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诸暨西部的五泄,分布着连绵起伏的山峰,山虽不高,但多灵气。在这些山峰起伏的中间地带,便是一个个小小村落,在这中间,有一个村子,她就是宋朝大儒周敦颐的后裔繁衍生息数百年的藏绿,这里曾经有过许许多多动人、动听又动容的故事。
潮新闻客户端 周树云
诸暨西部的五泄,分布着连绵起伏的山峰,山虽不高,但多灵气。在这些山峰起伏的中间地带,便是一个个小小村落,在这中间,有一个村子,她就是宋朝大儒周敦颐的后裔繁衍生息数百年的藏绿,这里曾经有过许许多多动人、动听又动容的故事。
时光回溯到五百余年前的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那年代,宦官当权,大明衰落,民不聊生,居住在慈溪浒山海边的周廷琮,因政治环境、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所致,生活雪上加霜,因而产生背井离乡之意,遂与弟周廷玠商议后,带着家小,向西奔向诸暨而来。跋涉途中,来到五泄,只见一处群山环抱,青树翠蔓,山间透出灵气,令人心胸豁然开朗,便决定在此落脚居住。这便是“藏绿”自然村的前身,而他自己也想不到,后来竟成了这里的始祖,后人尊为“清三公”。
藏绿最早叫“上六坞”,“坞”者“四面高而中间凹下的地方”,后晚清诗人周师濂在《登避水岭入藏绿坞》中写道:“万绿藏一坞,清早扑衣冷;别有小天地,宝庐与之静”,从此,这个与“上六”谐音的“藏绿”,便成了村名,一直沿用至今,真是“名出有名”。而如今的藏绿已和大多数清三公后裔散居的狮象、前庄坂和圹头合并为十四都村。
走在平坦的村衢大道上,一边是新建的长百余米的仿古游步长廊,一边是粉荷盛开的百亩荷塘;远处则是有马山,霞塘山,马鞍山诸峰,近处又是一幢幢厅堂大屋。说起这些连片的明清古建筑,正是它们构建了作为浙江省传统古村落的蓝图,也是它们向后代子孙突显了先辈艰苦创业的历程和丰功伟绩。
走进十四都村,仿佛走进了一个古建筑的博物馆,这里单独的明清古建筑有四十余处之多。藏绿自然村有萃亲堂,礼林堂,耕读堂,存厚堂,福基堂,颐吉堂,笃祜堂,佑启堂,乐循堂,勤业堂,光霁堂等,前庄坂自然村有谦吉堂,崇德堂,贻安堂,敦本堂等,狮象自然村有绍循堂,福昌堂,下八房等,圹头自然村有谦福堂,谦益堂,绳武堂,树德堂等,这些两层楼的古建筑群至今都修缮保存完好。还有一些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飞机投下的燃烧弹付之一炬,这笔血债我们牢记在心,这段历史我们永不忘记。 在这诸多的古建筑中,我想具体说说谦吉堂和萃亲堂。
谦吉堂位于前庄坂自然村,堂名源自《易经》64卦中唯一卦德六爻皆吉的谦卦。而其又紧邻马鞍山,村民们又习惯称之为“马鞍山”。谦吉堂坐东朝西,为十四都村乃至诸暨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其占地面积8708平方米,建筑面积13416平方米,面阔119米,进深73米,由门厅、中厅、后厅,左侧侧厢4抱,右侧侧厢3抱组成。两侧各置长127米暗弄一条,把中轴线两侧的七列厢房分成独立的21个院落,每个院落均为五开间两层楼房,并附廊檐、对位和天井。整幢谦吉堂共有两层楼房205间,对位30间,落地柱子890根。整座建筑依山势建设,渐次登高,很有气派。201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保单位。而围绕这座建于清朝咸丰道光年间的大屋,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歌颂赞扬了先祖周虚谷。作者已另行撰写了《故乡的谦吉堂大屋》,并发表于“潮新闻”。
