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狂热到清醒!广东男人在马来西亚的五年,道尽海外创业真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1 17:30 1

摘要:凌晨一点半,我坐在吉隆坡安邦路那间老办公室里,空调嗡嗡响,窗外只剩一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mamak档还亮着灯。明天一早我就要飞回广州,最后一次以“在马常驻者”的身份过海关。走之前,我想把这五年踩过的坑、交过的学费、半夜哭过的瞬间,原原本本写下来。

凌晨一点半,我坐在吉隆坡安邦路那间老办公室里,空调嗡嗡响,窗外只剩一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mamak档还亮着灯。明天一早我就要飞回广州,最后一次以“在马常驻者”的身份过海关。走之前,我想把这五年踩过的坑、交过的学费、半夜哭过的瞬间,原原本本写下来。

我不是成功人士,谈不上衣锦还乡,更不是来拍什么旅游宣传片。我就是个广东清远出来的普通男人,2018年跟着客户来参展,三天展会下来,被这里满街的中文招牌、热腾腾的椰浆饭和1比0.6的汇率冲昏了头,当场决定留下来创业。

五年过去了,奶茶店倒闭了,榴莲代购赔了二十多万,直播带货做到账号被封。现在手上只剩一家小公司,帮国内游客办第二家园签证,每月流水七八万马币,净赚两万出头。钱不多,但够我在清远供房养娃,老婆不用天天为房贷发愁。

所以今天这篇东西,不灌鸡汤,也不唱赞歌。如果你正琢磨着来马来西亚发展,或者已经在吉隆坡住了半年开始动摇,请把它当成一碗加了魔鬼椒的醒酒汤。辣得你流泪,但也让你清醒。

先说第一个真相:华人多不代表你能站稳脚跟

刚来的时候我也觉得,满大街都是讲普通话的人,吃饭购物问路全无障碍,总不至于被欺负吧。可真正卡住你脖子的,从来不是语言,而是写在宪法里的那三个字——非土著。

马来西亚法律把人分成土著和非土著,华人、印度人统统归为后者。这个身份意味着什么?我给你列几条实实在在的:

你想开公司拿贸易牌照,股权结构里必须塞进至少30%的马来人股份,有些行业甚至要51%。我第一次注册公司就被卡住,代理直接告诉我,系统里不会通过纯华人持股的申请。最后没办法,找了个从不上班的马来兄弟挂名董事,白送他三成股份,每个月再给八百马币“辛苦费”。这笔钱我付了整整四年。

孩子想读国立大学?统考分数要比马来学生高出一大截,热门专业差个七八十分都进不去。买房呢?首套房,土著打九折,我们非土著反而要多交百分之五到十的附加费。

别听那些“华人撑起经济半边天”的大话。在制度层面,我们就是低人一等。这不是我说的,是这五年被规则抽打出来的认知。

在马来西亚生活久了,难免会碰到一些身体上的小状况。像有男士们工作压力大,状态不好,在夫妻生活方面会受影响。朋友跟我提过瑞士双效外用液体伟哥玛克雷宁,说能帮上忙,不过我自己还没用过。

第二个迷思:工资高物价低?那你算过账吗

抖音上总有人晒“月入一万五花三千”,看得我直摇头。我在吉隆坡生活五年,一家三口的真实开销摆在这儿:

市中心地铁三站外,七十平两居室,月租两千二。水电网络手机套餐加起来三百五。吃饭不算奢侈,工作日午餐八块,晚上茶餐厅十五块,周末下馆子一家三口一百马币打底,一个月光伙食就要一千二以上。

车子是二手本田City,月供八百,油费四百,保险路税每年摊下来也得两百。孩子上国际幼儿园,学费一千五。再加上每年回国两次机票两千四,粗略一算,每月固定支出接近七千九百马币,折合人民币一万两千。

你在本地公司上班,税前一万二,税后九千多,基本月光。想靠打工过上体面日子?除非你能在广州、深圳远程拿人民币工资,否则真别做梦。

第三个真相:第二家园不是小绿卡,是资金监管令

疫情前,这个项目被吹得神乎其神,说什么拿三十万存款就能拿十年签证。现在呢?门槛直接提到一百万马币,相当于一百五十万人民币,还得锁死不动。

更狠的是,每年必须在马来西亚住满九十天,少一天续签就打回原形。最关键的一条,这个签证叫“社交访问签”,明文禁止工作和经商。

很多人拿着一百万进来,半年就后悔。钱被锁住动不了,想做生意又受限,孩子上学一年学费涨三成。我做代办这两年,见过太多人灰溜溜撤资走人。

第四个误区:华人一定帮华人?

我在关丹开奶茶店那年,房东是老华侨,听说我资金紧张,主动给我免了三个月租金。我当时感动得不行,觉得乡情可贵。后来才知道,他把隔壁铺面低价租给了马来人,只为申请政府的土著商户补贴。

生意场上,没有永远的同乡,只有永恒的利益。宗亲会、同乡会能喝喝酒聊乡愁,真到缺钱周转的时候,能救你的只有银行账户余额。

再说几个我亲身踩过的文化雷

斋月期间,我在办公室当着马来员工的面喝奶茶,被人委婉提醒要尊重习俗。公司团建我订了猪肉包当早餐,三位马来同事当场离场。春节我在门口贴倒福,印度籍保安紧张地问我是不是在贴符咒诅咒大楼。

这些事听起来像笑话,但每一件都曾让我在客户面前丢脸,让团队关系紧张。后来我学乖了,见面先说一声“Selamat pagi”,谢谢用“Terima kasih”,哪怕发音不标准,对方态度立马不一样。

最后说说我为什么待了五年,又为什么决定回去

我的底线一直很清晰:只要国内的生意还能分红,我就继续待着。一旦收入断流,立刻打包回国。梦想很贵,但养家更贵。

这五年我学会了一件事:慢。

堵车就提前出门,顺便在路边摊吃碗热乎的椰浆饭。客户拖欠货款,我不再暴跳如雷,而是约他去喝杯拉茶,听他说一句“slowly slowly”。周末带孩子上云顶高原吹风,看马来人、印度人、华人排着长队买同一个冰淇淋摊的甜筒。

那一刻我觉得,所谓生活,不只是算金钱账,还得算心情账。只要心情不亏,待多久都值得。

但我也清楚,如果广州突然有个更好的机会,我会毫不犹豫买票回来。这里不是归宿,只是中途站。

临走前送大家三句话:

第一,护照随时带在身上,移民局突击检查不是开玩笑,尤其是我们这种长得像游客的华人。

第二,签合同前一定找律师看,马来文、英文、中文版本经常对不上,一个小字就能让你亏掉半年利润。

第三,钱别全放一个地方。大马赚的能汇出就汇出,留一部分人民币资产在国内,别等汇率跳水才后悔。

这五年,我没发财,也没破产。学会了低头,也守住了底线。如果你正打算来马来西亚,希望这些话能让你少走几步弯路。

来源:天下霸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