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2024年企退人员养老金调整方案公布2%的涨幅时,许多老人发现折算后每月仅增加60-70元,这个数字甚至不够支付一次医院挂号费。养老金增幅连续五年低于CPI增速(2023年为2.8%),暴露出养老金替代率持续走低的结构性矛盾,也让"老有所养"的承诺面临现实考
当2024年企退人员养老金调整方案公布2%的涨幅时,许多老人发现折算后每月仅增加60-70元,这个数字甚至不够支付一次医院挂号费。养老金增幅连续五年低于CPI增速(2023年为2.8%),暴露出养老金替代率持续走低的结构性矛盾,也让"老有所养"的承诺面临现实考验。
一、数字背后的购买力缩水
以北京为例,企退人员平均养老金约3500元,2%涨幅对应70元,仅相当于3斤排骨或1/5平米的房租。更严峻的是,过去十年养老金累计增幅49%(年均约4.1%),但同期医疗费用上涨136%、护理费上涨205%。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贬值,使得许多老人被迫选择"小病硬扛、大病放弃"——某三甲医院调查显示,65岁以上患者放弃治疗率较五年前上升12个百分点,主因就是"账上钱不够"。
二、双轨制遗毒与代际落差
当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仍比企业人员高42%(2023年人社部数据),这种制度性差距让企退老人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更微妙的是,新一代职场人社保缴费意愿持续走低,《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显示,30岁以下群体仅有23%愿意提高缴费基数。当年轻一代用"退保潮"投票时,养老金池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最终传导到 retirees 手中的,只能是杯水车薪的微调。
三、区域分化加剧养老焦虑
在黑龙江等养老金穿底省份,2%的涨幅需要中央调剂金补贴才能兑现,而广东、浙江等盈余地区则通过附加补贴实际涨幅可达3.5%-4%。这种"富省吃肉、穷省喝汤"的差异,使得同样工龄的退休教师在哈尔滨和杭州可能获得相差800元的养老金。区域发展不平衡直接转化为养老待遇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削弱了制度的公平感知。
四、全球通胀下的制度韧性考验
相比之下,德国2023年养老金上调5.86%(通胀补偿机制触发),美国社安金COLA调整达8.7%。我国维持2%的涨幅虽有助于基金安全(累计结余5.8万亿元),但暴露出现行调整机制缺乏与物价、工资增长的动态挂钩。清华大学测算显示,若继续保持当前增速,到2035年企退人员养老金购买力将较2010年下降34%,这个预警绝非危言耸听。
养老金的数字游戏背后,实质是社会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核心命题。当我们看到有老人用养老金增幅购买降压药时,或该反思:在GDP突破120万亿的今天,是否应该建立更科学的待遇调整公式?毕竟,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来不是看其强者的高度,而是弱者的尊严。
来源:大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