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神兽归笼:古代“开学”是什么样子的?(开学冷知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1 17:14 1

摘要:这两天是家长们最“悲喜交加”的大型开学季,当你目送娃背着小书包走进校园,穿过校门口菜市场一样熙攘的人群,清晨的阳光照在斑驳的树叶,有那么一恍惚间,你是否想过:

一年一度,神兽归笼。

这两天是家长们最“悲喜交加”的大型开学季,当你目送娃背着小书包走进校园,穿过校门口菜市场一样熙攘的人群,清晨的阳光照在斑驳的树叶,有那么一恍惚间,你是否想过:

在没有校服、没有教科书、甚至没有中考高考的古代,家长也是这么送娃上学的吗?古人的开学季是怎样的光景?古代的学生比现在更幸福吗?

如果时空可以穿梭,古代的家长能拉着你在校门口吐槽三天三夜,现场为你即兴赋诗一首:

一个熊娃娃,两个月暑假,

实在废爹妈,终于开学啦。

从汉代的“三学期制”到宋代的“冬学冲刺班”,从比婚礼还隆重的“入学礼”到能喝到吐的“墨水惩罚”,从三字经四书五经到“君子六艺”……

可怜古今父母心,惟有读书高的年代,古人的“开学焦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难受。

1

如果你生活在春秋时期,大概率会听说一位名叫孔子的教育界“大V”。

这位开创私学先河的大教育家,被后世千年来尊称为“孔圣人”,放到现在就是全国皆知的高校教授兼网红名师,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拜入他门下,但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有教无类”的思想: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谁都是一视同仁。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这种平等也表现在“学费”上,只要你能拎来十条“束脩”,你是王公贵族的少爷也好,贩夫走卒的儿子也罢,都能成为他的弟子。

啥是“束脩”?

就是干腊肉

“束”意为捆绑,而“脩”则代表干肉。

“束脩六礼”包括干肉条(感谢师恩)、芹菜(勤奋好学)、莲子(苦心教育)、红枣(早早高中)、桂圆(功德圆满)、红豆(红运高照)。

为啥孔子不收钱币当学费呢?

主要是,收钱没啥用,毕竟那时各国的货币都不一样,鲁国造的钱赵国的银行不认,齐国人会问你拿着楚国的钱是找茬吗兄弟?好比你拿着津巴布韦币到泰国买东西一样,萨瓦迪卡,这个滴,不行。

孔夫子常年周游列国,门下七十二贤弟子三千,不可能带着各国的钱到处跑。而且,在生产力低下的春秋,肉干可是硬通货,路上可以炒个腊肉就能做饭,买个馒头就是肉夹馍,所以还是背着腊肉“以物易物”最方便。

直到今天,在中原一带,老人们还把猪肉称为“礼条”,也有学生毕业季给老师送猪肉,这都是带着“社交礼物”属性的文化传承。

说回开学季,跟咱们现在扎堆9月1号不同,先秦时期的老师那是相当佛系,开学日期不固定,主要取决于老师什么时候心情好:今日下雨,不开学;明天黄历诸事不宜,不开学;七夕老师失恋了,呜呜呜不开学……

2

不过别看人家孔圣人开学日期不靠谱,但教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古代贵族精英教育套餐——“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礼仪规范。

“礼”可不是简单字面意思的礼貌,而是一套从国家典仪到日常生活的完整行为规范系统。“礼”的范畴包括祭祀礼仪(吉礼)、丧葬礼仪(凶礼)、军事礼仪(军礼)、朝觐礼仪(宾礼)、冠婚礼仪(嘉礼)等。

历朝历代的古人,都相当重视礼仪规范,基本上每朝的礼部,地位都仅次于吏部,毕竟国之大事,在戎在祀,这两样都是礼部的岗位职责。

古人还把“礼义廉耻”挂钩,在他们眼里,“礼”不止是读书人与普通人的界限,甚至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孔子的徒弟子路,跟别人干架把帽子打歪了,会暂停先扶正,再拎起大刀接着打。

