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秦国是用“功”——作为全社会的追求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3 12:13 2

摘要:《资治通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资治通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颂功业。于是召集鲁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议封禅。诸儒或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菹秸。”议各乖异。始皇以其难施用,由此绌儒生。

难以做到,所以用来律己可以,用来责人——那就不行了。——拿别人做不到的事,去要求别人、去责怪别人——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商君书》: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

所以,难以做到的东西,既然不能使人做到——也即没有可行性和现实性,那这样的东西就不足以治天下了。

当然,如果只是自己个人追求——是极小的事,没有什么影响。但用来作为全社会的追求,就不同了。

所以,秦国是用“功”——作为全社会的追求。——所以,

1、秦国成了首功之国。

2、秦国成了一个外取的国家——能外取,才是功。

3、秦国成了施加危机于他国、而不是自己被施加危机的国家。

同时,这就使秦国成了一个随时有更多准备的国家。——有备则无患。秦国用“功”——作为全社会的追求,所以,对于儒家的那些实际上做不到的东西,也就更敏感,更为排斥。

所以,经常看到有假仁假义这样的说法,而却没有说假功假功的说法——功就是功。

追求做不到的事、而以为可以做到和应该做到——结果就会造成人有问题会归因于自身,而不归因于他人的归因逻辑。

1、一方面,也造成了儒家愤世嫉俗的人更多。——因为以为能做到,结果看到那么多人做不到。

2、一方面,一旦习惯归因于自身——就不会去找他人的麻烦,这种情况下,即使上位者是个蠢材,也能维持自己的统治。反之,如果有问题归因于他人——就会去找他人的麻烦,这种情况下,即使上位者是舜禹这样的圣人,也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这就得到了儒家一个很大的作用——降低统治成本。

然后对归因于自身——进行强化,

唐太宗李世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比如,通过排名制度(比如,科举制度),就形成了一个“彀”。——使天下英雄归因于自身,而不归因于统治者——就减少了很多的逆乱。

直到出了个归因于自己的——黄巢,唐朝才彻底灭亡。

所以,大一统国家,实行儒家,是有很大好处的。但要实现外取,就必须仍然要让自己成为一个首功之国——用“功”——作为全社会的追求。

小结,

1、一种可能性,一定要考虑它的可行性——也即现实性。

2、要使对方归因于对方自己,而不要归因于我方——否则,对方就会成为我方的麻烦。

3、要成为“外取”的国家和组织,就要用“功”——作为全社会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别人的危机施加者,而不用让自己成为危机的承受方。

来源:虎妞儿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