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来,一则所谓的无锡马拉松“野鸳鸯”事件甚嚣尘上,通过一些自媒体不断的添油加醋,俨然有三人成虎之势!
近来,一则所谓的无锡马拉松“野鸳鸯”事件甚嚣尘上,通过一些自媒体不断的添油加醋,俨然有三人成虎之势!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事件确实反映了当前网络舆论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未经证实的猜测、道德审判和娱乐狂欢,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和当事人的正常生活。以下从事件本身、舆论传播中的倾向性问题及社会反思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事件回顾与引发的争议
1. 事件起因
3月23日,无锡马拉松赛事期间,一位参赛者拍摄的视频中,一对男女参跑者因举止亲密(如搂肩、牵手),并在发现镜头对准后迅速分开,引发部分网友猜测两人关系“不正当”。
随后,有网友称男方为上市公司某某软件名誉董事长陈某某!导致该公司紧急辟谣,强调陈董当时在广东办公,根本不可能分身参加马拉松比赛,因而确证与此事无关!
图片来自网络
2. 舆论发酵
拍摄者最初未对视频中人物打码,导致当事人被“人肉搜索”,随后因舆论压力隐藏视频并道歉。
图片来自网络
但部分网友仍持续猜测两人关系,许多自媒体博主甚至编造出诸如“婚外情”“包养”等情节,更离谱的是还从网上搞来一张“女主”的订婚图片,形成一场网络猎奇狂欢盛宴!
3. 官方回应
无锡马拉松承办方表示,该事件与赛事组织无关,并呼吁公众“不信谣不传谣”,但未进一步介入。前述上市软件公司则声明保留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图片来自网络
二、舆论乱象的深层次问题
1. 无端猜测与网络暴力
仅凭一段普通互动视频,根本没有任何经调查确证的资料,网友便自行脑补“不正当关系”“年龄差恋情”等情节,甚至波及无关企业高管,显示网络舆论的“审判惯性”。
类似事件,如2023年成都“牵手门”事件表明,公众对“疑似婚外情”的猎奇远超过对事实的尊重!
图片来自网络
这也说明部分网友、自媒体博主存在严重的心理不健康因素,无度追求奇闻、轰动效应而不顾客观事实!
2. 隐私权与传播伦理的缺失
(1)视频拍摄者涉嫌侵权
拍摄者在公共场合记录赛事本无问题,但未经当事人同意传播其清晰影像,并引发大规模讨论,已涉嫌侵犯隐私权。
(2)部分自媒体博主道德缺失
部分自媒体为流量推波助澜,将普通互动渲染成“桃色新闻”,加剧了不实信息的扩散。
事实上,这两位是什么人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更不知道是什么关系!可能是父女、夫妻、亲戚、同事,当然也可能是情人,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试问,他们碍这些自媒体什么事了,以致于要无缘由地疯狂造谣传播?
3. 社会道德的双重标准
公众对“年龄差距大的男女互动”往往先入为主,预先设定了负面评价!而同样行为如发生在同龄人身上,则可能被视为正常。 实际上,想想祖先,夫妻年龄差距大的多了去了!
因此,道德审判常以“正义”为名,实则满足窥私欲,而非真正关心社会公序良俗。
三、反思与改进建议
1. 法律与平台的责任
(1)强化隐私保护
公共场所拍摄他人时,应避免清晰面部曝光或进行模糊处理,平台应加强审核。
(2)依法惩处造谣传谣者
《民法典》第1024条明确禁止诽谤,企业或个人可依法维权,如前述上市软件公司声明所表达的一样。
2. 公众、媒介素养亟需提升
(1)理性围观
网友应遵循按证据说话的原则,避免过度解读、无端联想。
(2)自觉抵制低俗炒作
对刻意渲染“八卦”的内容减少点击与传播,降低其流量价值。
3. 应針对事件作冷处理
当事人未回应是明智选择,避免陷入“自证陷阱”;舆论热点往往是非常短暂的,但网络暴力可能对普通人造成长期伤害,因而需倡导“让私事回归私人领域”。
结语
无锡马拉松事件,本质上是一场被放大的“网络猎奇”!其危害不仅在于对当事人的无端伤害,更在于助长了“以道德之名行娱乐之实”的不良风气。改善这一现象,既需法律和平台监管的硬约束,也依赖公众对隐私权的尊重与理性讨论的自觉。
这个现象警示我们,互联网给予人们的表达权利,应当用于善意的、建设性的监督,而不是无休止的窥探与私人审判!
来源:热血青年邯郸7Y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