乐,是音乐艺术。

不仅仅是弹琴唱歌,而是包括音乐、舞蹈、诗歌(当时都是唱出来的)在内的一整套的综合艺术修养。“乐”尤其特指“雅乐”,用于教化人心

古人认为“乐”可以调和性情,培养和谐的灵魂,并能与“礼”配合,达到内外兼修。比如著名的钟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音乐能力是一种天赋,更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甚至达到了琴瑟合奏、灵魂契合、天人共鸣的程度。

音乐如诗,诗如音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射,射箭技术。

射箭不是简单的命中靶心就可以,它包含了五种具体的射箭技术,称为“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分别考核箭穿透靶心的力度、连珠发射的速度、箭矢飞行的轨迹、射击时的礼仪姿态和命中率的精准度。

意思就是你射箭不能光射中,还得又快又准又好看。简直就是“奥运会射击项目+特种部队军事训练+高尔夫球的礼仪修养”的组合体,相当于你既是神枪手,又在比赛中时刻保持君子风度。

古人学习“射礼”,既是重要的军事技能,也是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专注度和“心正体直”品格的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外交和社交活动。

御,就是驾驭战车。

说白了就是“考驾照”,但古代的驾车考核包括了“赛车”与战术指挥,要求你是“F1赛车手+坦克驾驶员+特种驾驶”的综合体,能在复杂地形上飙车,还能驾驭战车上阵杀敌,同时还要兼顾礼仪和战术要求。

战车是春秋时期的主力武器装备,“御”是核心的军事技能,相当于古代的坦克驾驶,考验人的协调性、应变能力和胆识。驾驶战车的技术,同样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包括控制铃声节奏、在曲折水岸行驶、穿过旌旗通道、在交叉路口旋转自如以及配合田猎追击。

像不像那些年你考过的科目二:侧方停车、曲线行驶、倒车入库、半坡起步……

书,就是书写和识字。

也就是考你书法、认字的能力。同样包括“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就是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这是读书人将来入仕后,能够处理政务、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日常公文的基础,兼顾了书法、文秘与档案管理的基本功,毕竟一个文盲是无法参与国家管理的。

放到现在,就好比是一位高级文秘+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大学生,领导不仅要求你字写得漂亮,还得懂文字背后的构造原理,懂得如何遣词造句、拿捏文字火候,能写讨贼檄文,也能吟诗作赋,还会日常公文,相当于现在单位的“笔杆子”。

数,就是算术占卜。

这是个比较神秘的技能,不仅包含了数学计算能力,还顺带学习天文占卜。“数”包括了九九乘法表、计算田亩面积、税收、仓储管理、以及历法计算等实用技能,有时也涉及《易经》占卜中的推算。

这个技能是理财、工程与阴阳卜筮的结合,用现代职业换算就是精算师+会计师+土木工程师+天文历法专家,相当于既学了高等数学,也能去计算国家预算,还懂得设计房屋结构,最后还看得懂天文星象、河流山川、寻龙点穴。

在电视剧《长安的荔枝》里,主角就是一名精算师。这个技能非常实用,用于国家财政管理、土木工程建设、天文历法制定等一切需要计算的领域,是古人治国理政的实用技术,可不是只会念书的书呆子。

总的来说,这套“君子六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旨在培养出文武双全、通才达识、德智体美劳的全能人才:礼乐 塑造精神和内在修养(德育);射御 锻炼体魄和军事技能(体育&军事);书数训练文化和实用技术(智育)

所以,古代的君子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是能文能武、能上马驾车射箭、能下马治国安邦、懂艺术通计算的“六边形战士”,一不小心就挂科,简直比衡水还卷。

这套教育理念,即便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也依然堪称超前和全面。

遗憾的是,“君子六艺”在后世各朝代中,并没有被完整地传承下来,文臣武将、文武状元的区别严重,甚至还衍生出了“八股文”这样的怪胎,不知孔夫子泉下有知,会不会把棺材板子都掀了?