再说萃亲堂吧,它就是藏绿周氏的宗祠。“萃”的本意是凝聚人心,“萃亲”则是凝聚周氏众人之心,共建周氏美好家园。萃亲堂始建于清康熙甲寅(1674),竣工于清乾隆乙未(1775),历时一个世纪,方得始终。整个宗祠分内外两部分:外为上下两个道地,内为三进三抱渐次登高的宗祠正屋。先说外,上道地立有两座高达米余的起墩旗杆,两旁现存八座平地旗杆,节日庆典,十数面彩旗迎风招展,令人心旌摇动。道地左右各有条石砌成的六角形拱门;下道地则供节日盛典族人聚集之处。上下道地左右两侧均有罩墙围栏,罩墙整体呈八字形。再说内,宗祠正门上方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题写的《周氏宗祠》匾额。正门内,前厅建有万年台,台柱则有“看台上桃园结三义传千秋,观今朝周氏承荣光耀百代”之柱对。宗祠正厅上方则是“萃亲堂”堂名,两侧上方前后左右则悬挂“进士”“翰林”“父子同科”“兄弟同科”等牌匾90余块。后厅则为寝室,专供先人牌位之用。周氏宗祠两侧,左抱“义学”,右拥“义仓”,“义学”曾为最早“萃亲小学”处所,而“义仓”专为修缮、祭祀、扶贫、助困之处所。整座宗祠建筑面积达4430平方米,气势恢宏,庄重肃穆,祠堂文化的所有职能齐备,不愧为先人又一杰作,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藏绿周氏数百年久盛不衰,人丁兴旺,究其原因,是后代族人牢记祖训族规并代代相传。周氏宗祠正门两侧墙上,镶嵌着两方石碑,左为“诗书世泽”,右为“忠孝诒谋”,意为世世代代要崇教兴学,时时处处要忠孝两全。这就是周氏后代子孙永远不会忘记的老祖宗的教诲。周代子孙在祖宗先辈的鞭策下,从未停止过求学奋进之路。渴求知识,崇尚文化,成为周氏族人的追求。当年,藏绿周氏共有书房,私塾,学堂20余座,换来的是英才辈出,人才济济,据统计,明清时期共出一品5人,二至三品13人,四品16人,五品30人,六品3人,七品33人;而近现代,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将2人,少将4人,《辞海》编委1人。更有许许多多周氏子孙在各部门为国尽忠,为民服务,为族争光,如同天上闪耀的星星有明有暗,如同江河游弋的鱼儿有锦有鳞。
2025年8月3日,浙江绍兴诸暨市五泄镇十四都村,周氏宗祠。视觉中国。
历史推进到二十一世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给村委和族人指明了如何利用家乡的绿水青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经过深思熟虑,经过群策群力,经过统筹安排,围绕“荷文化”“莲精神”,有序开展了一系列运作,同时招商引资,发掘乡土资源,投资建设具有乡土气息的项目。件件顺民心,桩桩如民意,从而获得了“绍兴市级美丽乡村”的荣誉。
2019年为藏绿周氏始迁500周年吉庆之期,此前,十四都村委顺应民心做了几件大事:
一是成立十四都村乡贤理事会,理事会由村族中有名望且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热心家乡公益的人士组成。乡贤理事会的职责是负责主办藏绿周氏500周年大庆事宜,处置和决定藏绿周氏后续的相关工作;
二是成立藏绿周氏谱志编纂委员会,负责宗谱的修缮和增补事项,负责编写并出版《藏绿周氏志》的相关工作;
三是编写《十四都村歌》,一曲属于我们自己的歌;
四是讨论并决定2019年迁居500周年大庆活动的各项筹备工作,并逐项落实。
