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们总担心错付真心,也害怕错过良师益友。难道真的要等到吃亏受伤后,才追悔莫及吗?
正如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
行走于世,我们每天都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识人,仿佛成了一门人生的必修课。
可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们总担心错付真心,也害怕错过良师益友。难道真的要等到吃亏受伤后,才追悔莫及吗?
其实,大可不必。千年之前,司马光就在他的巨著《资治通鉴》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识人的明灯。他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行如何,是否值得深交,往往无需惊天动地的大事来考验,答案就藏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里。
《资治通鉴》开篇就提出了著名的“德才之辩”:“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意思是,才华只是品德的辅助,而品德,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统帅。
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往往不在大事上,而在那些无人注意的“小利”面前,暴露得最彻底。
想起同学聚会上的一个场景。大家多年未见,相谈甚欢。服务员不小心多上了一盘菜,班长笑着说可能是餐厅赠送的。但坐在角落的小A却悄悄用手机查了菜单,发现这道菜价格不菲。
买单时,大家都有点微醺,谁也没注意账单。只有小A,主动找到经理,说明了情况,并坚持补上了菜金。
钱不多,事不大。但在那一刻,小A的形象在我心中瞬间高大起来。
一个连细微之处的便宜都不愿占的人,内心必然有自己的准则和底线。 他的格局,早已超越了眼前的蝇头小利。
与之交往,你不用担心他会因为利益而出卖你,因为他的“德”早已为他的“才”指明了方向。这样的人,内心敞亮,值得信赖。
人生如海,有风平浪静,亦有惊涛骇浪。
一个人在顺风顺水时是什么模样,说明不了什么。只有在遇到困难、身处逆境时,他的本色才会显露无遗。
北宋名相寇准,在澶渊之盟前夕,可谓临危受命。当时辽国大军压境,朝野震动,许多大臣主张南逃。宋真宗也六神无主,一度想要迁都。
是寇准,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皇帝亲征。他沉着冷静,分析利弊,最终说服了宋真宗。正是这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担当,才有了后来的“澶渊之盟”,换来了北宋百年的和平。
司马光在评价这段历史时,对寇准的“临大事,有静气”大加赞赏。
真正值得深交的人,不一定是在平时对你说了多少甜言蜜语,而是在你遇到难处时,那个愿意拉你一把、陪你扛事的人。
他们或许言语不多,但行动却充满力量。因为在他们心中,责任大过抱怨,担当胜于逃避。与这样的人同行,即使前路有风雨,内心也满是安宁。
古人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一个人如何评价他人,尤其是在背后评价时,最能折射出他的内心世界。
《资治通鉴》记载了大量因谗言而导致忠臣蒙冤、国家动荡的例子。那些搬弄是非、恶意中伤的小人,往往言语刻薄,专挑他人短处。
人品贵重之人,言语自有分寸。
他们谈论他人时,多是客观公正,既不夸大其词,也不随意贬低。即使看到别人的缺点,也多是善意提醒,或引以为戒,而不是当成谈资,四处传播。
他们懂得尊重,心怀悲悯,知道言语的力量。一句温暖的话能鼓舞人心,一句刻薄的话也能成为伤人的利剑。
想要看清一个人,就去听听他嘴里的别人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他口中的世界总是充满了抱怨、非议和不堪,那么他的内心世界,大概率也是一片阴暗。
而那些言语温和、总能发现别人闪光点的人,他们的内心,也一定被阳光照耀着。
结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与谁同行,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资治通鉴》这部浓缩了千年兴衰的史书,教给我们的不仅是谋略,更是洞察人性的智慧。
看一个人的格局,就看他面对小利时的取舍;看一个人的担当,就看他身处困境时的作为;看一个人的人品,就看他背后言语中的悲悯。
愿我们都能拥有识人的慧眼,筛选自己的朋友圈,将时间和精力,留给那些真正值得深交的人。与智者同行,与善者为伍,你终将活成一束光,温暖而明亮。
您身边有具备这些特质的朋友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识人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