3

虽然孔子的生活时代在春秋,“君子六艺”传承不全,但他“尊师重教”的儒家思想,却是实实在在影响了中国几千载春秋。

例如在汉代,官办的公费教育机构“太学”已经出现,堪称古代版的“985”“211”高校。

汉武帝时开始设立博士弟子员,首批仅招50人,这录取率清北学子都不行,那得是北大韦神级别了。虽然录取率低到离谱,但值得称颂的是,太学生不限出身,考上可以享受朝廷津贴,相当于公费读书,这让不少寒门学子有了读书入仕的晋升通道,让只是可以再民间流通,而不是被特权阶层所垄断。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自述“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翻译一下就是,家里没钱买书,天天到书店里读书,活脱脱一个汉代“蹭书党”,可见当时学习条件之艰苦,但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视。

《唐语林》记载,有学生在开学季写诗吐槽宿舍漏雨:“陋室偏逢连夜雨,破床更遭透风寒。”这遭遇,是不是像极了现代大学生吐槽宿舍没空调?但即使条件艰苦,依然阻挡不了读书的热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明朝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自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份抄教科书学习的毅力,让现代人Ctrl+C、Ctrl+V汗颜,所以贫穷从不是不读书的借口。

到了宋代,可谓迎来了读书人的黄金时代。

宋代不仅科举制度完善,而且历代赵宋官家都是重文抑武,疯狂给你灌输好好读书的理念。比如那句流传千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出自宋真宗《劝学诗》,把读书和买房、娶媳妇绑定,当真是皇帝亲自“鸡娃”了。

宋代的开学季,最壮观的场景当属书院“开讲”,那时的“名牌学府”包括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开学季通常有大师讲公开课,听讲者常常挤满讲堂,连窗外都站满了人,比现代明星演唱会还热闹。

更人性化的是,宋代开创的“膏火费”制度:贫困学生可以领取生活补贴,相当于现在的助学金。

比如,一代名相范仲淹“划粥断齑”苦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范仲淹家里穷到没钱吃饭,靠着朝廷的“膏火费”艰难度日,他每天早上煮一锅粥,凝固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咸菜度日,一锅能吃2天。

这刻苦劲儿,实在让吾辈汗颜。所以范仲淹能说出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不奇怪了,毕竟是小时候饿过肚子的人,自己淋过雨,就想着为天下百姓打一把伞。

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自己是没念过什么书,但非常尊重读书人,为了给明朝找个好老师,硬是把来送信的元朝大儒宋濂给扣下了,明朝建立后因科举考场施工质量不合格,把负责工程的嫡系老部下砍了脑袋。

当然,老朱最人性化的是举措,是开学季的学费支付方式:实在交不起学费的贫困学生,可以打欠条,先进教室听课,学费的事慢慢还。明代文献记载,有学生写下“某日补交束脩若干”的字据,老师照样收徒授课。

明代《朱子家礼》记载的“入学四步走”,流程复杂到让当代社恐家长窒息:

第一步:正衣冠。古人说“衣冠不正,何以正心”,这是古代版“开学仪容检查”;

第二步:拜师礼。先给孔子牌位磕九个头,再给先生磕三个头,最后奉上“六礼束脩”:芹菜(勤奋)、莲子(苦心)、红豆(鸿运)、红枣(早中)、桂圆(圆满)、干肉条(学费);

第三步:净手净心。在水盆里正反洗手,寓意“去杂念”。搁现在就是让娃们“金盆洗手”,从暑假里收收心上学。

第四步:朱砂开智。先生用朱砂在眉心点个红点,美其名曰“开天眼”。朱砂在古代是有辟邪祛魅的作用,大概意思就是你加娃学习不好,是被脏东西蒙蔽了,也算是给家长找了个不成器借口。

看来,从先秦到如今,从帝王到百姓,尊师重教、读书优先的这种理念深深刻进中国人的骨子里,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读书高,教育大概是为数不多的普通人可以“改命”的相对公平机会了。

通过对比古今开学,我们可以发现,千年以来的开学季,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

家长和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师长的尊重,对未来的期待都没改变,古代学子为金榜题名而寒窗苦读,现代学生为改变命运而挑灯夜战,穿越千年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

开学季,也从来不只是学生的专利,更是每个追求进步之人的新起点,只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每个人的人生永远都是“开学进行时”。

来源:橘子淮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