大庆活动在乡贤理事会的运筹中,紧锣密鼓又有条不紊地开展:届时共63册的《藏绿周氏宗谱》完工,35万字数20余章的《藏绿周氏志》成书出版,由族人填词谱曲的《十四都村歌》响起,“有部诗古韵流淌,有幅画清丽无双”,“耕读是诗魂,文脉延绵长”,它久久回荡在故乡大地的山水之间。周氏宗祠前的周敦颐广场全面竣工,高十数米的汉白玉先祖立像,顶天立地,威武雄壮,立像底座上则全文镌刻千古名篇《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鞭策激励后人要廉洁清明,洁身自好。由乡贤投资建设的“部都揽月景区”投入运行,为家乡增添无限光彩,可上蓝天赏月,可下故土寻根,吸引了无数四方来客来此寻求刺激,享受乐趣。届时,百余米长的村前仿古游步长廊建成,周立伟院士藏书阁修缮完工。一切的一切,都翘首等待着大庆之日这天的到来。
2019年,农历新春,暨阳藏绿周氏迁居500周年暨园谱完志仪式在新落成的周敦颐广场隆重举行,九十多岁的周立伟院士及诸暨市、五泄镇有关政要莅临庆典,乡贤,族人,亲邻数千人参加了这次数百年一遇的活动。庆典前,一支数百人组成,身着盛装的仪仗队,由旗锣伞铳开道,出村迎来了宗谱,沿途彩旗招展,鞭炮齐鸣,族人欢呼,乡邻赞叹,整个十四都村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连先祖周敦颐也感叹不已,乐上眉梢,喜在心头。庆祝活动按既定程序进行,领导讲话,单位贺喜,乡人代表发言,接着便是宗谱传代仪式,谱志赠送仪式,有关人员授勋仪式。晚上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
庆典活动结束后,又着手编纂大型画册《走进十四都》。2024年底,画册成书,这部由周立伟院士题写书名的画册共十一章,照片,图像180余帧,图文并茂,详尽细致地介绍了十四都村的村情,村风和村貌,它弥补了《藏绿周氏志》之不足,是众人众力众心打造的又一文化工程,揣乡愁乡音乡情办成的又一村族大事。
诸暨市五泄镇十四都村藏绿自然村,古建筑。视觉中国。
岁在乙已,正月初十,藏绿周氏在周敦颐广场举行了隆重的“《走进十四都》大型画册发行仪式暨新春联谊会”。主席台布置在先祖立像前,让先祖与我们子孙一起享受欢乐。主席台后幕一副对联特别醒目,上联是“忠孝诒谋众贤助力报桑梓,诗书世泽家风传承续华章”,下联是“青山绿水藏金藏银亦藏绿,古风新韵出色出彩又出新”,对联寓意深刻,字字珠玑,耐人寻味。会上,《走进十四都》画册送给了有关单位和个人,并被上海图书馆收为馆藏。活动还特地邀请了著名戏剧演员,著名歌手,民间表演团体到场,与民同乐,会场欢歌笑语,喜气洋洋,一派升平景象,电视台还现场录制专辑,供新闻播出。
特别还得说说的是,村乡贤理事会在镇村两级的直接领导下,筹措资金,谋划部署,殚精竭虑为村族大事而忘我工作。几年来,每逢春节,必召集乡贤聚会,总结当年,筹划来年,公开财务,真是全心全意,不负众望,赢得族人一致赞誉。周立伟院士全额提供资金的周立伟院士奖励基金,每年定期向品学兼优或偶遇不测的学生发放奖(助)学金,基金会账目清楚,收支清明,不负院士一片爱心及重托。
如今的十四都村,每逢七月,五泄镇政府籍此荷花盛开时节,举办一年一度的荷花节,届时,人潮便会涌向这里,曼妙婀娜的姑娘在荷塘边翩翩起舞,活泼灵动的小孩在阡陌上奔走雀跃,花甲古稀则漫步大道上品评欣赏,人们用不同形式表达自己愉悦的心情。共富工坊的业主们使出自己的拿手绝活,制出本地特有的西施团圆饼,糖央,豆糕,供游人品尝。民宿则客来客往,应接不暇,生意兴隆。古色古香的花车游荡在新建的柏油大道上,接来送往,忙得不亦乐乎。到了晚上,古建筑屋檐的彩色灯带五光十色,都都揽月景区内和霞圹中的音乐喷泉交相辉映。整个村落呈现的是古村的活力。
事实雄辩地证明,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十四都村的过去是周氏先辈用勤劳的双手一笔一画创造的,岁月更迭,后人们必将继承先辈志向,继续在这块土地上书写更辉煌的现在和将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