慧。《酬乐天咏老见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衰老的坦然面对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会昌二年(842 年),刘禹锡在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一岁。他的去世,让洛阳的文人雅士们悲痛不已。白居易写下了《哭刘尚书梦得》一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这首诗高度评价了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也表达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刘禹锡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既有豪放洒脱之作,也有清新婉约之篇。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传诵,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当我们翻开刘禹锡的诗集,读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等名句时,依然能够感受到他那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来源:笑眼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