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载春华秋实,从制度创新的“破冰突围”到产业集群的“成势起势”,从通道升级的“提效增速”到开放红利的“共享普惠”,广西自贸试验区始终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改革魄力,将沿边沿海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胜势。一个个“首次”“首创”“首个”在这里落地生根,改革
六载春华秋实,从制度创新的“破冰突围”到产业集群的“成势起势”,从通道升级的“提效增速”到开放红利的“共享普惠”,广西自贸试验区始终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改革魄力,将沿边沿海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胜势。一个个“首次”“首创”“首个”在这里落地生根,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日益显现,不仅为中国—东盟合作打造出“广西样板”,更为沿边地区改革发展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制度创新破壁垒:跑出开放“加速度”
走进位于南宁片区的维宁物流园,15万平方米丙二类高标仓、4万平方米冷库内一派繁忙景象,满载货物的卡车往返穿梭,将中国与东盟、中亚、欧洲的商品在此双向汇集分拨。
“货物从仓库到泰国只需两天,冷库日均冻品进出量超2000吨,药品仓库自动分拣日处理5万单,比园区建成初期提升了两三倍。”南宁维宁供应链项目负责人郭仁宏的感慨,道出了制度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灵魂,更是打破发展壁垒、激活开放动能的核心钥匙。六年来,广西自贸试验区瞄准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推出一系列具有首创性、突破性的制度举措,越来越多的企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改革“试验田”真正结出惠及企业、赋能发展的“开放硕果”。
在通关效率领域,南宁邕州海关试点的属地查检“1+N”模式,将查检准备时长从2-3天压缩至半天,实现企业急需货物“当天申请、当天查检”的“南宁速度”;钦州港片区联合钦州海事局创新推出“新能源汽车铁海联运海事监管一体化改革”,整合“铁路运输+港口装卸+船舶运输”监管流程,成功打通“下车即上船”的出口通道,让企业通关时间与成本大幅降低;作为中国通往东盟的陆路黄金通道、全国最大陆路水果进出口口岸,崇左片区围绕“降本、提效、便民”持续攻坚,推出“提前审结、卡口验放”“全信息化智能通关”等举措,将友谊关口岸打造为“中国—中南半岛成本最低、时效最快的边境公路口岸”。
在数据安全领域,《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数据出境管理清单(负面清单)(2025版)》已于日前印发实施。该清单紧密结合广西自贸试验区产业发展实际,严格秉持“非禁即准”原则,成为全国首个聚焦地理信息与气象数据服务、企业信用信息服务、直播跨境电商、海外音视频制作与传播等4个行业领域的出境数据管理清单,为广西加快推进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改革、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基础。
在政务服务领域,广西首张国际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在南宁片区核发,办理时限从法定45个工作日锐减至22个工作日,为企业打通国际快递业务“快车道”;聚焦企业办理许可“多头跑、耗时长”的痛点,钦州港片区推出全国首创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联合审批改革(“两证联办”),大幅压缩审批环节与时间成本;针对国际车辆入境拥堵问题,崇左片区联合友谊关口岸国际道路运输管理处,创新推出车辆过驳业务监管模式,累计签章《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8.2万张,实现“有序监管、高效通行”。
产业赋能筑根基:打造开放“新高地”
六年来,依托制度创新释放的红利,广西自贸试验区立足自身禀赋,精准布局核心产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融合,构建起面向东盟、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让“产业之舟”在开放浪潮中行稳致远。
在南宁片区,中国—东盟金融城的高楼鳞次栉比,作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这里已成为资本集聚的“强磁场”。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入驻金融机构578家,是2018年末的27.3倍,税收超亿元楼宇达15栋,已入驻金融机构累计税收超百亿元;中银香港东南亚业务营运中心、中国太平东盟保险服务中心等37家金融中后台机构在此扎根,工行、农行等设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心服务辐射2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1-7月,南宁片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192.52亿元,同比增长39.86%,自揭牌以来累计突破660亿元,作为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的功能持续凸显。
数字经济领域同样亮点纷呈。截至2025年5月,南宁片区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达124家,数字经济规模超340亿元;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地五象新区,计划2025年底投运后,南宁将成为中国面向东盟数据传输距离最短、速度最快的城市;五象新区大数据中心已建机架超3万个,总算力1500P,占全市超90%,其中,中国—东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拥有42P训练算力,算力填充率超80%,已为白头叶猴智慧化监测等项目提供支撑。
“钦州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不仅能够满足我们企业大量货物进出口需求,降低物流成本,还能为电视显示屏产品出口海外提供极大便利。”中马联盟数显科技副总经理谢凯任指着生产线旁的出口清单介绍,“依托钦州港的优势,我们上半年进出口及加工贸易超40亿元,与东盟中间品贸易额达30亿元,订单已排至今年年底!”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优势,钦州港片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近年来,先后招引金桂三期、华谊三期、恒逸三期等百亿级项目,形成中国—东盟燕窝跨境产业链、中国—东盟棕榈油加工贸易产业链、中国—东盟榴莲加工贸易产业链、钦州恒逸—文莱高端绿色化纤一体化跨境产业链等多个跨境产业链。
