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三个成功人士的处世之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2 22:42 2

摘要:《资治通鉴》乃司马光倾尽心血之作,以史为镜,照见兴衰,明辨是非。其所述千年风云,帝王将相,或成或败,皆藏处世之玄机。今择三人——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观其行止,探其谋略,或可为今人立身行事之鉴。

《资治通鉴》乃司马光倾尽心血之作,以史为镜,照见兴衰,明辨是非。其所述千年风云,帝王将相,或成或败,皆藏处世之玄机。今择三人——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观其行止,探其谋略,或可为今人立身行事之鉴。

《资治通鉴》载:“汉武之世,内修法度,外攘夷狄,天下骚然,然其功亦伟矣。”刘彻少年继位,权臣掣肘,外戚专横,然其以雷霆手段收揽大权,又以怀柔之策安天下人心。

汉初诸侯势大,景帝时虽有晁错削藩之议,终酿七国之乱。武帝继位后,推“推恩令”,明为分封诸侯子弟,实为分化其势。更设刺史监察郡国,收盐铁之利归中央。淮南王刘安谋反,武帝不动声色,待其羽翼渐丰,一举诛灭,震慑诸王。《资治通鉴》评曰:“武帝之智,在谋定而后动,不逞一时之勇。”

虽以法家手段集权,武帝亦深知“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之”。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太学,选贤良。董仲舒献“天人三策”,武帝虽未全纳其言,却以儒术为表,法家为里,调和阴阳。对匈奴征战之余,亦遣张骞通西域,开丝绸之路,以商贸柔化边疆。《资治通鉴》云:“武帝外示兵威,内怀文德,故能四夷宾服,海内晏然。”

晚年武帝穷兵黩武,国库空虚,民怨沸腾。然其非固执之辈,颁《轮台诏》,坦言“朕之过也”,罢边事,劝农桑,与民休息。司马光赞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武帝晚年一诏,胜十年征伐。”刚柔之道,非一味强硬,亦需审时度势,以退为进。

《资治通鉴》言:“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李世民以玄武门之变登基,然其能以“贞观之治”洗尽血腥,全赖胸襟广阔,善听逆耳之言。

魏徵以直言著称,屡次犯颜进谏,甚至当庭斥太宗过失。太宗不怒,反叹:“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徵死后,太宗痛哭:“朕亡一镜矣!”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亦因太宗虚怀若谷,方敢尽忠竭智。《资治通鉴》载:“太宗尝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

贞观初年,中原历经战乱,民生凋敝。太宗力行均田制,减赋税,兴水利。某年蝗灾肆虐,太宗竟当众生吞蝗虫,誓曰:“宁食朕肺肠,毋食百姓禾稼!”其言其行,感化州县官吏,皆以爱民为务。司马光评:“太宗之仁,非止言辞,乃见诸行事。”

太宗虽信重臣,亦深谙制衡之术。设三省六部,分宰相之权;命李靖、李勣等武将戍边,却以文臣监军,防其拥兵自重。对外族降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皆以诚相待,然亦不使其权柄过重。《资治通鉴》云:“太宗御下,恩威并施,故能人尽其才,而天下安堵。”

《资治通鉴》虽未直述宋初之事,然司马光编纂时,于五代乱局多有反思。赵匡胤以兵变夺权,却能终结百年纷争,开创大宋基业,全赖其深谙权变之道,以文抑武,化干戈为玉帛。

赵匡胤本为后周大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然其深知武将拥兵之患。登基后,他未效仿汉高祖诛杀功臣,反设宴邀石守信、王审琦等将领共饮。席间叹曰:“朕非尔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众将惶恐,问其故。赵匡胤直言:“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求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尔等何不释兵权,出守大藩,君臣无猜,上下相安?”次日,诸将皆称病请辞,赵匡胤厚赐田宅,以虚职安置。司马光虽未亲历此事,然于《资治通鉴》中评五代之乱曰:“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赵匡胤以一杯酒解兵权,实为“以柔克刚”之典范。

宋初官制沿袭五代,节度使兼领数州,权倾一方。赵匡胤以“强干弱枝”为策,分割地方权力:设转运使掌财政,提点刑狱司管司法,知州、通判互相牵制。中央则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掌政,枢密院掌兵,三司掌财,三者互不统属,直接听命于皇帝。某年,宰相赵普欲荐某人为官,赵匡胤不允。次日赵普再奏,太祖怒撕奏章,普神色不变,拾碎片复奏。太祖终悟其忠,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遂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之策。《资治通鉴》论汉唐之弊时曾言:“专任宰相则权臣生,专任武将则藩镇起。”赵匡胤分权之策,恰破此局。

五代十国,武夫当道,文教衰微。赵匡胤虽出身行伍,却深明“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之”。他下令修缮孔庙,亲撰《先圣赞》,赐国子监九经印版。开宝年间,更立“誓不杀士大夫”之碑,誓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此举令文人敢言直谏,科举大兴。某次殿试,考生王嗣宗与陈识同列榜首,竟于朝堂互殴争名。赵匡胤不怒反笑,命二人角力决胜,胜者授官。事后却叹:“以武决胜,非朕本意。然天下初定,需不拘一格取才。”司马光曾评汉光武帝重儒学之事曰:“教化行而习俗美。”赵匡胤以文抑武,实为宋三百年文治盛世之基。

《资治通鉴》有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观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三人,其处世之道虽异,然皆以“顺势而为,因时而变”为核。

汉武帝以刚柔并济定天下,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聚英才,宋太祖以权变制衡开太平。三者皆非拘泥古法之辈:武帝晚年罪己,太宗容人改过,太祖杯酒释权,皆显审时度势之智。司马光著史时,屡叹“治乱之机,在于用人”,而三人之用人之道,亦藏深意——武帝任董仲舒而尊儒,太宗信魏徵而明察,太祖重赵普而分权,皆以“知人善任”为要。

今人读史,非为效仿权谋,而在悟其根本:处世如治国,需刚柔相济、广纳良言、权衡利弊。所谓“运”,非天赐机缘,实为洞明世事、修身克己之果。若能将《资治通鉴》之智慧化入言行,则虽未必成帝王将相,亦可在纷繁世道中,修得一身从容,觅得一方天地。

来源:史韵拾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