如今,钦州港片区已培育出一批行业“领头羊”:广西自贸区睿显科技的单晶硅晶圆微型显示屏,填补广西在高端显示领域的空白,破解了国内VR设备、医疗内窥镜显示面板依赖进口的难题;广西新天德能源的吡啶新型催化剂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拥有产品定价话语权;远景能源钦州基地构建起广西首个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集群,“钦州造”智能风机叶片已叩开全球市场大门。
“我们看中这里‘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的优势,瞄准越南风电、汽车市场布局,规划的重型装备、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新能源风电等8大板块。”龙马控股集团总裁王有全站在崇左片区龙马重工装备制造项目现场介绍,眼前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这个总投资100亿元的项目,正建设年产60万吨精密汽车铸件的高端生产线。“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10亿元,新增就业5000余人,实现‘境内前端制造+境外终端组装’的跨境合作新模式。”
在崇左片区,类似龙马控股集团这样“逐东盟市场而来”的企业不在少数。广西良平供应链有限公司于2023年落户崇左片区,依托该片区口岸优势与RCEP政策红利,打造了占地10万平方米的智慧保税物流枢纽,创新“中国—东盟边境仓”服务模式,2025年上半年,该平台进出口外贸额达120亿元,实现“供应链聚集带动产业链发展”的良性互动。
从之前肩挑背扛的边贸形式,到如今手机轻松下单,电商直播也正成为带动崇左片区跨境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今年6月,荣电集团(凭祥)3U生态产业园·中国—东盟(凭祥)跨境电商中心正式落地,融合“1210保税备货”“直播电商”模式,叠加金融创新、物流升级、监管优化等举措,构建起“买东盟、卖全球”的跨境电商生态。而在凭祥跨境电商直播基地内,6000平方米的场地,8个供应链备货区、22间实景直播间,日均直播60余场次,一件件“桂品”搭乘着跨境电商快车“出海”,奔赴全球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凭祥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货值)突破200亿元,增速、增量均居广西首位;今年1-6月,崇左片区的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84亿元。
营商环境优服务:释放合作“新引力”
产业要发展,营商环境是不可或缺的“生命线”。六年来,广西自贸试验区始终锚定“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目标,凭借设施联通的持续强化、合作平台的不断搭建以及服务水平的全面升级,持续为营商环境 “提优增质”,将政策红利、区位优势转化为吸引企业落户、集聚全球资源的“强磁场”,推动外资外贸量质齐升,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枢纽。
设施联通是产业发展的“硬骨架”,广西自贸试验区始终以筑牢通道优势为首要任务,构建起内外联动的物流网络。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北部湾港(本港)已开通内外贸航线88条,其中外贸航线54条,内贸航线34条,覆盖国内主要港口及东南亚、东北亚区域。2025年上半年,北部湾港(本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5.85万标箱,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运量达25.1万标箱,为产业发展提供“硬核”港航支撑。
与此同时,科技赋能也让口岸升级按下“加速键”。凭祥浦寨—新清通道智慧口岸项目中,无人集卡已完成“接挂车、过关卡、穿隧道”全流程测试,建成后将实现“24小时无人化通关”;友谊关智慧口岸集成卫星导航、无人驾驶等技术,目标实现口岸“24小时不打烊”,并推动南宁至河内“24小时门到门”货物送达;边检“快捷通关系统2.0”,融合人工智能、生物信息识别技术,进一步将车辆查验速度提升40%,从容应对日益增长的口岸运力需求。
在夯实设施基础的同时,广西自贸试验区持续搭建多元化合作平台,为企业“走出去”与要素集聚搭建桥梁。
跨境电商领域的创新突破尤为亮眼。南宁跨境电商综试区率先实施全国首个国际邮件、跨境电商、国际快件“三合一”集约监管模式,通过流程整合与监管优化,将总体出口通关时长压缩至1小时左右;来赞达(Lazada)跨境创新中心、菜鸟网络东南亚物流枢纽(南宁)先后落地运营,为企业提供“店铺运营+仓储物流+售后客服”一体化服务,从前期运营到后期履约全程保驾护航。
数字贸易领域同样亮点频现,各类平台为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构建了“一单两报、一键申报、无纸通关”的标杆示范,显著降低企业申报成本;中国—东盟商贸通平台整合资源,打造了集“交易、通关、金融和物流”为一体的外贸服务体系;北部湾港“智慧湾”平台和中国—东盟国际航运交易平台精准解决双边贸易便利化程度低、航运资源对接难等问题,截至目前累计交易船舶502艘次,交易额11.2亿元。
“硬联通”筑牢根基,“软服务”温暖人心。在强化设施与平台的同时,广西自贸试验区持续推动服务水平全面升级,让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从公司注册、厂房选址到供应链对接,工作人员全程帮办,园区‘一站式’服务让我们少走太多弯路!”广西速博莱斯国际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刁艳芳的感慨,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共同体验。
这样的“暖心服务”并非个例,南宁片区立足“面向东盟”这一核心使命,以制度创新打破行业壁垒,以产业集聚夯实根基,推动众多企业加速探索“走出去”。
走进南宁峰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海豚帮帮号》《音乐公主爱美莉》等动画片的宣传海报映入眼帘。“自2020年入驻南宁片区以来,峰值传播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共推出了两个动画IP(文创产品),以12种语言通过13个渠道在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覆盖人群超过20亿,产品及衍生收入将近1亿元。”该公司总经理蒋林峰为南宁片区的区位优势及政策优势点赞。
如今,越来越多像速博莱斯、峰值传播这样的企业,在广西自贸试验区优质服务的加持下加速“成长”,推动外资外贸量质齐升,让自贸区的开放枢纽功能日益凸显,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中活力澎湃的“新引擎”。
来源:中华商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